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们自由不羁,或思维深刻,却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偏好。恋物与收藏,有时就是一种偏执,但人们的生活却因此有了焦点,这是一种可以让生命升华的力量。有人说“收藏是一种毒药,也是一种解药”,无论是影像、铁皮玩具或平淡无奇的玻璃瓶,别人看来不可理喻,他们也要执着到底,不想刻意证明什么,只是这件事让他们看到了另一个幸福的自己。
穿越时空的影像
Erik kessels,一个怀旧而有趣的荷兰人,他收集与影像有关的一切,并把它们编辑成册、出版、展览,每一帧影像背后的情感在穿越过时空后在此时此刻得到复诉,于是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回忆在被回放。
如果说影像总是被用来记录逝去的时光,那么Erik kessels则是一个寻找别人的过去并将它们赋予意义的人。他收集印有图像的立方,也收集人们在婚礼上的照片、不同的人(甚至动物)获奖时图片、逝去的老人们年轻时的留影……新郎抱起新娘时相同的笑脸、人们成功一刻的快乐,还有那些也曾年轻的回忆,它们虽然属于别人,但每一幅场景我们都似曾相识,当它们集结到一起,那些往往一闪即逝的情感开始被放大,曾经微不足道的喜悦在此刻变成了永恒。
Erik出生于荷兰南部的一个小城镇,五岁时便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橱窗设计师,小时候对一种叫“帕尼尼”(Panini)的足球卡片和贴纸的兴趣算是开启了Erik的收藏之路,“不过收集本身并不十分有趣,只有在你从收集来的东西中有了新发现后,趣味才会产生,而此刻你所发现的东西一般平常并不容易看到。”与总是追求完美画面的人不同,Erik更看重的是照片本身所诉说的故事,比如那些在人们去世后仍被珍藏在家庭相册里的照片,它们出自家人之手,这些“业余摄影人”在拍相片时不怕犯错,也不怕拍得不漂亮,所以相片中的人都很自然,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便是Erik在图片中找到的最美的东西。
1996年与朋友合作开办了KesselsKramer广告公司后,Erik一直担任公司的创意总监和艺术总监,他对影像的痴迷便是源于他的工作,“作为一名设计者我一直在学习与影像进行交流,影像在广告活动和平面设计中非常重要。”其实于陌生人而言,就单独的影像本身并不会意味太多东西,但当相同的场景被组合成一个系列,人们心中的共鸣就会越来越强烈,这种趣味便是Erik对影像的兴趣所在,他以这种方式诉说着不同人生的相同故事,也以此丰富着每一个人生片断的意义。
Erik爱逛跳蚤市场,而做这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时令他最焦虑的便是看到别人饶有兴趣地翻看某本相册,这时Erik往往便会在旁边很神经质地走来走去,在这个人到底买还是不买的问题上纠结半天,“我觉得自己这样可真是傻透了,呵呵。”
《GRACE》专访Erik kessels
你的职业与收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我一直希望通过我所收集的各种新旧照片来说一个故事,我会编辑它们,并将它们集结成册出版。在职业方面,作为一名设计总监,在为客户制作宣传广告时,我也总是试着以说出这个公司或品版背后的故事的方式来完成工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你如何评价自己?
“对我来说在做某件事时保持一种无安全感的状态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永远不要让满足来得太快,如果你在工作中会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觉,我想那就对了。”
谈一下你的家庭。
“我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21年了,我们有三个孩子,一个14岁,一个12岁,还有一个7岁。”
你的收藏会影响或改变你吗?
