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上《小动物过冬》是一篇科学童话,教师应该全力挖掘蕴含在其中的带有浓浓语文味的教学点,使学生在对语言材料的诵读中,感受语言的精准;在对语言的使用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一、关注词序,注意习惯的表达
【片段1】
师: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你和谁是好朋友?你们在一起经常干些什么?你能学着書上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XX和我,还有××是好朋友。……
生:我和XX、XX,还有XXX是好朋友。……
生:我和××,和××是好朋友。……
【反思】
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是:“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这一句话从書面语言来看,它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位教师似乎注意到了这一语言形式的特点,于是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但这位老师似乎又没有意识到这一语言形式约定俗成的特定格式,当教师让学生“学着書上的句式”说一说时,学生依然说得颠三倒四,没有秩序。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但语文课与日常口语交际不同的是:它需要用教材中的规范语言的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的发言依然停留在日常的口语交际水平上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就失去了价值。
【重建】
1.你和谁是好朋友?你们在一起经常干些什么?你能学着書上的句式说一说吗?
2.当学生的发言随意时,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点,把学生的发言和書上的话作比较,看一看,这样的话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说?最后教师小结:“当三到四个人物的名称并列时,一般情况下最后两个名字之间用‘和’连接,而前面的几个名字之间用顿号连接。”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我们在写日记的时候更要这样做,我们平常说话时更要这样做。这样,我们的日常表达就正确、规范了。
二、关注词句,避免简单的重复
【片段2】
师:小燕子是怎么过冬的?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小燕子是飞到南方去过冬的。
师:这种方法叫“迁徙”。(师板書,生认读)
师:小燕子要远行了,你还要嘱咐它什么呢?
生:小燕子,我祝你一路顺风。
生:小燕子,路上要注意坏人……
(生齐读第3自然段)
接下来交流小青蛙、小蜜蜂过冬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教师还让学生想象:小青蛙在冬眠时梦见了什么,学生答得不亦乐乎。
【反思】
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学生一读就懂。至于用词语来概括一下它们的过冬方式,第一课时也可以解决(事实上,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迁徙”“冬眠”两个词时,就能看出这一处学习的无效)。至于让学生想象跟小燕子告别、小青蛙在冬眠时梦见了什么,更是无病呻吟,它跟本课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也没有太大的用处。那么,这三段话的教学应该抓些什么呢?语文课,还是要抓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来阐述这个观点、表达这种感情的。
【重建】
1.小燕子过冬。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小燕子过冬的方式外,我们还可以抓两点:
(1)“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那儿(南方)暖和,这儿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个括号,让学生填一填反义词。(2)在作业中,学生总把“再”字和“在”字混淆,任凭教师怎么讲,有些学生还是弄不清。这里出现了这个“再”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再”字。经过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小燕子可不是第一次飞往南方过冬了。像这样每年都是春天北往、秋天南飞的现象叫“迁徙”。如果只飞一次,那就叫“旅行”。
2.小青蛙过冬。(1)“饱饱的”“好好”是叠词。要引导学生体会叠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比较“来年”和“明年”的不同。为什么同一个意思,课文中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体会词语的多样性)
(3)把最后一句话的“再”,换成“在”,行不行?
3.小蜜蜂过冬。(略)
三、关注段落,注意整体的概括
【片段3】
师:它们是怎么商量过冬的事情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生:小燕子说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小青蛙准备冬眠,小蜜蜂把蜜都藏在蜂巢里过冬。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了。读读小燕子的话,它告诉我们什么了?
【反思】
这一个片段出现在导入与新授的过渡阶段。教师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找出三种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从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不过,学生一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因此,教师只好无奈地说“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了”。既然都知道了,我们接下来还需要重复那些内容吗?这一设计的效果除了过渡,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来整体把握课文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重建】
1.小动物们l是怎么样商量过冬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書)
2.你能用一段连贯、通顺的话来说一说三种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吗?(师出示一道填空题:小燕子——,小蜜蜂
,小青蛙
,动物们过冬的方法真是!)除了这种句式表达,你还会怎么说?(使学生知道“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适度拓展,基于文本的表达
【片段4】
师:第二年春天,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又聚在一起了,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的发言五彩缤纷,想象奇特)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用“冬眠”“迁徙”“储藏粮食”的方式过冬的吗?
