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积累
1、读万卷书,升华内在素养
课标把写文章叫做习作,我想应该有习得写作技巧之意吧,既然是习得,那就应该多向别人学习才会得到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用心地诵读着生活这本绚丽多彩的大书,他们或将生活吟成诗,写成词,谱成曲,或将生活进行提炼编成小说,演成戏剧。于是,历史上有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四大名著。当今,让人推崇备至的鲁迅先生从生活小事中提炼出《少年闰土》的感人形象,从《一件小事》中剖析出生活中的小我。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抗争的伟大作家巴金写出了发人深思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令人神往的《海上日出》。老舍《养花》令人享受种花过程的辛苦和赏花的其乐无穷……这些创作无不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写作的美妙。
从教科书中孩子们能学到许多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的习作知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平时结合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无限的课外书海中遨游,在浩瀚如海的课外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为自己积累下丰富的习作语言,习作时才能给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指导学生较大量地课外阅读,是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是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吸纳过程,通过读书,不仅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积累了了认识,而且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
2、行万里路,体验真实生活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就是看,“察”是体察,就是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观察,当然,这绝不仅仅是用眼睛看一看的简单过程,还要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舌头尝一尝,只有我们有意识地、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才能从中获得习作素材。孩子对于平日生活的留意大多數停留于表面,对生活的感受也只是浮光掠影——既没有独到的发现、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只有当孩子们亲身经历、身处其中感同身受了,他们才能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中找到无穷的源泉。在提前布置作文内容后,最重要的是指导孩子如何观察。孩子们做过很多游戏,参加过很多活动。如,清明节扫墓,运动会,艺术节,儿童节,安全撤离演练等。活动之前,老师就要指导学生要观察活动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其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结果怎么样?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春天,孩子们看到哪个山坡青了,哪块地头的庄稼绿了,哪片果树开满了鲜花,他们亲身体验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美好;夏天,孩子们有在水中打水仗、摸鱼虾、采莲藕的快乐;秋天,孩子们在树下欣赏从树上飘飞的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的惬意和亲手摘下果实的丰收喜悦;冬天,即使少上一节课也让孩子们一起去欣赏、嬉戏那久违的漫天雪花,任凭纷纷扬扬的雪花点缀我们的花衣,装饰我们的头发。课间,有孩子们有趣的游戏;课外,有孩子们千姿百态的生活经历……这些平淡的生活,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而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如:在指导写公园一角的时候,往往学生年年看,年年写,年年风景依旧,学生笔下没有一点新意。在一次活动课上,全班同学齐上阵,我一边领着孩子观察,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孩子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结合起来做好记录,于是在孩子的眼中,柳树不再是柳树,他成了文明的使者;玉兰花不再是洁白漂亮的花朵,她是拯救人类的大英雄;樱花不再是娇艳的象征,她是美的天使;那高高耸立的陈毅塑像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过去,孩子们仿佛真正投入到那浴血奋战的战场,感受着艰苦创业的历程……曾经熟视无睹的天池公园,在孩子们的眼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孩子们也因此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作文:“来到天池公园,垂柳向我们深深的鞠躬;玉兰花给我们讲诉着她们怎样拯救人类的动人故事,那洁白的颜色是她们高尚品质的化身;樱花在枝头热热闹闹地尽情开放,向人们报告着春的消息;鸟儿飞过来,争着向我们讲诉陈毅爷爷怎样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历历往事……老人来了,孩子来了,年轻人来了,所有的人都聚集到这儿来了,蜜蜂和蝴蝶也赶来凑热闹,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为花儿传播着花粉;蜜蜂嘤嘤嗡嗡地在花间采花酿蜜,为自己,也为人们酿造着甜蜜……”多么热闹的场景,多么生动的记叙,多么诗情画意的描绘,是五彩的大自然给了孩子们灵感,是孩子们生动有趣的描述使大自然更加色彩斑斓。
二、运用