“不会改变一个人,一件爱好唯一的作用可能便是给予了你的生活一个清晰的焦点。”
PS:Erik kessels所有的收藏均编辑成册,并由KesselsKrame出版,所有作品在www.kesselskramerpublishing.com上有售。
自由的玩具
导语:袁龙军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别人一进自己公司便发出“啊,这个就是我小时候最爱的玩具”的感叹。
在新疆长大的袁龙军浑身散发着一股自由的气息,虽然已在设计界叱咤多年,仍不禁让人想用“顽皮”来形容他。他收藏紫砂壶、玛瑙和唐卡,也收集邮票、糖纸和铁皮玩具,有人因此说他幼稚,他却自得其乐,每一件藏品在他眼中不会因价钱而有贵贱之分,因为只要是他喜欢的,就有价值。
没有一个明显的起点,袁龙军从小就开始了自己的收藏,当拿到第一笔工资就花了一半买来一个青铜器时,他正式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爱好。其实说是“经营”似乎有些不恰当,因为他从不会在乎那些玩艺儿是增值还是贬价了,买铁皮玩具,他也不会看重它是新是旧,“有时生了锈的玩具更好看。”袁龙军在乎的仅仅是第一眼它们带给自己的感触,对袁龙军来说,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藏品都有它自己的时代背景,所以它也代表了那个特定的语境,这让我觉得我们在时间里都是过客。”他说。
马未都对收藏艺术品的人说“我们都只是在暂时保管它们”,所以真正爱好收藏的人只是把这看作另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然后通过藏品的变化看历史变迁,袁龙军便是如此,没想过办展览,更没想过把它们卖掉。“通过我收藏的铁皮玩具,我可以看到创意和设计变化的过程,这可以帮助我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的。以后我甚至可能会去做玩具设计。”
同是支边青年的父母从小就给了袁龙军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于是这个天生的乐天派似乎永远豁达、简单。在新疆长到17岁后,他来到重庆,大学毕业以后的日子虽然不是总一帆风顺,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快乐的。也许因为学艺术出身,他对美的东西始终执着地热爱着,也正是这种热爱让他看待世界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眼光。“一个人保持童心很重要,当我把铁皮玩具归集起来给它们拍照时,就会不自觉地去设想一些故事情结,一个队伍中我会设定一个指挥官,然后再给它配两个副手……我觉得热爱和情趣是生活品质中最重要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防范,小时候那种好奇心与无知无畏的天真总让人怀念,玩具让自己找回曾经不被关注但如今却已越发稀少的东西,这种重获旧梦的感觉让自己很踏实。”
袁龙军不要生活太复杂,铁皮玩具的世界就是他的小天堂。在把玩中他可以通过与玩具的交流让自己放松下来,那些平时很难放下的烦心事在玩具面前却能渐渐消散,“收藏是种心态,有着让人安定的力量。”
《GRACE》专访袁龙军
你为获得一件藏品做过什么疯狂的事吗?
“曾经在新疆看上了两块石头,最开始没有下手,但在离开的路上一直惦记着,最后临上飞机了实在放不下,一跺脚还是打个车去把它买了。还有一次在越南买了一个东西,但离开越南是不允许带走那里的任何东西的,于是自己为了带走一件藏品,托许多朋友辗转了数个国家,最终拿到手时半年都过去了。”
看《功夫熊猫》了吗,对这部极富创意的电影怎么看?
“这部电影让我们有太多反省。我们中国人的熊猫永远只会吃竹子,但外国人的熊猫就可以吃面、吃包子,甚至还可以有一个鸭子老爸。我们太多的东西都被束缚而难以突破了。”
为什么对铁皮玩具这么痴迷呢?
“一把铁皮枪就能强烈地吸引住自己,它与原木或绒布玩具不同,有着不同的零件,拆装的过程中自己的好奇心总能得到满足。加上带着童年的回忆。”
记忆的漂流瓶
收藏有千千万万种,瓶子这个物件听上去令人感觉平淡无奇,但北京的刘卓泉却对其情有独钟,他和他的一万多个瓶子一起,记录着过去的和正在流逝的时间。
2006年,一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刘卓泉想做一个“化学”装置作品,需要在瓶子内部画些有关爆炸的图像,于是他到王府井一家化学商店里买了一大堆瓶子,回来摆在桌子上后,各式不同的瓶子放在一起如同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那一瞬,他发现瓶子原来如此美妙,于是,瓶子激活了他的想象,他从此开始了瓶子的收藏。
虽然艺术常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生活中刘卓泉是一个十足的性情中人,他用内画法在瓶子内画出自己的记忆:父亲的遗物、小时的玩具、脑海中的花草……他用丰富的主题展现着自己多彩的情感世界。每件作品都由他亲自设计,包括选什么样的瓶子,画什么东西,如何构图,在内壁上如何喷砂等等,他和助手们一起,将自己的收藏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刘卓泉坦言自己喜欢让一件特别熟悉的东西看起来变得陌生。“我们这代人(60年代)对瓶子是有情感的,那个时候家里一个瓶子会用上许多年。记得小时候经常会抱一个瓶子跑几里地到供销社打酱油,而现在什么东西都是批量生产或一次性的。”消费型社会打破了人与物和人与时间的关系,在这个疯狂逐利的时代,什么都像是临时存在的,生活因此变得焦躁不安,人们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仿佛对时间失去了耐心,于是刘卓泉希望通对瓶子的收藏找回一些对时间的感悟。
刘卓泉自称是一个到处行走的人,爱好陌生的地方,越远越好。这么多年里,他的生活基本是走哪算哪,所以,收藏一度对他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因为除了旅途中一站又一站的记忆,他并没有收藏什么东西的条件和嗜好。但因为瓶子,他喜欢上了泡酒吧,为了得到一个好瓶子他变得不惜成本。在酒吧、商店、废品收购站等任何地方能看见他觉得不错的瓶子的地方,刘卓泉都会想方设法弄到手。
至今,他收集的瓶子数量已无从计算,但他始终笃定:空间不是问题,只是时间有限。在他眼里,作为消费品,每个瓶子都会携带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他也总能从中获得艺术的想象力。
透过瓶看瓶中物,会给人一种不同于直视某件东西的观看感受,它们似乎被封闭、被隔绝了。刘卓泉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让收藏变成了一种艺术,如同漂流甁一样,他用自己的瓶子传递和记录着信息,他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选择什么材料和方法来做,对生活的感悟都是我继续收藏和创作的前提。”
《GRACE》专访刘卓泉
能简单描述你最新的一个作品么?