生:狗熊是冬眠的。
生:小麻雀是迁徙的。(错误的)
生:小蚂蚁也是储藏粮食过冬的。……
【反思】
无疑,教师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帮助学生增加知识而进行拓展的。但语文课毕竟不是科学课,即使是科学童话,它的拓展一定要注意“度”。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要随心所欲。那么,科学童话的拓展应该怎么把握语文味儿呢?我想,还是应该在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和发展中进行拓展。
【重建】
1.这篇课文讲了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它们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直接告诉我们的。想必同学们读了之后,一定听明白了。假如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不知道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你能代替文中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告诉他们吗?(这一设计是训练学生把第一人称的直接叙述改成第三人称转述的形式。但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二是要对“转述”进行小结:在转述时,最重要的是句中的“我”要改成“它”!)
2.文中讲了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是用迁徙的方式过冬的?你能学着课文中的样子,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教师要提供句式:我是一,我——。)
科学童话,它有一定的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它也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是,作为一篇语文書中的课文,教师在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应该把“科学”二字凌驾于“语文”之上。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
一、关注词序,注意习惯的表达
【片段1】
师: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它们常常在一起唱歌跳舞,日子过得很快乐。你和谁是好朋友?你们在一起经常干些什么?你能学着書上的句式说一说吗?
生:XX和我,还有××是好朋友。……
生:我和XX、XX,还有XXX是好朋友。……
生:我和××,和××是好朋友。……
【反思】
课文的第一句话就是:“青蛙、小燕子和小蜜蜂是好朋友。”这一句话从書面语言来看,它有一种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这位教师似乎注意到了这一语言形式的特点,于是在课堂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了这方面的训练。但这位老师似乎又没有意识到这一语言形式约定俗成的特定格式,当教师让学生“学着書上的句式”说一说时,学生依然说得颠三倒四,没有秩序。语文学习是母语学习,但语文课与日常口语交际不同的是:它需要用教材中的规范语言的形式,来“规范”学生的语言。如果学生的发言依然停留在日常的口语交际水平上的话,我们的语文课就失去了价值。
【重建】
1.你和谁是好朋友?你们在一起经常干些什么?你能学着書上的句式说一说吗?
2.当学生的发言随意时,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这一点,把学生的发言和書上的话作比较,看一看,这样的话我们究竟应该怎么说?最后教师小结:“当三到四个人物的名称并列时,一般情况下最后两个名字之间用‘和’连接,而前面的几个名字之间用顿号连接。”明明白白地告诉学生:我们在写日记的时候更要这样做,我们平常说话时更要这样做。这样,我们的日常表达就正确、规范了。
二、关注词句,避免简单的重复
【片段2】
师:小燕子是怎么过冬的?读一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想一想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生:小燕子是飞到南方去过冬的。
师:这种方法叫“迁徙”。(师板書,生认读)
师:小燕子要远行了,你还要嘱咐它什么呢?
