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一生最爱的8部书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ruidao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共产党宣言》:读过至少100遍
  毛主席喜欢看马列著作。他读的第一本是《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毛主席可以说是反复阅读!他还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自己读《共产党宣言》至少读了100遍。
  1936年7月,美国记者斯诺穿过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抵达了中国革命的圣地——延安,毛泽东和周恩来为其举办了盛大的欢迎会。之后,毛泽东与斯诺谈话时说:“正是《共产党宣言》这部马克思主义著作,使我树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认为它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就一直没有动摇过。”
  毛泽东不但研读中文版的《共产党宣言》,而且对英文版的《共产党宣言》也颇有兴趣。他当年的秘书林克同志回忆说:“从1954年秋天起,毛主席重新开始学英语。想学一些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英文本,第一本选的就是《共产党宣言》。”
  2.《鲁迅全集》: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毛泽东十分爱读鲁迅的著作,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就开始读鲁迅作品。1938年《鲁迅全集》出版后,他得到一套“纪念本”。
  毛泽东收到《鲁迅全集》后,读鲁迅著作,便成为常态。新华社曾发表过一张毛泽东在延安枣园窑洞里工作的照片,办公桌上便放着3卷《鲁迅全集》。
  这套《鲁迅全集》,被毛泽东完整无缺地从延安带过了黄河,带到了西柏坡、香山,进了中南海。
  1949年底访问苏联,他带去不少鲁迅作品,阅读时连饭都顾不上吃。工作人员多次催促,他回答说:“我在延安,夜晚读鲁迅的书,常常忘记了睡觉。”
  3.《社会学大纲》: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
  从1928年至1937年,李达撰写出版了多部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42万字的《社会学大纲》,这是一部系统讲解唯物辩证法的书。
  这本书出版之后,李达给远在千里之外的毛泽东寄了一本。毛泽东在延安的窑洞里,借着煤油灯微弱的光亮,把这本书整整看了10遍,并在書眉和空白处写下了1万多字的批注。
  1937年6月,李达收到毛泽东托人从延安捎来的信,信中称赞:“这是中国人自己写的第一本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向很多高级干部推荐这本书。
  4.《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一部难得的好书
  在毛泽东的床头总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有不少页都用透明胶贴住,这部书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阅读的印迹。
  其中有一段时间,毛泽东读《资治通鉴》入了迷。他一读就是半天,累了,翻个身,又是看几个小时,这样持续了好长时间。
  毛泽东读书时那种全神贯注的神态,给护士孟锦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印象。有一天,毛泽东吃过午饭,他微笑着看着小孟,然后指着他桌子上放着的那部《资治通鉴》,问道:“小孟,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
  不等小孟回答,毛泽东便又接着说:“17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恐怕现在是最后一遍了,不是不想读,而是没那个时间了!”
  5.《红楼梦》: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对古典小说情有独钟,而其中令他比较倾心的无疑是《红楼梦》。
  无论是在戎马倥偬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如火如荼的国家建设时期,毛泽东喜欢读《红楼梦》,也喜欢向人推荐《红楼梦》。
  身边的工作人员换了一茬又一茬,有秘书、卫士、厨师、司机和保健医生等等,这些人的职业各异,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毛泽东除了要求他们加强学习外,无一例外都推荐他们看《红楼梦》。
  毛泽东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作为一个中国人,只要有阅读能力,不可不读《红楼梦》,不读就不懂中国封建社会,读一遍不行,最少看三遍,不看三遍没有发言权。”
  6.《三国演义》: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
  毛泽东一生对《三国演义》爱不释手。毛泽东从少年时代到人生结束,至少读了70年《三国演义》。
  他熟读《三国演义》,经常运用并赋予《三国演义》以时代含义,传播他深刻的思想。毛泽东经常对身边工作人员说:“干工作要看《三国演义》!”
  毛泽东是个三国迷,他的许多军事智慧也多受到《三国演义》的影响。受毛泽东的影响,在当时中共的高层领导圈内,许多领导也都爱上了《三国演义》。
  而且在1942年,毛泽东向全党发出号召:“做干部工作的同志,要看《三国演义》和《水浒传》!”
