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社会日新月异地发展,对于人才的培养标准也在逐渐发生变化,“生存力”在教育界产生的作用日益重要。我国要善于借鉴日本经验,开展主体型和对话型学习、培养学生活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创新综合人才。
关键词:生存力教育,综合学习时间,日本,中小学教育
一、日本“生存力”教育的发展过程
提出“生活课程”,“生存力”教育的萌芽。196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中,关于低年级社会课程缺乏具体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阶段进行有效的指导,另外还要尊重儿童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和探究,培养儿童自然体验。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初等教育阶段的国语和算数课程,特别是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课程设置不能拘泥于各个科目,而要设置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课程。[1]
设立“综合学习时间”,“生存力”教育的提出。随着日本社会少子化、城市化的问题出现以及信息通信手段的发展,日本学生们的自然体验机会和场所逐渐减少、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能力低下等社会问题频频产生。基于此,日本文部科学省于1996年召开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第一次会议中发布报告《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首次明确提出“生存力”由“丰富的人性”、“强健的体魄”和“切实的学力”三个要素构成。[2] “生存力”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全人”的教育,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学习活动的改革和完善。
强调“切实学力”,“生存力”教育的发展。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8年重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课程设置要考虑儿童发展阶段的同时,要继续将“培养儿童生存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由此,1998年和2008年的“生存力”教育是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修改的核心思想。但是2008年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生存力”概念与之前有所不同,其提倡的“生存力”主要强调“知识”的培养,知识被看作是进行主体性判断的先决条件,不再单纯地强调“生存力”的某一个别要素,而是促使学生掌握“切实的学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知识型”社会。[3]
二、日本“生存力”教育的实施
在2017年修订的新《学习指导要领》中,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被规定为“通过学生实践探索、主动思考和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来更好地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以应对急剧变化的生活方式。”在本次修订中,“观察和思考”被视为所有科目的学习核心,其主要内涵为“你对事物有什么样的看法?你在进行什么样的思考?”这种观点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中占据中心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活用现代信息手段的能力。在如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除了直接学习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设备和通信手段收集信息,以及如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组织和分析信息,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学生在“生活科学”的活动课程中,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学会和小组同学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学校的网站搜集相关信息,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和相关植物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等,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制作活动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和同学合作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收集信息能力,同时也学会信息筛选和处理分析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常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要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和无差别认知阶段,因此需要将课程目标设定为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身边的自然和社会。在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的自然和社会产生浓烈的兴趣,并倾向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中学阶段的活动课程中,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五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于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教学形式方面,日本文部科学省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各个学校可以根据“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总目标,结合着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区特点及学生状况等的自身情况进行教学。在制定综合学习课程时,要使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学习方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体验式”学习以培养其好奇心和问题探究能力。因此,课程的重点在于要重视学生本身,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启示与省思
开展主体型对话型的深入学习。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与他人沟通和联系,虽然便捷,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型和对话型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对话型学习可以分为与他人对话、与朋友对话和与自己对话三个方面。在进行主体型和对话型的学习之后,有助于使学生们深入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在我国中小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大多数教师盲目地使用信息技術,放弃了黑板教学而采用电脑演示的方式,使学生难以清楚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内容超过了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从种种现象来看,我国中小学目前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处于待发展阶段。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开展全民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教授学生学习编程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推广国际理解型的广泛学习。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开展教育活动。”[4]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尊重各国文化、历史和信仰的基础上发展国际理解教育。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走向世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亲身体验和实践感受不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研学旅行,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走向不同的地方或国家,通过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 小山優子.「生きる力」を育成する小学校の教育課程の変遷―生活科·総合的な学習の時間の教育方法の観点から―[J].島根県立大学短期大学部松江キャンパス研究紀要,2017(56):51-61.
[2] 日本文部科学省.新しい時代の学校~進む初等中等教育改革~[EB/OL].(2002-01-23)[2019-04-13].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b200201/hpab200201_2_023.html.
[3] 李婷婷,王秀红.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2017)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9(3):103-116.
[4] 刘新生,熊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以F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践为个案[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6-144.
