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前言指出: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造就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但在实施过程中,仍有这样的语文课堂:孩子们还没有把课文读熟,老师就开始讲了。一支粉笔、一本书、一节课堂讲到底,学生完全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就是回答几个问题,可能也要要求标准答案,“一灌到底”。或者是多媒体师生才艺“齐上阵”,“热热闹闹”而没有门道,一堂下来,不知孩子们到底学到了什么。
【案例一】一名特级教师来到一所小学,进入一间他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个个小脸蛋,从容不迫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了他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流畅,以短、平、快节奏推进,在场的听课教师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教师那娴熟的教学技艺,课刚结束,就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请问:这样的“借班上课”您赞成吗?这堂课能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吗?应该说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和环境,教师能如此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是了不起。教学过程的流畅、严谨、富有节奏是令人钦佩不已的,教学技艺的娴熟,教学过程的完美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但是如此完全不备环境、不备学生的教学是真正的教学吗?这样的课我们看的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教学过程却应该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着完全不熟悉的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简直是一句空话。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发生的事,也只是按照事先预设的结果处理,这样教师就不可能过多地关注课堂中产生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所以,这样的观摩课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实效的。
【案例二】有位教师准备用“质疑——释疑”教学模式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十一册),上课伊始让学生大胆质疑。“小女孩生活痛苦,为什么却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个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上帝是什么?”“一个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是真的吗?”“小男孩捡起小女孩的拖鞋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有那么小的摇篮吗?”……
教师为显示其创新教育程度深,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为迎合教师绞尽脑汁,一节课提了30多个问题,耗时十多分钟,虽然其中不乏有质量的问题,是属于语文本身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有关语文的问题。既然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就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些无关语文的问题,而语文本身的东西却因课堂时间有限得不到充分落实,更说不上有什么样的效果了。
【案例三】开课,教师由“猴子捞月”的画面揭示课题:月亮明明挂在天上,猴子为什么看到水中也有一个月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师:大家都照过镜子,镜子里有许多小秘密,你们知道吗?今天就看哪个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生1:我发现镜子照在白布上有两个亮点。
生2:镜子可以转动看。……
好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简单地类比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要有趣,更要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发现故事的荒延和有趣由于活动的目的不明确,教师对学生活动疏于必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盲目而混乱。有的学生把镜子和面部垂直观察,有的学生把镜子拉近推远……学生汇报交流时,说法五花八门……学生的大部分探索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外。这样的情境设置对教学是无多大益处的,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待情境创设的认识要全面,不能绝对化。实验操作、模拟表达等也是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情境。教学即使是采用直接由旧知识引入的方法,也还是情境,处理得当,同样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换句话讲,质朴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好的选择。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叶澜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要有意义。即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学到了新东西,他们进入课堂和走出课堂时有了变化。如果课中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上这堂课就没有意义。二要有效率。即这堂语文课对全班学生,包括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有一定的效率,整堂课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学生变化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这是正常的,但不能没有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充实的课。三要有生成性。即这堂语文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样的课堂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语文课才可称为丰实的课。四要有常态性。公开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只是将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仅仅是再现。语文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就是它的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这个过程师生互动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有“研讨课”,没有“公开课”。这样的课就是平实的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五是要有待完善性。任何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十全十美了那作假的可能性就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如果公开课要上成没有一点问题的课,那么这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心理压力,课前做了大量准备,最后的效果还是出不了“彩”。因为日常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语文课才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我们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智慧和欢乐。