  7.《水浒传》:从“林冲棒打洪教头”里学“以弱胜强”
  毛泽东读《水浒传》,不是泛泛而读。他每次阅读这部书,都善于对书中故事进行深度挖掘。
  在《水浒传》第九回,有一段林冲在柴进家,与武术教师洪教头比武的描写。毛泽东读这段故事,从中悟出的道理非常深刻和独到。他依此启发党和军队的干部——在斗争中,要讲究策略。特别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我们有必要先进行战略退却,从退却中发现敌人的弱点,进而打败敌人。谁人不知,两个拳师对垒,聪明的拳师往往退让一步,而蠢人则气势汹汹,劈头就使出全副本领,结果却往往被退让者打倒。毛泽东的话,生动而有趣,让干部和战士们一听就懂,并且容易记得住,得以在战争实践中加以运用。
  在1938年6月,加拿大共产党员白求恩来晋察冀之前,在延安,毛泽东专门同他谈了话。毛泽东说:“中国有一部很著名的古典小说,叫做《水浒传》。《水浒传》写了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故事,五台山就在晋察冀。”毛泽东接着风趣地说:“五台山,前有鲁智深、今有聂荣臻,聂荣臻就是新的鲁智深。”
  8.《容斋随笔》:毛泽东人生终点的最后一本书
  《容斋随笔》是毛泽东一生爱不释手的一本书。1976年,毛泽东年老体衰,重病在身,早已卧床不起。每晚,他都会让工作人员借来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阅读。
  根据当时为毛泽东管理图书的徐中远的记载,毛泽东读的最后一本书是《容斋随笔》。
  在9月8日,弥留之际的毛泽东反复陷入昏迷状态。但每当清醒过来,他还是要书看。
  这天,据统计,毛泽东先后看文件、看书11次,共计2小时50分钟。这位伟人,几乎是在他的心脏快要停止跳动的时候,才结束了他一生中从未间断过的读书生活。
  责编:何建娇
其他文献
1  1893年1月,腊梅芬芳的时节,吴贻芳出生,别号“冬生”。  不同于一般的名媛淑女,贻芳和姐姐贻芬,自小不屑于学习女红,反倒异常憧憬新式学堂。  守旧的父亲并不同意,他认为女子的幸福并不在读书,而在于嫁个好人家。奈何女儿贻芬生性刚烈,据理力争无果之后,竟然试图吞金自杀。  父母受惊不小,只得将姐妹二人送入杭州弘道女子学堂,她们终于得到上学的机会。  1909年,是让吴贻芳一辈子都忘不了的一年
期刊
温暖·无关孤独的休憩地  对于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高墩营的村民而言,有书可读,有人可诉,曾一度只能是奢望,而农家书屋的出现让这一切变成了现实。现在,大家不用出村,也不用花一分钱就可以借到图书,很多村民都成了书屋的常客。赵新宇就是其中一员。  2015年,53岁的赵新宇在去卫生院取药的路上偶然发现了位于村里文化广场上的农家书屋,这簇星星之火一经出现,就迅速点亮了他的平原,温暖了他的整个生活,“这里排解
期刊
一部经典文学的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诤言善行,足可以影响和改变另一个人物;一部经典文学作品,其精彩绝伦的描写和惊世骇俗的议论,也可以影响、激励一个读者的整个人生。  四十多年前,我在念初中时,偶然得到了一本厚厚的、封皮残破的外国小说。其时,我已读过多部中外小说,对此并无特别期待。但是,当将其读过数页后,心里却感到极为震惊,甚至觉得它是我至此未遇的一部惊世之作,使得我在课余对其迟迟不忍释手。我的家在一个
期刊
以前在看到“更快、更高、更强”时,并不知道它的规范名称是“奥林匹克格言”,有時还会看到紧跟着这三个中文词之后的外文“Citius,Altius,Fortius”,就不会念了。  后来才知道,这些外语词汇是拉丁文。  关注这个格言之后,发现在不同场合有两种排序,“更快、更高、更强”和“更高、更快、更强”,哪个排序对呢?我特意咨询了专家,专家告诉我:“更快”排在先,这句格言自从1913年得到国际奥委会
期刊
恋书癖  2016年古籍普查结束以后,一直想着要写点什么来回顾和总结这段有过太多“第一次”的、刻骨铭心的时光。  2013年,瑞安博物馆新馆建成开放,玉海楼所藏文物、古籍搬迁至新馆文物库房保管。2014年1月,我正式入职瑞安博物馆担任古籍库房管理员,一头埋进“故纸堆”中,开始了长达四个月的古籍库房交接和两年多的古籍普查工作。由于馆里要同时承接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和古籍普查的任务,加之人事变动和
期刊
花白的板寸头干脆利落,乌黑的眼睛炯炯有神,衣着简单朴素,爱书如痴。这就是他留给大家的印象。  忙碌了一天后,他回到门房,捧起心爱的书本,一边看,一边做笔记,看到喜欢的句子,情不自禁地读出了声……  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还有他喜欢的“诗与远方”。  这位书痴,是荆门市农机发展中心的门卫季清福,今年62岁。  季清福是荆门市沙洋县后港镇人,从小爱看书,高中毕业后当过民办小学教师,打过工
期刊
幸运的“千里马?”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少而聪慧。他7岁得到太守的赏识,13岁又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赏识,《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王方庆是一位亲政清廉的官吏,《旧唐书》谓其治广数载秋毫不犯,对管内诸州首领严加管束,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这些赏
期刊
在外界看来,章开沅成才的道路有些“难以想象”。  那是解放前他曾两度辍学,高中都没读完,在漂流长江的船上打过工,在青年军里当过兵;金陵大学求学两载后,本想做个跨马佩枪、文武双全的战地记者,却被中原大学截留,阴差阳错闯进了史学的殿堂。  时光荏苒,而今已是鲐背之年的章开沅头顶诸多光环:华中师范大学原校长、中国大陆近代史学家中的“两个半”之一、国内社科界辞去“院士待遇”第一人……但他更喜欢所在城市评出
期刊
01 买书比选对象还难  如今的书店闹哄哄的成了大卖场,难有翻书、选书、读书的气氛。选书,成为了一件头疼的事情。书的琳琅满目,其实是在花哨之中暗藏着浮躁,便越发地让人乱花迷眼。  好多朋友都问我,如此乱象,进书店该如何选书?说实在的,我已多日不去书店,选书,只在网上或图书馆,或听孩子的推荐。因此,面对那么多其实大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我只能说,首先不选的是什么样的书(仅限于文学和社科类)。然后,淘汰
期刊
像作家一样阅读  在经过了周期性的日常生活习惯的调整之后,为了从正确的阅读中受益,你必须费点劲儿学会像作家一样读书。任何一个对成为作家感兴趣的人都对自己读过的每本书有一定的看法,而不仅仅是把读书作为一种娱乐。但是要想有效地阅读,就需要看一本如何能够帮助你提高写作的书。  大多数未来的作家都是书虫,很多人都对书籍和图书馆着迷。但是如果阅读只是为了分析一本书,或纯粹为了学习它的风格、结构,或者看作者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