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让学生学好,必须使他好学”这是俄国著名作家托尔斯泰对教育问题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它说明了在学习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哪里没有兴趣,哪里就没有记忆”。在历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我觉得,精心设计每堂课的引言,是不容忽视的方法之一。
这里所说的引言,也就是导入新课的方法以及手段。它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把学生由已知的知识领域带入未知的认识领域的必要环节。它犹如一段华彩乐章的序曲,一部优秀电影的序幕,虽占时不多,但若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却能收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设计引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呢?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精心设置引言作为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课堂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前5分钟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如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无疑就为学生学好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新教材的课前引言也往往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撰了许多故事性极强的历史情境,以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与渴望。如在讲《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图片:“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国共合作抗日局面下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吗?”先设置历史情境,激起兴趣,继而提出问题引发求知欲望。这样的课前引言简直就是最佳的情景加设疑的导入。
二、精心通过引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犹如滔滔的黄河,连绵不断,一泻千里。历史知识也不是孤立单一的片段,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历史课教学在形式上虽然有人为的篇目安排、章节划分,在实质内容上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然后将它作为一座小桥,把学生由已知的此岸引到未知的彼岸,由熟悉的知识天地引入陌生的新世界。
比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设计这样的引言。(提问)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这次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蒸蒸日上,逐成七国之强。此后,便开始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先后打败了东方六国。公元前221年,终于一统天下,独霸中原,结束了战国时期割据称雄的局面。那么,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的?统一后,又是如何加强统治的呢?(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历史教学中很普遍的导入新课法。它一方面承上总结了知识要点,复习了过去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很多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符合“温故而知新”的认识规律。
三、 精心设计引言创造意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学、艺术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精神食粮。其中蕴含着许多历史方面的养料和成份,如果能充分地将其挖掘并巧妙运用,将会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丰富细腻的感情,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历史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大豆、高粱,还有那无尽的煤炭矿藏······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痛苦的时候!······”那催人泪下的歌词,那雄浑悲壮的旋律,立即把人们带到了悲惨痛苦的过去。稍后,老师用庄重低缓的音调提示学生:“我们美丽的家乡东北三省是怎么失陷的?”“为什么说九一八是个痛苦的日子?”此时,学生神情庄严肃穆,显然都受到了感染和影响。就在这种气氛中,新课开始了······
实践证明,创造意境之法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但却对我们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多方吸收,广泛阅读,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届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心设计引言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实是历史的镜子,也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学生,联系实际,就能设计出良好的引言。
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电视里播放五十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剧中反映的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状况。此片收视率很高,学生对此反响也很大,整天评论不休。根据这一情况,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看《渴望》吗?学生齐答:喜欢!那么你们是否知道《渴望》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紧接着,教师继续发问: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者后果呢?至此,很多学生都闭口不言,面露疑惑之色,心中产生了“想知道”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板书标题,进入新课,从而把学生对电视剧的浓厚兴趣巧妙地转移到有关的课堂上来,可以想象,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联系实际法由于是从学生现实出发,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巧妙地转移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会很快地“抓住”学生,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几点,只是简单尝试。毋庸置疑,导入新课的方法绝不止于此,尚有很多处女地等待我们共同开垦,辛勤耕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挖掘,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
