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素质教育评价是指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在对素质教育实施条件、过程及其结果全面、准确把握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第一,素质教育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素质教育评价既重价值判断,以便实现对教育活动的正确导向,同时,它也强调价值判断必须有事实依据,要求通过事实判断系统地收集资料,为素质教育评价服务。所谓事实判断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状况所作的描述性判断,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价值判断则是依据人们的要求或愿望,对客观的情况所作出的解释性判断,它主要回答“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手段。素质教育评价只有不把价值判断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达到认识教育现状,主动改变教育现状,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为科学评价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必须首先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准确掌握素质教育活动各方面的情况,找出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差距。
第二,素质教育评价是对素质教育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价。素质教育评价不仅强调结果评价,更强调过程评价。它要求改变过去教育中存在的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做法,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活动是一种周期性长的活动,其结果的好坏只有到学期末,甚至学生毕业时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然而,为了了解教育活动进展的动态,及时改进教育工作,实现素质教育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不可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再去判别学生素质的高低,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高低,而必须借助对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来预测结果,同时不断改进教育措施。其次,要打破“为选拔而评价”的传统评价观念,要发挥教育评价对于改善教育措施、指导教育行为的功能,就必须把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作对照分析,探求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的内在联系,为优化教育措施,改善教育环境找到可靠的依据。再次,把教育结果评价与教育过程评价联系起来有助于克服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做法和“短期行为”。过去,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一个方面的评价,有时只重视结果,不管前提条件有多大的差距,不管过程的科学与否,代价多少,一切以结果论优劣,有时只强调过程,把开展了多少次活动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似乎活动越多,场面越大,教育效果就越好。而素质教育评价则主张把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教育过程的评价统一起来,就有可能通过评价活动的引导,帮助教育工作者克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所导致的教育偏差,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最后,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起来,有助于准确进行归因分析,揭示素质教育活动运行的规律。由于素质教育尚在摸索之中,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为大家所认同的实践模式。因此,必须时刻关注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把素质教育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和地区特色,成为一种普适性理论,推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成熟,从而促进素质教育活动的推广。
第三,素质教育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为基本标准。一方面,素质教育目标上是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依据。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那么,依据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判断教育活动的成败呢?教育目标集中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或价值观念,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尽管素质教育的目标带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能指明素质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水准,能够为我们提供个人价值观冲突的共同依据。因此,素质教育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本评价标准,不仅要用来调节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还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转化为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才可能使素质教育评价成为一种调节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素质教育评价作保证。素质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差是客观存在的,从提出目标、实施教育方案,到产生教育结果的周期很长,在此期间会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导致教育结果上的偏差。只有不断开展对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活动,不断检测教育目标的达到度,才能够不断克服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偏差,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四,素质教育评价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双边合作活动。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发挥教育活动中每个人的主体作用,而素质教育评价也是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的,它同样要发挥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主体作用,使评价对象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因此,在素质教育评价中,注重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而不再是单一的上级评价。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评价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更好发展。素质教育评价不是一种惩罚性措施,而是一种发展性手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
第一,素质教育评价是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价值判断活动。素质教育评价既重价值判断,以便实现对教育活动的正确导向,同时,它也强调价值判断必须有事实依据,要求通过事实判断系统地收集资料,为素质教育评价服务。所谓事实判断是指对客观存在的状况所作的描述性判断,它主要解决“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而价值判断则是依据人们的要求或愿望,对客观的情况所作出的解释性判断,它主要回答“有什么意义”的问题。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是人们认识外界环境和自身状况的两种最基本的方式,也是人们从事实践活动的基本手段。素质教育评价只有不把价值判断建立在事实判断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达到认识教育现状,主动改变教育现状,实现素质教育的终极目标。因此,为科学评价素质教育的实施情况、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等,必须首先全面、系统地收集资料,准确掌握素质教育活动各方面的情况,找出与素质教育目标的差距。
第二,素质教育评价是对素质教育过程及其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动态性的评价。素质教育评价不仅强调结果评价,更强调过程评价。它要求改变过去教育中存在的只重结果评价,忽视过程评价的做法,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结合起来。这是因为:首先,教育活动是一种周期性长的活动,其结果的好坏只有到学期末,甚至学生毕业时才能真正显现出来。然而,为了了解教育活动进展的动态,及时改进教育工作,实现素质教育发展人的根本目的,不可能等到学生毕业后再去判别学生素质的高低,教育质量的高低,教学水平的高低,而必须借助对素质教育教学过程的动态评价来预测结果,同时不断改进教育措施。其次,要打破“为选拔而评价”的传统评价观念,要发挥教育评价对于改善教育措施、指导教育行为的功能,就必须把教育过程与教育结果作对照分析,探求教育影响与教育效果的内在联系,为优化教育措施,改善教育环境找到可靠的依据。再次,把教育结果评价与教育过程评价联系起来有助于克服素质教育活动中的“形式主义”做法和“短期行为”。过去,在教育评价活动中,人们往往只重视一个方面的评价,有时只重视结果,不管前提条件有多大的差距,不管过程的科学与否,代价多少,一切以结果论优劣,有时只强调过程,把开展了多少次活动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似乎活动越多,场面越大,教育效果就越好。而素质教育评价则主张把教育结果的评价与教育过程的评价统一起来,就有可能通过评价活动的引导,帮助教育工作者克服形式主义和短期行为所导致的教育偏差,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最后,把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统一起来,有助于准确进行归因分析,揭示素质教育活动运行的规律。由于素质教育尚在摸索之中,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理论,也没有为大家所认同的实践模式。因此,必须时刻关注素质教育活动开展的情况,把素质教育的经验上升为规律性的认识,摆脱狭隘的地方主义和地区特色,成为一种普适性理论,推动素质教育理论的成熟,从而促进素质教育活动的推广。
第三,素质教育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理念和目标为基本标准。一方面,素质教育目标上是素质教育评价的基本依据。教育评价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活动,那么,依据什么样的价值观来判断教育活动的成败呢?教育目标集中体现了大多数人的教育价值取向或价值观念,它规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也是衡量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尽管素质教育的目标带有抽象性的特点,但它能指明素质教育活动的方向和水准,能够为我们提供个人价值观冲突的共同依据。因此,素质教育评价必须以素质教育目标为基本评价标准,不仅要用来调节人们的教育价值取向,还应该运用恰当的方法将素质教育的目标转化为评价的指标体系。这样,才可能使素质教育评价成为一种调节素质教育活动的有效机制。另一方面,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素质教育评价作保证。素质教育目标与素质教育活动及其结果的反差是客观存在的,从提出目标、实施教育方案,到产生教育结果的周期很长,在此期间会有各种主客观因素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导致教育结果上的偏差。只有不断开展对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活动,不断检测教育目标的达到度,才能够不断克服教育结果与教育目标的偏差,确保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四,素质教育评价是一种主体性活动,是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双边合作活动。素质教育以促进人的素质发展为根本目的,要求发挥教育活动中每个人的主体作用,而素质教育评价也是服务于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的,它同样要发挥评价者和评价对象双方的主体作用,使评价对象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因此,在素质教育评价中,注重自我评价和同行评价,而不再是单一的上级评价。评价者和评价对象之间是一种合作关系,评价的根本目的也是为促进学生素质的更好发展。素质教育评价不是一种惩罚性措施,而是一种发展性手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