作者简介:金怡璇(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
关键词:生存力教育,综合学习时间,日本,中小学教育
一、日本“生存力”教育的发展过程
提出“生活课程”,“生存力”教育的萌芽。1967年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报告中,关于低年级社会课程缺乏具体性的问题进行了探讨。讨论决定,教师要根据学生发展阶段进行有效的指导,另外还要尊重儿童对身边事物和现象的好奇和探究,培养儿童自然体验。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审议报告中提出,要重视初等教育阶段的国语和算数课程,特别是在低年级,培养学生的基本生活和学习能力尤为重要,课程设置不能拘泥于各个科目,而要设置培养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课程。[1]
设立“综合学习时间”,“生存力”教育的提出。随着日本社会少子化、城市化的问题出现以及信息通信手段的发展,日本学生们的自然体验机会和场所逐渐减少、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能力低下等社会问题频频产生。基于此,日本文部科学省于1996年召开中央教育审议会的第一次会议中发布报告《展望21世纪我国教育的应有状态》,首次明确提出“生存力”由“丰富的人性”、“强健的体魄”和“切实的学力”三个要素构成。[2] “生存力”教育可以理解为培养“全人”的教育,因此,需要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课程和综合学习活动的改革和完善。
强调“切实学力”,“生存力”教育的发展。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在2008年重新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中,提出课程设置要考虑儿童发展阶段的同时,要继续将“培养儿童生存能力”作为主要教育目标。由此,1998年和2008年的“生存力”教育是日本《学习指导要领》修改的核心思想。但是2008年的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生存力”概念与之前有所不同,其提倡的“生存力”主要强调“知识”的培养,知识被看作是进行主体性判断的先决条件,不再单纯地强调“生存力”的某一个别要素,而是促使学生掌握“切实的学力”,使其更好地适应“知识型”社会。[3]
二、日本“生存力”教育的实施
在2017年修订的新《学习指导要领》中,综合学习时间的目标被规定为“通过学生实践探索、主动思考和进行跨学科综合学习来更好地解决问题。目的是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品质和能力以应对急剧变化的生活方式。”在本次修订中,“观察和思考”被视为所有科目的学习核心,其主要内涵为“你对事物有什么样的看法?你在进行什么样的思考?”这种观点在“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中占据中心地位,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
培养学生活用现代信息手段的能力。在如今信息化快速发展的社会,除了直接学习实践经验和知识以外,还要学习如何有效地使用现代信息设备和通信手段收集信息,以及如何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组织和分析信息,获取使用信息的能力。例如,学生在“生活科学”的活动课程中,学生在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学会和小组同学合作,利用互联网和学校的网站搜集相关信息,了解食物的制作方法和相关植物对于环境的依赖程度等,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分析,制作活动所需要的相关资料。学生通过和同学合作搜集资料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收集信息能力,同时也学会信息筛选和处理分析能力,这也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常识和技能。
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阶段,也要制定不同的课程内容。由于低年级的学生处于以自我为中心和无差别认知阶段,因此需要将课程目标设定为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身边的自然和社会。在中学阶段,学生对周围的自然和社会产生浓烈的兴趣,并倾向于捕捉生活中的细节,而且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在中学阶段的活动课程中,应该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五感体验以及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
对于日本“综合学习时间”的教学形式方面,日本文部科学省并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各个学校可以根据“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的总目标,结合着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所在地区特点及学生状况等的自身情况进行教学。在制定综合学习课程时,要使课程设置符合学生的发展阶段特点,学习方式主要让学生通过“解决问题”和“体验式”学习以培养其好奇心和问题探究能力。因此,课程的重点在于要重视学生本身,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获得进步和发展。
三、启示与省思
开展主体型对话型的深入学习。随着科技的日益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发生巨大变化。我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网络与他人沟通和联系,虽然便捷,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的主体型和对话型学习,首先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自己的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其次,对话型学习可以分为与他人对话、与朋友对话和与自己对话三个方面。在进行主体型和对话型的学习之后,有助于使学生们深入理解知识,更好地掌握相关技能。
在我国中小学中,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逐渐得到重视,但是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我国大多数教师盲目地使用信息技術,放弃了黑板教学而采用电脑演示的方式,使学生难以清楚理解每一个知识点,还有很多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内容超过了学生的认知理解水平。从种种现象来看,我国中小学目前对于信息技术的运用还处于待发展阶段。2017年国务院印发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开展全民范围内的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普及人工智能知识,教授学生学习编程知识和人工智能技术,培养跨领域复合型人才。同时也要将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渗透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充分掌握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培养新时期适应社会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推广国际理解型的广泛学习。国际理解教育就是指“世界各国在国际组织的倡导下,以‘国际理解’为理念开展教育活动。”[4]目前我国广泛开展的“一带一路”建设,在尊重各国文化、历史和信仰的基础上发展国际理解教育。顺应了世界潮流,有利于推动我国教育走向世界,培养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人。在基础教育阶段,各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课程,亲身体验和实践感受不同的文化和历史知识。同时也要大力开展研学旅行,利用假期带领学生走向不同的地方或国家,通过交流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参考文献
[1] 小山優子.「生きる力」を育成する小学校の教育課程の変遷―生活科·総合的な学習の時間の教育方法の観点から―[J].島根県立大学短期大学部松江キャンパス研究紀要,2017(56):51-61.
[2] 日本文部科学省.新しい時代の学校~進む初等中等教育改革~[EB/OL].(2002-01-23)[2019-04-13].http://www.mext.go.jp/b_menu/hakusho/html/hpab200201/hpab200201_2_023.html.
[3] 李婷婷,王秀红.日本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动向——文部科学省“学习指导要领”(2017)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19(3):103-116.
[4] 刘新生,熊梅.“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开发实践——以F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课程实践为个案[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16-144.
作者简介:金怡璇(1996-),女,硕士研究生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