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8年的高考,可能会让已经从北大毕业的ofo创始人、CEO戴威很有压力。
高考前几天,突然冒出一大波“小黄车快黄了”“卖广告续命”“戴威还能撑多久”的消息。虽然ofo很快发声明说是遭到了集中抹黑,为了证明“资金紧张”纯属谣言,他们还比平时提前几天发了工资,但是质疑仍在发酵——关于ofo融资失败、裁员、高管离职的消息不断爆出。
就在一年前,ofo的投资人朱啸虎还跟马化腾在微信里互怼,争论ofo和摩拜谁更有可能在烧钱大战中胜出。更早前,朱啸虎信誓旦旦地表示“三个月结束共享单车的战争”。怎么才过了一年時间,烧钱大战中风头最盛的“独角兽”,就陷入“撑不下去”的传言里了呢?
关于ofo的变化,最早也可以从朱啸虎身上窥探一二。去年秋天,他在提到共享单车时一改过去喊打喊杀的调子,说“投ofo的时候不知道这么烧钱”“以后不再投烧钱的项目”。去年底接受采访时,他干脆说:“ofo和摩拜两家合并才是最好的选择。”接着就是朱啸虎被自己的妹夫欧成效爆料“已经清空了ofo股份”。
朱啸虎一向被称为“独角兽捕手”,如今收敛锋芒,实际上是去年持续的金融去杠杆和年末公布的资管新规相互叠加的结果。
朱啸虎的几桩“风口”投资让他在圈内赢得不少名声,但挨个看下来,他投资的滴滴、饿了么、ofo都是经过几轮烧钱大战,至今未能上市的“成长”项目,而投资是有回报要求的。朱啸虎投资这几个项目时,赶上了人民币基金爆发式发展的好时候,几轮募资都超额完成,甚至一直没有感受过“柴米贵”。但是去年金融监管环境趋紧后,资金的“抽水效应”(从一个领域大量流向另一个领域),很快就传达到了向来以回报周期长著称的创投圈。
某证券报曾报道,今年春节后,一家成立5年的风险投资机构,给公司上下除前台外的所有员工都加上了募资考核指标。投中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开年以来,基金募资态势低迷,与前一年相比,完成的基金规模和开始基金规模月度环比下降幅度超过七成,甚至低于2017年全年的最低值。
这个趋势在最近几个月并没有得到缓解,随着今年4月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落地,整个市场的资金面进一步收紧,当月国内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完成的募资规模,降幅超过了80%。情况比之前更糟了。
俗话说,家里没粮心里发慌。ofo“撑不下去”的背后,是挑起烧钱大战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粮荒”。虽然ofo这样的明星项目不缺收购方,但在戴威“独立发展”的理念下,仍有估值泡沫消退后估价谈不拢的现实。
过去几年在资本的作用下,出现了一大批被快速催肥的“独角兽”,在融资的癫狂时期,公司估值几乎两三个月就能翻倍。不过短期内催出来的都是肥肉,在泡沫退潮的当下,更容易看清瘦身之后的“独角兽”谁真谁假。
高考前几天,突然冒出一大波“小黄车快黄了”“卖广告续命”“戴威还能撑多久”的消息。虽然ofo很快发声明说是遭到了集中抹黑,为了证明“资金紧张”纯属谣言,他们还比平时提前几天发了工资,但是质疑仍在发酵——关于ofo融资失败、裁员、高管离职的消息不断爆出。
就在一年前,ofo的投资人朱啸虎还跟马化腾在微信里互怼,争论ofo和摩拜谁更有可能在烧钱大战中胜出。更早前,朱啸虎信誓旦旦地表示“三个月结束共享单车的战争”。怎么才过了一年時间,烧钱大战中风头最盛的“独角兽”,就陷入“撑不下去”的传言里了呢?
关于ofo的变化,最早也可以从朱啸虎身上窥探一二。去年秋天,他在提到共享单车时一改过去喊打喊杀的调子,说“投ofo的时候不知道这么烧钱”“以后不再投烧钱的项目”。去年底接受采访时,他干脆说:“ofo和摩拜两家合并才是最好的选择。”接着就是朱啸虎被自己的妹夫欧成效爆料“已经清空了ofo股份”。
朱啸虎一向被称为“独角兽捕手”,如今收敛锋芒,实际上是去年持续的金融去杠杆和年末公布的资管新规相互叠加的结果。
朱啸虎的几桩“风口”投资让他在圈内赢得不少名声,但挨个看下来,他投资的滴滴、饿了么、ofo都是经过几轮烧钱大战,至今未能上市的“成长”项目,而投资是有回报要求的。朱啸虎投资这几个项目时,赶上了人民币基金爆发式发展的好时候,几轮募资都超额完成,甚至一直没有感受过“柴米贵”。但是去年金融监管环境趋紧后,资金的“抽水效应”(从一个领域大量流向另一个领域),很快就传达到了向来以回报周期长著称的创投圈。
某证券报曾报道,今年春节后,一家成立5年的风险投资机构,给公司上下除前台外的所有员工都加上了募资考核指标。投中研究院的数据也显示,2018年开年以来,基金募资态势低迷,与前一年相比,完成的基金规模和开始基金规模月度环比下降幅度超过七成,甚至低于2017年全年的最低值。
这个趋势在最近几个月并没有得到缓解,随着今年4月资管新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正式落地,整个市场的资金面进一步收紧,当月国内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完成的募资规模,降幅超过了80%。情况比之前更糟了。
俗话说,家里没粮心里发慌。ofo“撑不下去”的背后,是挑起烧钱大战的资本市场发生了“粮荒”。虽然ofo这样的明星项目不缺收购方,但在戴威“独立发展”的理念下,仍有估值泡沫消退后估价谈不拢的现实。
过去几年在资本的作用下,出现了一大批被快速催肥的“独角兽”,在融资的癫狂时期,公司估值几乎两三个月就能翻倍。不过短期内催出来的都是肥肉,在泡沫退潮的当下,更容易看清瘦身之后的“独角兽”谁真谁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