“我刚刚完成的一件作品叫:‘将来是过去的灰’(配图)。在这个作品里我主要想探讨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将来’到底是什么?过去又意味什么?或者‘时间’到底是什么?我想人其实是生活在多个时间里:现实的时间、梦幻的时间、心理的时间,收藏其实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通过收藏与在其中创作,您分别想表达的是什么理念或感情呢?这二者表达的东西一样吗?
“时候,我很难去区分摆在我工作室里的那些空瓶子或者有残留物的瓶子和创作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它们那个在先那个在后,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艺术便是什么样子,许多事情是随机形成的。在作品表达上,我更多的是在等待,等待某一天发现一个合适的东西刚好放进一个合适的瓶子里。”
您是否会将这种收藏一直延续下去?
“会继续,而且希望最后一个瓶子里就是我自己。 ”
您如何评价自己?
“所事事,无所不想。”
穿越时空的影像
Erik kessels,一个怀旧而有趣的荷兰人,他收集与影像有关的一切,并把它们编辑成册、出版、展览,每一帧影像背后的情感在穿越过时空后在此时此刻得到复诉,于是我们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回忆在被回放。
如果说影像总是被用来记录逝去的时光,那么Erik kessels则是一个寻找别人的过去并将它们赋予意义的人。他收集印有图像的立方,也收集人们在婚礼上的照片、不同的人(甚至动物)获奖时图片、逝去的老人们年轻时的留影……新郎抱起新娘时相同的笑脸、人们成功一刻的快乐,还有那些也曾年轻的回忆,它们虽然属于别人,但每一幅场景我们都似曾相识,当它们集结到一起,那些往往一闪即逝的情感开始被放大,曾经微不足道的喜悦在此刻变成了永恒。
Erik出生于荷兰南部的一个小城镇,五岁时便一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名橱窗设计师,小时候对一种叫“帕尼尼”(Panini)的足球卡片和贴纸的兴趣算是开启了Erik的收藏之路,“不过收集本身并不十分有趣,只有在你从收集来的东西中有了新发现后,趣味才会产生,而此刻你所发现的东西一般平常并不容易看到。”与总是追求完美画面的人不同,Erik更看重的是照片本身所诉说的故事,比如那些在人们去世后仍被珍藏在家庭相册里的照片,它们出自家人之手,这些“业余摄影人”在拍相片时不怕犯错,也不怕拍得不漂亮,所以相片中的人都很自然,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便是Erik在图片中找到的最美的东西。
1996年与朋友合作开办了KesselsKramer广告公司后,Erik一直担任公司的创意总监和艺术总监,他对影像的痴迷便是源于他的工作,“作为一名设计者我一直在学习与影像进行交流,影像在广告活动和平面设计中非常重要。”其实于陌生人而言,就单独的影像本身并不会意味太多东西,但当相同的场景被组合成一个系列,人们心中的共鸣就会越来越强烈,这种趣味便是Erik对影像的兴趣所在,他以这种方式诉说着不同人生的相同故事,也以此丰富着每一个人生片断的意义。
Erik爱逛跳蚤市场,而做这件自己最喜欢的事时令他最焦虑的便是看到别人饶有兴趣地翻看某本相册,这时Erik往往便会在旁边很神经质地走来走去,在这个人到底买还是不买的问题上纠结半天,“我觉得自己这样可真是傻透了,呵呵。”
《GRACE》专访Erik kessels
你的职业与收藏之间有什么关系吗?