生:小燕子,我祝你一路顺风。
生:小燕子,路上要注意坏人……
(生齐读第3自然段)
接下来交流小青蛙、小蜜蜂过冬时,也采用了同样的方式。教师还让学生想象:小青蛙在冬眠时梦见了什么,学生答得不亦乐乎。
【反思】
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学生一读就懂。至于用词语来概括一下它们的过冬方式,第一课时也可以解决(事实上,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出“迁徙”“冬眠”两个词时,就能看出这一处学习的无效)。至于让学生想象跟小燕子告别、小青蛙在冬眠时梦见了什么,更是无病呻吟,它跟本课的学习并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且对发展学生的语言也没有太大的用处。那么,这三段话的教学应该抓些什么呢?语文课,还是要抓语言!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来阐述这个观点、表达这种感情的。
【重建】
1.小燕子过冬。除了引导学生理解小燕子过冬的方式外,我们还可以抓两点:
(1)“冬天快要来了,虫子也快没啦。我要飞到南方去,那儿暖和,还有很多虫子。”那儿(南方)暖和,这儿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在句子中加个括号,让学生填一填反义词。(2)在作业中,学生总把“再”字和“在”字混淆,任凭教师怎么讲,有些学生还是弄不清。这里出现了这个“再”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再”字。经过讨论,学生就会明白,小燕子可不是第一次飞往南方过冬了。像这样每年都是春天北往、秋天南飞的现象叫“迁徙”。如果只飞一次,那就叫“旅行”。
2.小青蛙过冬。(1)“饱饱的”“好好”是叠词。要引导学生体会叠词在句子中的作用;(2)比较“来年”和“明年”的不同。为什么同一个意思,课文中要用不同的词语来表达?(体会词语的多样性)
(3)把最后一句话的“再”,换成“在”,行不行?
3.小蜜蜂过冬。(略)
三、关注段落,注意整体的概括
【片段3】
师:它们是怎么商量过冬的事情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生:小燕子说要飞到南方去过冬,小青蛙准备冬眠,小蜜蜂把蜜都藏在蜂巢里过冬。
师: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了。读读小燕子的话,它告诉我们什么了?
【反思】
这一个片段出现在导入与新授的过渡阶段。教师设计的用意是让学生找出三种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从而过渡到下一个环节。不过,学生一读课文后,就知道了小动物们过冬的方式。因此,教师只好无奈地说“看来同学们都知道了”。既然都知道了,我们接下来还需要重复那些内容吗?这一设计的效果除了过渡,还可以做些什么呢?我想,帮助学生组织语言来整体把握课文也是一个不错的做法。
【重建】
1.小动物们l是怎么样商量过冬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書)
2.你能用一段连贯、通顺的话来说一说三种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吗?(师出示一道填空题:小燕子——,小蜜蜂
,小青蛙
,动物们过冬的方法真是!)除了这种句式表达,你还会怎么说?(使学生知道“总分”的构段方式)
四、适度拓展,基于文本的表达
【片段4】
师:第二年春天,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又聚在一起了,它们会说些什么呢?(学生的发言五彩缤纷,想象奇特)
师: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用“冬眠”“迁徙”“储藏粮食”的方式过冬的吗?
生:狗熊是冬眠的。
生:小麻雀是迁徙的。(错误的)
生:小蚂蚁也是储藏粮食过冬的。……
【反思】
无疑,教师是为了增强课堂教学的气氛、帮助学生增加知识而进行拓展的。但语文课毕竟不是科学课,即使是科学童话,它的拓展一定要注意“度”。不能漫无边际,也不要随心所欲。那么,科学童话的拓展应该怎么把握语文味儿呢?我想,还是应该在促进学生语言的积累、运用和发展中进行拓展。
【重建】
1.这篇课文讲了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它们都是用第一人称的写法直接告诉我们的。想必同学们读了之后,一定听明白了。假如有个幼儿园的小朋友,他不知道这些小动物是怎么过冬的,你能代替文中的小燕子、小青蛙、小蜜蜂告诉他们吗?(这一设计是训练学生把第一人称的直接叙述改成第三人称转述的形式。但教师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二是要对“转述”进行小结:在转述时,最重要的是句中的“我”要改成“它”!)
2.文中讲了三种小动物过冬的方式。你还知道哪些小动物是用迁徙的方式过冬的?你能学着课文中的样子,向大家介绍一下吗?(教师要提供句式:我是一,我——。)
科学童话,它有一定的普及科学知识的任务,它也能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但是,作为一篇语文書中的课文,教师在解读教材、确定教学目标时,不应该把“科学”二字凌驾于“语文”之上。
(作者单位:常州市钟楼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