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古代诗歌,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往往潜藏着人们的思想行为和价值观念、道德理想、人生追求以及对世界感知方式和审美趣味。《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求中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呢?我认为还是要在“读”字上下工夫,使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自觉吟诵。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读中欣赏,读中升华,从而品读出诗歌的意境,体味出诗歌的独特之美。
一、引读,奠定理解基础
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即古人所谓的“知人论世”。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出的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二、译读,感知诗歌大意
要读出感情,了解诗歌大意是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情感。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不求甚解”,了解诗歌大意就行,教师只作考查。在教师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去读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这首诗是写春天的,除了题目中有所反映以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发现?作者是在春天去踏青的?你何以见得呢?”这些问题的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读诗,真是一举两得。
三、吟读,体会韵律之美
语文老师教学读诗,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所以只要教师作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很感兴趣。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滋味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之中,教师应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变换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和感情的和谐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浅吟低诵,读出韵律、节奏,领略其音韵美。
四、画读,感受诗歌图画美
画读是对想读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有些古诗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鲜艳,十分美丽。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想读完“海日生残夜”一句的画面后,再让学生给画面添上颜色。“在残夜中升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江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能想象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使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更加美丽。在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出示图画,或者运用简笔画,抓住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再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读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通过各种富有感染力的诵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初级中学)责任编辑丁洪刚
一、引读,奠定理解基础
有些古代诗歌,如果引导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将会有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品读,即古人所谓的“知人论世”。这里所说的背景包括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创作背景。了解这些资料将有利于缩短学生与诗人之间的情感距离,填补由于语言表达的限制而形成的许多空白,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这些资料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上课交流。例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可以让学生找有关曹操的资料。通过学生搜集,不难发现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以及曹操此次北征乌桓是在取得了官渡之战的胜利之后,作者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出的曹操的博大胸襟,自然也能读出曹诗的慷慨悲壮。
二、译读,感知诗歌大意
要读出感情,了解诗歌大意是基础。只有如此,学生才能把握和处理好诗歌的情感。在我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我不主张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翻译文本。这将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我的做法是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自己的有关工具书,“不求甚解”,了解诗歌大意就行,教师只作考查。在教师考查的过程中让学生自觉去读诗。一般采用以下方法:让教师或学生说出现代文,而让被考查者,说出原文;或者设置相关问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在教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问题:“这首诗是写春天的,除了题目中有所反映以外,你还能从什么地方发现?作者是在春天去踏青的?你何以见得呢?”这些问题的设置,既能考查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把握,又能引导学生自觉不自觉地读诗,真是一举两得。
三、吟读,体会韵律之美
语文老师教学读诗,一般都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但我认为在诗歌教学中如果让学生吟读诗歌比朗读诗歌的效果要更好,更能读出诗的味道。由于学生在电视等媒体上见过有关古人吟诵诗歌的情景,所以只要教师作好示范,学生便能很好地掌握这种方法,而且对此种朗读方式很感兴趣。在抑扬顿挫的读书声中,相信学生是能品出其中滋味的。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或借助多媒体将学生带入诗词的情境之中,教师应从轻重音的把握、语气变换停顿的长短、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和感情的和谐等方面进行指导,学生浅吟低诵,读出韵律、节奏,领略其音韵美。
四、画读,感受诗歌图画美
画读是对想读的进一步深化和加工。有些古诗所创造的意境不仅优美,而且所创设的画面色彩也十分鲜明,颜色搭配合理、鲜艳,十分美丽。如在《次北固山下》一诗的教学中,在学生想读完“海日生残夜”一句的画面后,再让学生给画面添上颜色。“在残夜中升出的太阳是什么颜色呢?大海呢?等太阳完全升出以后,江面又是什么颜色呢?”在对颜色的添画中,学生不能想象出红色与黑色,红色与金黄色,红色与绿色的搭配,使诗歌所展现的画面,更加美丽。在教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时,出示图画,或者运用简笔画,抓住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描绘出“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画面,把学生带到诗情画意的境界。再如制作《观沧海》多媒体投影图画,在图画中,茫茫大海辽阔无边、汹涌澎湃,配以登山远眺,雄心勃勃的诗人,强烈的海风吹拂着他的战袍和须发,使人身临其境,领悟到曹操海涵天下的博大胸怀和统一中原的宏伟抱负。
总之,古代诗歌的教学,关键在于品读出诗歌之美。而要品出诗歌之美,最根本的办法是读。通过各种富有感染力的诵读,使学生深入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作者单位 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天王镇初级中学)责任编辑丁洪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