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难点分析】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具有“高赋分值,多赋分点”的命题特点,其中文意分析题及翻译是难点。它难在:
①探究性。同学们要能通过文中所写人物及围绕人物发生的事情,探究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
②综合性。它涉及面广,是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综合检测。
【难点突破一】
破解文言文综合分析
题干扰项设置的密码
综观2012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密码一:瞄准关键,故意曲解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关键实词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例1(2012·北京卷)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解析“但此人却不知感恩”错误,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选项曲解了“不取其报”的含义。
密码二:夸大其词,过于武断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地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或做过于武断的推论作为干扰。
例2(2012·湖北卷)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解析“从不看望叔父”过于武断,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密码三:张冠李戴,纠缠不清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纠缠不清,张冠李戴。
例3(2012·江苏卷)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解析张冠李戴,苏涣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
密码四:失之偏颇,概括不当
命题者有意混淆概念或寻章摘句,导致归纳、概括不当。
例4(2012·湖南卷)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表述有误,命题人寻章摘句,有失偏颇,其主旨应是“自戒”,而非“劝谏他人”。
密码五:无中生有,以假当真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或凭空捏造,或把未然说成已然,或把想法说成行动,等等。
例5(2012·福建卷)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解析“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
密码六:断章取义,强加因果
命题人断章取义,无来由地强加因果,硬下结论,以此干扰考生的判断。
例6(2012·四川卷)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解析归因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难点突破二】
巧取文言文翻译制
高点的“七种武器”
由于阅卷操作时采取“采点给分”的原则,考生在翻译给定文句时一定要揣摩得分点,在“得分点”上做足、做好文章,那么,如何占领高考文言文翻译这一制高点呢?这里介绍常用的“七种武器”。
武器一:文言兼词的准确判断
译句中如果含有兼词,如“诸”等于“之于”(句中)或“之乎”(句末),“焉”等于“于之”,“叵”等于“不可”,“盍”等于“何不”,“旃”等于“之焉”,翻译时要准确判断。例如:
例7(2012·浙江卷)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解析句中“盍”和“诸”都是兼词,前者等于“何不”,后者是“之乎”的合音。译文:他的儿子担忧这事,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
武器二:词类活用的准确体现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8
(2012·江苏卷)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析“师”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译文: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武器三:通假字的准确识别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
例9(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亮”通“谅”。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武器四:固定结构的准确套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如“何……也”(为什么呢),“其……之谓也”(大概说的是……吧),“孰……与”(与……相比,那一个更……),“奈……何”(对……怎么样,为什么),“非若……然”(不像……这样),“岂……耶”(难道……吗),“何其……乃尔”(多么……像这样)等等。
例10(2012·安徽卷)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耶?
解析句中“岂……耶”是固定结构,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武器五:倒装句式的准确调整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
例11
(2012·江苏卷)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于言事官”是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武器六:古今异义的准确翻译
文言文中不少词语从形式上看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但是词义迥异,这一类词翻译时要特别留神,如出现在译句中它必是得分点之一。
例12