这里所说的引言,也就是导入新课的方法以及手段。它是教师在讲授新课前把学生由已知的知识领域带入未知的认识领域的必要环节。它犹如一段华彩乐章的序曲,一部优秀电影的序幕,虽占时不多,但若精心设计,恰当运用,却能收到画龙点睛、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那么,应当如何设计引言,才能激发学生的学史兴趣呢?在历史教学中,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仅供同行参考。
一、精心设置引言作为导入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课堂效果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前5分钟的导入。新课一开始如能立即抓住学生的心弦,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无疑就为学生学好这一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课堂导入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环节之一。而新教材的课前引言也往往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和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精心编撰了许多故事性极强的历史情境,以及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悬念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对知识的关注与渴望。如在讲《国共合作抗日》的时候,先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观察图片:“1937年9月的一天,在陕西省三原县石桥镇的一个大坝上,一万多穿着灰军服、戴着红星帽的工农红军,在这里召开整编誓师大会。会场上,每位官兵的手中都拿着一套即将穿上的国民党军队的黄军服和即将戴上的缀有国民党党徽的黄军帽。你知道红军脱帽换装的原因吗?你能理解中国共产党的这一决策吗?你知道国共合作抗日局面下台儿庄战役和百团大战的胜利吗?”先设置历史情境,激起兴趣,继而提出问题引发求知欲望。这样的课前引言简直就是最佳的情景加设疑的导入。
二、精心通过引言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历史,犹如滔滔的黄河,连绵不断,一泻千里。历史知识也不是孤立单一的片段,而是紧密相连的整体。历史课教学在形式上虽然有人为的篇目安排、章节划分,在实质内容上却存在着必然的内在联系,然后将它作为一座小桥,把学生由已知的此岸引到未知的彼岸,由熟悉的知识天地引入陌生的新世界。
比如,在讲“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时,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可以设计这样的引言。(提问)商鞅变法开始于哪一年?这次变法有什么历史作用?(待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指出)商鞅变法以来,秦国国力蒸蒸日上,逐成七国之强。此后,便开始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历时半个世纪之久,先后打败了东方六国。公元前221年,终于一统天下,独霸中原,结束了战国时期割据称雄的局面。那么,秦国是怎样完成统一的?统一后,又是如何加强统治的呢?(板书课题,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是历史教学中很普遍的导入新课法。它一方面承上总结了知识要点,复习了过去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又产生了很多悬念,激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也反映了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符合“温故而知新”的认识规律。
三、 精心设计引言创造意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文学、艺术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是具有强烈吸引力的精神食粮。其中蕴含着许多历史方面的养料和成份,如果能充分地将其挖掘并巧妙运用,将会创造一种独特的意境和氛围,不仅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丰富细腻的感情,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
举个例子来说吧!在讲“九·一八”事变这一节时,可以先让学生听录音——历史歌曲《松花江上》:“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大豆、高粱,还有那无尽的煤炭矿藏······九一八、九一八,在那个痛苦的时候!······”那催人泪下的歌词,那雄浑悲壮的旋律,立即把人们带到了悲惨痛苦的过去。稍后,老师用庄重低缓的音调提示学生:“我们美丽的家乡东北三省是怎么失陷的?”“为什么说九一八是个痛苦的日子?”此时,学生神情庄严肃穆,显然都受到了感染和影响。就在这种气氛中,新课开始了······
实践证明,创造意境之法效果是非常理想的。但却对我们教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我们多方吸收,广泛阅读,用丰富的知识武装自己,充实自己。届时,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精心设计引言联系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现实是历史的镜子,也是历史的发展和延续。在历史教学中,只要注意观察生活,了解学生,联系实际,就能设计出良好的引言。
在讲“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时,电视里播放五十集电视连续剧《渴望》,剧中反映的正是“文化大革命”的历史状况。此片收视率很高,学生对此反响也很大,整天评论不休。根据这一情况,可以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喜欢看《渴望》吗?学生齐答:喜欢!那么你们是否知道《渴望》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大部分学生回答:文化大革命。紧接着,教师继续发问:文化大革命是一场什么样的革命?它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或者后果呢?至此,很多学生都闭口不言,面露疑惑之色,心中产生了“想知道”的欲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板书标题,进入新课,从而把学生对电视剧的浓厚兴趣巧妙地转移到有关的课堂上来,可以想象,其效果也是非常好的。
联系实际法由于是从学生现实出发,有的放矢,针对性强,巧妙地转移到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所以会很快地“抓住”学生,达到预期的目的。
以上几点,只是简单尝试。毋庸置疑,导入新课的方法绝不止于此,尚有很多处女地等待我们共同开垦,辛勤耕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细心挖掘,使我们的教学锦上添花。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沛县湖西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