“我一直希望通过我所收集的各种新旧照片来说一个故事,我会编辑它们,并将它们集结成册出版。在职业方面,作为一名设计总监,在为客户制作宣传广告时,我也总是试着以说出这个公司或品版背后的故事的方式来完成工作。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二者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你如何评价自己?
“对我来说在做某件事时保持一种无安全感的状态是一件很不错的事。永远不要让满足来得太快,如果你在工作中会有一些不太舒服的感觉,我想那就对了。”
谈一下你的家庭。
“我和我的女朋友在一起21年了,我们有三个孩子,一个14岁,一个12岁,还有一个7岁。”
你的收藏会影响或改变你吗?
“不会改变一个人,一件爱好唯一的作用可能便是给予了你的生活一个清晰的焦点。”
PS:Erik kessels所有的收藏均编辑成册,并由KesselsKrame出版,所有作品在www.kesselskramerpublishing.com上有售。
自由的玩具
导语:袁龙军说自己最开心的事,就是别人一进自己公司便发出“啊,这个就是我小时候最爱的玩具”的感叹。
在新疆长大的袁龙军浑身散发着一股自由的气息,虽然已在设计界叱咤多年,仍不禁让人想用“顽皮”来形容他。他收藏紫砂壶、玛瑙和唐卡,也收集邮票、糖纸和铁皮玩具,有人因此说他幼稚,他却自得其乐,每一件藏品在他眼中不会因价钱而有贵贱之分,因为只要是他喜欢的,就有价值。
没有一个明显的起点,袁龙军从小就开始了自己的收藏,当拿到第一笔工资就花了一半买来一个青铜器时,他正式开始“经营”起了自己的爱好。其实说是“经营”似乎有些不恰当,因为他从不会在乎那些玩艺儿是增值还是贬价了,买铁皮玩具,他也不会看重它是新是旧,“有时生了锈的玩具更好看。”袁龙军在乎的仅仅是第一眼它们带给自己的感触,对袁龙军来说,每一个物件背后都有自己的故事。“每一个藏品都有它自己的时代背景,所以它也代表了那个特定的语境,这让我觉得我们在时间里都是过客。”他说。
马未都对收藏艺术品的人说“我们都只是在暂时保管它们”,所以真正爱好收藏的人只是把这看作另一种记录历史的方式,然后通过藏品的变化看历史变迁,袁龙军便是如此,没想过办展览,更没想过把它们卖掉。“通过我收藏的铁皮玩具,我可以看到创意和设计变化的过程,这可以帮助我了解事物是如何发展的。以后我甚至可能会去做玩具设计。”
同是支边青年的父母从小就给了袁龙军一个自由的成长空间,于是这个天生的乐天派似乎永远豁达、简单。在新疆长到17岁后,他来到重庆,大学毕业以后的日子虽然不是总一帆风顺,但他总觉得自己是快乐的。也许因为学艺术出身,他对美的东西始终执着地热爱着,也正是这种热爱让他看待世界也一直保持着积极的眼光。“一个人保持童心很重要,当我把铁皮玩具归集起来给它们拍照时,就会不自觉地去设想一些故事情结,一个队伍中我会设定一个指挥官,然后再给它配两个副手……我觉得热爱和情趣是生活品质中最重要的东西,现实生活中我们有太多防范,小时候那种好奇心与无知无畏的天真总让人怀念,玩具让自己找回曾经不被关注但如今却已越发稀少的东西,这种重获旧梦的感觉让自己很踏实。”
袁龙军不要生活太复杂,铁皮玩具的世界就是他的小天堂。在把玩中他可以通过与玩具的交流让自己放松下来,那些平时很难放下的烦心事在玩具面前却能渐渐消散,“收藏是种心态,有着让人安定的力量。”
《GRACE》专访袁龙军
你为获得一件藏品做过什么疯狂的事吗?
“曾经在新疆看上了两块石头,最开始没有下手,但在离开的路上一直惦记着,最后临上飞机了实在放不下,一跺脚还是打个车去把它买了。还有一次在越南买了一个东西,但离开越南是不允许带走那里的任何东西的,于是自己为了带走一件藏品,托许多朋友辗转了数个国家,最终拿到手时半年都过去了。”
看《功夫熊猫》了吗,对这部极富创意的电影怎么看?