(2012·江西卷)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解析“所以”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译为“用来”或“……原因”,此处当为“用来”。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武器七:特殊语态的准确体现
在翻译给定的文句时,有时还要注意语态,特别是被动语态,一般用“为……所(为所)”“为”“被”“见”“于”“见(受)……于”等构成被动句, 另外特别要注意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标志词被动句。
例13(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为有司所纠”是被动句,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此外,还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会猎”是“交战”的婉辞;“更衣”是“上厕所”之意等)和懂得基本的文化常识(如年号、干支、称谓、官职的升迁调动等)。翻译时重点关注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字词,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语病不出现,句意不改变”。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秦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①,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注】①斋郎:古代一种官名,掌郊祀、明堂、祠祀、祈祷等事。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平虽然自少放荡不羁,但是由于得到范仲淹及郑文肃等名人的推荐,顺利地担任“太庙斋郎”这样的高官。
B. 许平不同世俗,超脱尘世,唯我独尊,因此终生受到困窘但却无怨无悔。
C. 许平虽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他死后却一门显贵,四个儿子都通过科举入仕,有的子承父职。
D. 本文通过概述“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智能未展身先死”的经历,发出“谁或使之”的疑问,含蓄地表现了对埋没人才的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
(2) 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3) 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
2098316424)
(作者:王芳,江苏省兴化中学)
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查的重头戏,具有“高赋分值,多赋分点”的命题特点,其中文意分析题及翻译是难点。它难在:
①探究性。同学们要能通过文中所写人物及围绕人物发生的事情,探究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
②综合性。它涉及面广,是对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的综合检测。
【难点突破一】
破解文言文综合分析
题干扰项设置的密码
综观2012年高考试卷,命题者设置干扰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密码一:瞄准关键,故意曲解
指命题者在设置干扰项时,故意对文言材料中某一关键实词错误地加以解释,从而导致叙述出错。
例1(2012·北京卷)C.李疑不顾自己可能受祸,坚持照顾一位孕妇,但此人却不知感恩。
解析“但此人却不知感恩”错误,文中说“不取其报”是说李疑不要这个妇人报答,选项曲解了“不取其报”的含义。
密码二:夸大其词,过于武断
命题者在构拟这类选项时,常常在大体准确地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故意夸大的地方或做过于武断的推论作为干扰。
例2(2012·湖北卷)A.王湛不被人了解,连侄儿王济也曾以为叔父痴呆,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见面不过寒暄而已。
解析“从不看望叔父”过于武断,原文意思是几乎不去看望叔叔,且偶尔去看望一下,也只是寒暄几句罢了。
密码三:张冠李戴,纠缠不清
命题人故意把发生在甲身上的情况说成发生在乙身上,纠缠不清,张冠李戴。
例3(2012·江苏卷)C.祥符县张宗长期作奸营私,因畏惧苏涣,称病辞职,让儿子来接替自己。苏涣认为他儿子不合书手的要求,加以杖责。
解析张冠李戴,苏涣杖责的不是张宗的儿子,而是张宗。
密码四:失之偏颇,概括不当
命题者有意混淆概念或寻章摘句,导致归纳、概括不当。
例4(2012·湖南卷)D.《自戒》的主旨在于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
解析“告诫自己并劝谏他人努力加强道德修养,以达到君子的境界。”表述有误,命题人寻章摘句,有失偏颇,其主旨应是“自戒”,而非“劝谏他人”。
密码五:无中生有,以假当真
这种陷阱的设置,在高考中是常见的——干扰项在文段中找不到根据,是命题人臆造出来混淆视听的。或凭空捏造,或把未然说成已然,或把想法说成行动,等等。
例5(2012·福建卷)B.虞集来到小孤山,发现牧羊亭破败不堪,认为是彭泽县令失职所致。
解析“是时,彭泽邑令咸在,亦为赧然愧”可知是因为牧羊亭破败不堪,在场的彭泽县令认为是自己失职所致,羞得无地自容,作者在此并无任何指责彭泽县令失职之语,故B项信息乃无中生有。
密码六:断章取义,强加因果
命题人断章取义,无来由地强加因果,硬下结论,以此干扰考生的判断。
例6(2012·四川卷)D.贺钦晚年好《易》不愿做官,因年轻时曾隐居学医,大家称他医闾先生。
解析归因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贺钦以医闾自称,人们才把他称为医闾先生,贺钦隐居医无闾山,并非学医。
【难点突破二】
巧取文言文翻译制
高点的“七种武器”
由于阅卷操作时采取“采点给分”的原则,考生在翻译给定文句时一定要揣摩得分点,在“得分点”上做足、做好文章,那么,如何占领高考文言文翻译这一制高点呢?这里介绍常用的“七种武器”。
武器一:文言兼词的准确判断
译句中如果含有兼词,如“诸”等于“之于”(句中)或“之乎”(句末),“焉”等于“于之”,“叵”等于“不可”,“盍”等于“何不”,“旃”等于“之焉”,翻译时要准确判断。例如:
例7(2012·浙江卷)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
解析句中“盍”和“诸”都是兼词,前者等于“何不”,后者是“之乎”的合音。译文:他的儿子担忧这事,对他的父亲说:“为什么不赶走猫呢?”