孩子们在书本上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有了习作的基础,但要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还需要老师的指导。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习作中来是习作教学的关键。在习作之前,早几天告诉孩子,这次我们习作的内容和要求,让孩子们早作准备,以避免习作时无内容可写。比如,写人的文章,孩子知道内容和要求后,他会思考:我要写谁?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写?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哪件事?他的这些事迹体现了什么品质?又如,写景物,写动物,他还可以根据内容和要求提前去观察、体验 ,这样就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习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其他类别的习作也有同样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教师讲得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学生说得生动有趣,可一旦写到纸上,他们就不能“用我手写我心”。面对这种困境,如果老师能亲自“下水”为学生习作示范,那效果会大不一样。记得二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写一个有趣的游戏,为了方便教学,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个《贴鼻子的》游戏,做完游戏,学生口语交际时,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生动有趣。可到写在本子上时,学生们就不知所措了,只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幸好,我事先做了准备,把自己写的一篇“下水”习作念给他们一听,孩子们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是“下水”习作的好处,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
1、读万卷书,升华内在素养
课标把写文章叫做习作,我想应该有习得写作技巧之意吧,既然是习得,那就应该多向别人学习才会得到习作的方法和技巧。
古人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用心地诵读着生活这本绚丽多彩的大书,他们或将生活吟成诗,写成词,谱成曲,或将生活进行提炼编成小说,演成戏剧。于是,历史上有了《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四大名著。当今,让人推崇备至的鲁迅先生从生活小事中提炼出《少年闰土》的感人形象,从《一件小事》中剖析出生活中的小我。善于观察、勤于思索、勇于抗争的伟大作家巴金写出了发人深思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和令人神往的《海上日出》。老舍《养花》令人享受种花过程的辛苦和赏花的其乐无穷……这些创作无不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这些作品让我们看到写作的美妙。
从教科书中孩子们能学到许多写作技巧,积累丰富的习作知识,光有这些远远不够,平时结合课堂教学,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到无限的课外书海中遨游,在浩瀚如海的课外书中吸取丰富的营养,为自己积累下丰富的习作语言,习作时才能给自己的文章增光添彩。指导学生较大量地课外阅读,是从长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读书是个具有综合效应的吸纳过程,通过读书,不仅使学生受到书中人物的感人事迹和高尚品质的感染,积累了了认识,而且锻炼了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内在素质。
2、行万里路,体验真实生活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就是看,“察”是体察,就是调动身体的各个器官进行观察,当然,这绝不仅仅是用眼睛看一看的简单过程,还要用耳朵听一听,用鼻子闻一闻,用手摸一摸,用舌头尝一尝,只有我们有意识地、有目的的知觉自然或认识社会才能从中获得习作素材。孩子对于平日生活的留意大多數停留于表面,对生活的感受也只是浮光掠影——既没有独到的发现、也没有深刻的认识和见解,只有当孩子们亲身经历、身处其中感同身受了,他们才能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素材中找到无穷的源泉。在提前布置作文内容后,最重要的是指导孩子如何观察。孩子们做过很多游戏,参加过很多活动。如,清明节扫墓,运动会,艺术节,儿童节,安全撤离演练等。活动之前,老师就要指导学生要观察活动中有哪些人,他们在做什么?其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活动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怎么克服的?结果怎么样?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春天,孩子们看到哪个山坡青了,哪块地头的庄稼绿了,哪片果树开满了鲜花,他们亲身体验了鸟语花香的大自然的美好;夏天,孩子们有在水中打水仗、摸鱼虾、采莲藕的快乐;秋天,孩子们在树下欣赏从树上飘飞的一只只翩翩起舞的黄蝴蝶的惬意和亲手摘下果实的丰收喜悦;冬天,即使少上一节课也让孩子们一起去欣赏、嬉戏那久违的漫天雪花,任凭纷纷扬扬的雪花点缀我们的花衣,装饰我们的头发。课间,有孩子们有趣的游戏;课外,有孩子们千姿百态的生活经历……这些平淡的生活,经过老师的精心指导而变得生动起来,丰富起来。如:在指导写公园一角的时候,往往学生年年看,年年写,年年风景依旧,学生笔下没有一点新意。在一次活动课上,全班同学齐上阵,我一边领着孩子观察,一边讲解,一边引导孩子发挥想象,把自己观察到的和想象到的结合起来做好记录,于是在孩子的眼中,柳树不再是柳树,他成了文明的使者;玉兰花不再是洁白漂亮的花朵,她是拯救人类的大英雄;樱花不再是娇艳的象征,她是美的天使;那高高耸立的陈毅塑像也不再是一个遥远的过去,孩子们仿佛真正投入到那浴血奋战的战场,感受着艰苦创业的历程……曾经熟视无睹的天池公园,在孩子们的眼中焕发出勃勃生机,孩子们也因此写出了一篇篇优美的作文:“来到天池公园,垂柳向我们深深的鞠躬;玉兰花给我们讲诉着她们怎样拯救人类的动人故事,那洁白的颜色是她们高尚品质的化身;樱花在枝头热热闹闹地尽情开放,向人们报告着春的消息;鸟儿飞过来,争着向我们讲诉陈毅爷爷怎样带领战士们冲锋陷阵的历历往事……老人来了,孩子来了,年轻人来了,所有的人都聚集到这儿来了,蜜蜂和蝴蝶也赶来凑热闹,蝴蝶在花间翩翩起舞,为花儿传播着花粉;蜜蜂嘤嘤嗡嗡地在花间采花酿蜜,为自己,也为人们酿造着甜蜜……”多么热闹的场景,多么生动的记叙,多么诗情画意的描绘,是五彩的大自然给了孩子们灵感,是孩子们生动有趣的描述使大自然更加色彩斑斓。
二、运用
孩子们在书本上积累了丰富的知识,自身素质有了很大提高,有了习作的基础,但要写出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还需要老师的指导。指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到习作中来是习作教学的关键。在习作之前,早几天告诉孩子,这次我们习作的内容和要求,让孩子们早作准备,以避免习作时无内容可写。比如,写人的文章,孩子知道内容和要求后,他会思考:我要写谁?他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写?其中给我留下深刻影响的是哪件事?他的这些事迹体现了什么品质?又如,写景物,写动物,他还可以根据内容和要求提前去观察、体验 ,这样就有了直观的感性认识,习作时就有内容可写了。其他类别的习作也有同样的效果。教师指导学生习作时,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教师讲得滔滔不绝,绘声绘色,学生说得生动有趣,可一旦写到纸上,他们就不能“用我手写我心”。面对这种困境,如果老师能亲自“下水”为学生习作示范,那效果会大不一样。记得二年级的时候,要求学生写一个有趣的游戏,为了方便教学,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做了个《贴鼻子的》游戏,做完游戏,学生口语交际时,他们说得头头是道,生动有趣。可到写在本子上时,学生们就不知所措了,只能你望望我,我望望你。幸好,我事先做了准备,把自己写的一篇“下水”习作念给他们一听,孩子们立刻知道该怎么做了。这就是“下水”习作的好处,能给学生最直观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