“这部电影让我们有太多反省。我们中国人的熊猫永远只会吃竹子,但外国人的熊猫就可以吃面、吃包子,甚至还可以有一个鸭子老爸。我们太多的东西都被束缚而难以突破了。”
为什么对铁皮玩具这么痴迷呢?
“一把铁皮枪就能强烈地吸引住自己,它与原木或绒布玩具不同,有着不同的零件,拆装的过程中自己的好奇心总能得到满足。加上带着童年的回忆。”
记忆的漂流瓶
收藏有千千万万种,瓶子这个物件听上去令人感觉平淡无奇,但北京的刘卓泉却对其情有独钟,他和他的一万多个瓶子一起,记录着过去的和正在流逝的时间。
2006年,一直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的刘卓泉想做一个“化学”装置作品,需要在瓶子内部画些有关爆炸的图像,于是他到王府井一家化学商店里买了一大堆瓶子,回来摆在桌子上后,各式不同的瓶子放在一起如同一座光怪陆离的城市。那一瞬,他发现瓶子原来如此美妙,于是,瓶子激活了他的想象,他从此开始了瓶子的收藏。
虽然艺术常让人觉得遥不可及,但生活中刘卓泉是一个十足的性情中人,他用内画法在瓶子内画出自己的记忆:父亲的遗物、小时的玩具、脑海中的花草……他用丰富的主题展现着自己多彩的情感世界。每件作品都由他亲自设计,包括选什么样的瓶子,画什么东西,如何构图,在内壁上如何喷砂等等,他和助手们一起,将自己的收藏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
刘卓泉坦言自己喜欢让一件特别熟悉的东西看起来变得陌生。“我们这代人(60年代)对瓶子是有情感的,那个时候家里一个瓶子会用上许多年。记得小时候经常会抱一个瓶子跑几里地到供销社打酱油,而现在什么东西都是批量生产或一次性的。”消费型社会打破了人与物和人与时间的关系,在这个疯狂逐利的时代,什么都像是临时存在的,生活因此变得焦躁不安,人们左顾右盼,心不在焉,仿佛对时间失去了耐心,于是刘卓泉希望通对瓶子的收藏找回一些对时间的感悟。
刘卓泉自称是一个到处行走的人,爱好陌生的地方,越远越好。这么多年里,他的生活基本是走哪算哪,所以,收藏一度对他来说是件很奢侈的事,因为除了旅途中一站又一站的记忆,他并没有收藏什么东西的条件和嗜好。但因为瓶子,他喜欢上了泡酒吧,为了得到一个好瓶子他变得不惜成本。在酒吧、商店、废品收购站等任何地方能看见他觉得不错的瓶子的地方,刘卓泉都会想方设法弄到手。
至今,他收集的瓶子数量已无从计算,但他始终笃定:空间不是问题,只是时间有限。在他眼里,作为消费品,每个瓶子都会携带不同地域的文化特征,他也总能从中获得艺术的想象力。
透过瓶看瓶中物,会给人一种不同于直视某件东西的观看感受,它们似乎被封闭、被隔绝了。刘卓泉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让收藏变成了一种艺术,如同漂流甁一样,他用自己的瓶子传递和记录着信息,他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无论我选择什么材料和方法来做,对生活的感悟都是我继续收藏和创作的前提。”
《GRACE》专访刘卓泉
能简单描述你最新的一个作品么?
“我刚刚完成的一件作品叫:‘将来是过去的灰’(配图)。在这个作品里我主要想探讨我们每个人所期待的‘将来’到底是什么?过去又意味什么?或者‘时间’到底是什么?我想人其实是生活在多个时间里:现实的时间、梦幻的时间、心理的时间,收藏其实也是一个时间概念。”
通过收藏与在其中创作,您分别想表达的是什么理念或感情呢?这二者表达的东西一样吗?
“时候,我很难去区分摆在我工作室里的那些空瓶子或者有残留物的瓶子和创作之间的距离,或者说它们那个在先那个在后,我相信一个人的生活是什么样子,艺术便是什么样子,许多事情是随机形成的。在作品表达上,我更多的是在等待,等待某一天发现一个合适的东西刚好放进一个合适的瓶子里。”
您是否会将这种收藏一直延续下去?
“会继续,而且希望最后一个瓶子里就是我自己。 ”
您如何评价自己?
“所事事,无所不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