武器二:词类活用的准确体现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活用性词语,翻译时应注意正确判断它的活用类型。
例8
(2012·江苏卷)尔曹才不逮人,姑亦师吾之寡过焉可也。
解析“师”为名词活用为动词。译文:你们才能赶不上别人,姑且学习我少犯错误就可以了。
武器三:通假字的准确识别
原文中如果含有一些通假字,翻译时应注意它通假后的意思。例如:
例9(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亮”通“谅”。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武器四:固定结构的准确套用
原文中如果含有固定格式的短语,翻译时应注意套用它的固定意思。如“何……也”(为什么呢),“其……之谓也”(大概说的是……吧),“孰……与”(与……相比,那一个更……),“奈……何”(对……怎么样,为什么),“非若……然”(不像……这样),“岂……耶”(难道……吗),“何其……乃尔”(多么……像这样)等等。
例10(2012·安徽卷)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为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耶?
解析句中“岂……耶”是固定结构,译文: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利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难道比他们少吗?
武器五:倒装句式的准确调整 原文是一些特殊倒装句式(如主谓倒装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等),翻译时要注意将其调整成正常语序。
例11
(2012·江苏卷)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
解析“于言事官”是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武器六:古今异义的准确翻译
文言文中不少词语从形式上看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但是词义迥异,这一类词翻译时要特别留神,如出现在译句中它必是得分点之一。
例12
(2012·江西卷)学田所以供祭礼、育人才也,安可鬻?
解析“所以”为古今异义,根据语境译为“用来”或“……原因”,此处当为“用来”。译文:学田用来供给祭祀典礼、培养人才,怎么可以卖呢?
武器七:特殊语态的准确体现
在翻译给定的文句时,有时还要注意语态,特别是被动语态,一般用“为……所(为所)”“为”“被”“见”“于”“见(受)……于”等构成被动句, 另外特别要注意意念上的被动句,即无标志词被动句。
例13(2012·辽宁卷)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
解析句中,“为有司所纠”是被动句,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
此外,还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会猎”是“交战”的婉辞;“更衣”是“上厕所”之意等)和懂得基本的文化常识(如年号、干支、称谓、官职的升迁调动等)。翻译时重点关注可能成为得分点的字词,争取做到“字字有对应,句式有体现,语病不出现,句意不改变”。
现 场 练 兵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泰州海陵县主簿许君墓志铭
王安石
君讳平,字秉之,姓许氏。余尝谱其世家,所谓今秦州海陵县主簿者也。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善辩说,与其兄俱以智略为当世大人所器。宝元时,朝廷开方略之选,以招天下异能之士,而陕西大帅范文正公、郑文肃公争以君所为书以荐,于是得召试,为太庙斋郎①,已而选泰州海陵县主簿。
贵人多荐君有大才,可试以事,不宜弃之州县。君亦尝慨然自许,欲有所为。然终不得一用其智能以卒。噫!其可哀也已!
士固有离世异俗,独行其意,骂讥、笑侮、困辱而不悔,彼皆无众人之求,而有所待于后世者也,其龃龉固宜。若夫智谋功名之士,窥时俯仰,以赴势物之会,而辄不遇者,乃亦不可胜数。辩足以移万物,而穷于用说之时;谋足以夺三军,而辱于右武之国,此又何说哉?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君年五十九,以嘉祐某年某月某甲子,葬真州之扬子县甘露乡某所之原。夫人李氏。子男瓌,不仕;璋,真州司户参军;琦,太庙斋郎;琳,进士。女子五人,已嫁二人,进士周奉先、泰州泰兴令陶舜元。
铭曰:“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注】①斋郎:古代一种官名,掌郊祀、明堂、祠祀、祈祷等事。
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许平虽然自少放荡不羁,但是由于得到范仲淹及郑文肃等名人的推荐,顺利地担任“太庙斋郎”这样的高官。
B. 许平不同世俗,超脱尘世,唯我独尊,因此终生受到困窘但却无怨无悔。
C. 许平虽然没有能够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但在他死后却一门显贵,四个儿子都通过科举入仕,有的子承父职。
D. 本文通过概述“许平有才能而屈居下位,智能未展身先死”的经历,发出“谁或使之”的疑问,含蓄地表现了对埋没人才的封建制度的强烈不满。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君既与兄元相友爱称天下,而自少卓荦不羁。
(2) 嗟乎!彼有所待而不悔者,其知之矣。
(3) 有拔而起之,莫挤而止之。呜呼许君!而已于斯!谁或使之?
答案见官方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
2098316424)
(作者:王芳,江苏省兴化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