(作者单位:623100四川省理县杂谷脑小学)
【案例一】一名特级教师来到一所小学,进入一间他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个个小脸蛋,从容不迫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了他的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流畅,以短、平、快节奏推进,在场的听课教师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教师那娴熟的教学技艺,课刚结束,就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请问:这样的“借班上课”您赞成吗?这堂课能产生应有的教学效果吗?应该说面对完全陌生的学生和环境,教师能如此出色地完成教学任务,真是了不起。教学过程的流畅、严谨、富有节奏是令人钦佩不已的,教学技艺的娴熟,教学过程的完美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但是如此完全不备环境、不备学生的教学是真正的教学吗?这样的课我们看的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教学过程却应该是师生之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面对着完全不熟悉的学生,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简直是一句空话。教师在课前已经预设了整个教学过程、课堂上发生的事,也只是按照事先预设的结果处理,这样教师就不可能过多地关注课堂中产生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所以,这样的观摩课我个人认为是没有实效的。
【案例二】有位教师准备用“质疑——释疑”教学模式教《卖火柴的小女孩》(人教版十一册),上课伊始让学生大胆质疑。“小女孩生活痛苦,为什么却带着微笑离开人间?”“世界上还有个卖火柴的小男孩,叫小珊迪,命运也很悲惨,这个小男孩与小女孩有没有关系?”“上帝是什么?”“一个星星落下来,就有一个灵魂要到上帝那儿去,是真的吗?”“小男孩捡起小女孩的拖鞋说,将来他有了孩子可以拿它当摇篮,有那么小的摇篮吗?”……
教师为显示其创新教育程度深,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学生为迎合教师绞尽脑汁,一节课提了30多个问题,耗时十多分钟,虽然其中不乏有质量的问题,是属于语文本身的东西,但更多的是有关语文的问题。既然问题提出来了,教师就不得不花大量的时间解决这些无关语文的问题,而语文本身的东西却因课堂时间有限得不到充分落实,更说不上有什么样的效果了。
【案例三】开课,教师由“猴子捞月”的画面揭示课题:月亮明明挂在天上,猴子为什么看到水中也有一个月亮?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的镜面对称现象。
师:大家都照过镜子,镜子里有许多小秘密,你们知道吗?今天就看哪个组发现的秘密最多!
生1:我发现镜子照在白布上有两个亮点。
生2:镜子可以转动看。……
好的情境创设并不是让现实生活中的现象简单地类比再现或模拟于课堂之上。好的情境创设不仅要有趣,更要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内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语文学习活动之中。这样,才能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教师的意图是让学生自主发现故事的荒延和有趣由于活动的目的不明确,教师对学生活动疏于必要的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盲目而混乱。有的学生把镜子和面部垂直观察,有的学生把镜子拉近推远……学生汇报交流时,说法五花八门……学生的大部分探索活动游离于教学内容的范围之外。这样的情境设置对教学是无多大益处的,教学应从实际出发,实现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对待情境创设的认识要全面,不能绝对化。实验操作、模拟表达等也是情境,挑战性的问题更是一种高层次的情境。教学即使是采用直接由旧知识引入的方法,也还是情境,处理得当,同样能有效地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换句话讲,质朴的课堂教学才是最好的选择。
著名的语文特级教师叶澜说: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一要有意义。即学生在这堂语文课中学到了新东西,他们进入课堂和走出课堂时有了变化。如果课中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上这堂课就没有意义。二要有效率。即这堂语文课对全班学生,包括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都有一定的效率,整堂课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学生变化大一些,有的小一些,这是正常的,但不能没有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语文课才是充实的课。三要有生成性。即这堂语文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样的课堂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这样的语文课才可称为丰实的课。四要有常态性。公开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就只是将准备好的东西拿出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仅仅是再现。语文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就是它的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这个过程师生互动生成许多新的东西。如果我们只有“研讨课”,没有“公开课”。这样的课就是平实的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五是要有待完善性。任何课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如果十全十美了那作假的可能性就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有缺憾。如果公开课要上成没有一点问题的课,那么这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教学目标给教师增加了很多心理压力,课前做了大量准备,最后的效果还是出不了“彩”。因为日常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语文课才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同时我们也才能真正享受到语文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智慧和欢乐。
(作者单位:623100四川省理县杂谷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