在日华人学者完成脑外科手术辅助系统模型实验

来源 :科技与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chen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本香川大学科研人员在哈尔滨举办的2011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复合医学工程会议上,发布了一套脑外科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及人体模型实验报告,引起了与会国内外百余位医学及工程技术专家学者的关注,这套辅助系统有望帮助医生提高高难度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介入治疗是指医生在病人血管和皮肤上做极小切口用导管等器械通过人体血管对病灶局部进行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日本香川大学教授、中国哈尔滨工程大学长江学者讲座教授郭书祥介绍,目前世界上肝脏、心、肺等部位的介入手术技术已较为成熟,但脑外科介入手术相当复杂,医生需要经过很长时间培训才能够进行这种手术。
  针对这一难点,由郭书祥教授带领的香川大学科研团队开发了针对脑神经外科应用的介入治疗辅助系统,包括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和医生训练系统两个部分。
  据了解,介入手术辅助系统是医生通过计算机和配套開发的控制器,用自动化机械系统,通过模仿医生的手部动作,将导管送入患者体内,大大提高了操作的准确性,从而使手术达到更好效果。
  导管操作端装有多个传感器,一部分传感器用来测量导管送入过程中产生的阻力,这部分信息被送回到操作器,医生可以实际感受到导管的操作。同时,导管前端、侧面安装了传感器,可以充分获得导管与血管的碰触信息,从而避免医生因力度过大而损坏血管,降低手术危险。
  郭书祥介绍,目前科研人员已经在人体模型上顺利完成了相关实验。在实验中,操作者利用这套辅助系统,顺利地将导管送达“患者”头部血管的病灶。
  在这次“手术”实验进行的同时,医生的操作过程被完整地保存起来。以往富有经验的医生在介入手术中控制导管的力度、旋转的角度等经验很难传授,而这套介入手术辅助系统将经验丰富的医生的操作记录下来,作为医生训练系统,用于对年轻的医生的训练。
  目前,这一系统已进入医学院高年级学生和实习医生的测试阶段。
  2011年国际电气电子工程师协会复合医学工程会议于5月22日至25日在哈尔滨召开,国内外120多名医学及工程技术领域专家学者参会。
  这次会议由哈尔滨工程大学主办、日本香川大学协办,旨在促进中国生物医学工程技术发展,发布医工学领域最新研究成果,探索新型的诊断、治疗技术。
  
  (新华网)
其他文献
结合泰州300 MVar双水内冷调相机工程基建调试,介绍了采用典型增量式PID控制方法实现的空气、润滑油以及内冷水温度控制。还介绍了融合逻辑切换和启动低限功能的阶跃增量式PI
软件的自动更新功能对于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和维护有着重要意义。针对目前医疗分析仪操作管理软件仍处于单机模式,软件的维护和更新不便等实际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互联网协议
图像配准技术是计算机视觉研究的重要基础和关键步骤,其中特征点的提取直接决定了图像配准的准确性。尺度不变特征变换(SIFT)算法是经典的特征点提取算法,该算法生成的特征点描述子因其主方向精度较低而不够准确,又因其维度高导致计算时间较长。在原有SIFT算法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提高特征点描述子的准确性同时降低计算时间,具体做法是在多尺度空间提取极值点,运用曲线拟合确定特征点的位置;然后利用面积积分法确定亮
底栏栅式渠首经过大量工程实践证明能有效防止大粒径泥沙进入渠道,是一种结构简单,造价低廉,管理方便的低水头引水枢纽建筑物。现阶段关于渠首底栏栅工程实践与研究表明:①底
摘要 针对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中影响混凝土自缩的因素、施工方案设计和施工技术措施三方丽进行相关论述。  关键词 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671-(2011)022—0136—01    随着路桥行业的迅速发展,在土木工程大体积混凝土结构施工中,尤其是高效减水剂和矿物掺合料在混凝土中的广泛应用,混凝土的水灰比(或水胶比)大大降低,
建筑物的后浇带是通过施工过程中的措施,来解决设计中考虑沉降或伸缩的调整办法。本文对后浇带混凝土施工时需注意的问题探讨,以确保工程的质量。
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会对水工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耐久性造成显著影响,是水工混凝土研究的重要方向。文章采用实验室试验的方法对粉煤灰、矿粉和硅灰三种掺合料在不同掺加方式和
为了研究引水工程穿越含软弱夹层隧道时围岩的稳定性问题,通过室内模型试验,以水泥砂浆和石膏分别模拟岩体和夹层,采用单轴抗压试验方法研究不同倾角夹层和锚杆倾角、长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