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解放学生的嘴,使他能谈。”小学生数学思想的形成和交流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通过说话的训练,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从而达到训练思维的目的。在数学教学中,重视对学生“说”的训练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说话的训练,有助于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教师一言堂”、“单向传输”,教师全包了,该讲的全讲,不用讲了也讲了,学生只要动手会做、会算、会解答,就可以了。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格局。受长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定势作用影响,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的数学教师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将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任务完全归于语文课、语文教师。他们对学生“说”的训练不重视或一般化,致使“说”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较薄弱点。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并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口说。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有理的说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让学生提,疑点让学生辩,结论让学生归纳。学生“说”的质量是课堂学习省时、高效的关键。然而,在学生提问题、说理由、说根据、交流讨论时,令人沮丧的是很多学生“会做”却“不会说”,他们表达不流畅,达意不清晰,不善于使用数学语言,不善于与别人争论。致使课堂“冷场”现象时常出现,阻碍着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我们不难发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没同步。改变这一存在的问题,要从对学生“说”的训练入手,并从低年级抓起。
对学生“说”的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营造一个中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说”的畏惧紧张心理,通过不断鼓励、表扬,使每个学生都愿说、敢说、想说。其次,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说出来,学会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学会有根有据地说,指导学生说准确、简练。如“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零”,就不能说成“0除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零”。 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坚持下去,就可突破数学课的沉闷状态,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说话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思考问题应有根据,讲述算理的语言要事先精心设计,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教师要经常通过让学生说解题根据、讲算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动口说前、动口说时,思维活动在积极地进行着,当中教师对学生“说”中的语言的纠正指导,其实是对学生思维进行疏导、启发,从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与更加的准确、严密,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师动手把一个教具“饼”切成大小同样的两块,切完后,师问:“谁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说一说?”生1说:“把一块饼分成两份”。生2说:“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师问:“哪种说法好?为什么?”。生3说:“分成的两份大小一样,所以应说‘平均分’。由于学生在倾听与说中,运用了分析、判断、比较、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样,学生纠正学会如何使用数学术语“平均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数学课堂教学堵住了学生的嘴巴,无疑就会桎梏学生的思考,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说的形式可以很多,比如:学生观察实物说;学生看图说;调动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数学小故事;学生口头编应用题等。如 “有梨65个,_________________,苹果有多少个?(口头填上不同的条件,再解答)”,学校有4个篮球,12个足球,_____________?(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由学困生先说其提出的条件、问题,再由学习好的学生进行突破创新,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条件、问题进行解答。虽说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但都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当的题目,提高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经常“一题多说”,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出解题的思路,即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防止解题思路发生模式与思维定向。
三、说话的训练,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决定他们进行学习,动口、动脑、动手要有机的结合以应用题的教学为例,以往教学是只让学生动手解答,很少让学生说题思路,就有一些学生只抓住题中的某些字词就乱猜算法。如“学校有18盆红花,比黄花多5盆,黄花有多少盆?”有些学生因看到“多”就马上用加法计算。根据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儿童智力活动发展阶段论”,在刚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在外部语言阶段,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口述,就会促使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切实弄清数量关系,到了内部言语阶段,学生解题方向明、思路清、算法准。通过这样训练,可预防学生乱猜算法的不良学习习惯。又如,小学生是视知觉是有选择的,对一些新奇、有趣的强成分首先映入眼帘掩盖其他弱成分。在计算230 70×8,学生容易做成原式=300×8,学生并不是不懂“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就可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总之,“说”在现有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说”的训练应当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 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数学课中重视学生“说”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它将使学生终身受益。
一、说话的训练,有助于活跃数学课堂氛围
以往应试教育的教学方法是“注入式”、“教师一言堂”、“单向传输”,教师全包了,该讲的全讲,不用讲了也讲了,学生只要动手会做、会算、会解答,就可以了。形成教师讲、学生听的沉闷格局。受长期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形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定势作用影响,时至今日,仍有不少的数学教师存在一种片面的认识,将提高学生言语能力的任务完全归于语文课、语文教师。他们对学生“说”的训练不重视或一般化,致使“说”成为学生自身素质的一个较薄弱点。实施素质教育,改革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要求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创造性的思考。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并多创造机会让学生动口说。让学生把思考的动机、过程、结果有条有理的说出来,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问题让学生提,疑点让学生辩,结论让学生归纳。学生“说”的质量是课堂学习省时、高效的关键。然而,在学生提问题、说理由、说根据、交流讨论时,令人沮丧的是很多学生“会做”却“不会说”,他们表达不流畅,达意不清晰,不善于使用数学语言,不善于与别人争论。致使课堂“冷场”现象时常出现,阻碍着教学程序的顺利进行。我们不难发现,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言语表达能力与课堂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没同步。改变这一存在的问题,要从对学生“说”的训练入手,并从低年级抓起。
对学生“说”的训练不能孤立进行,要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首先,营造一个中等、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学生对“说”的畏惧紧张心理,通过不断鼓励、表扬,使每个学生都愿说、敢说、想说。其次,帮助学生把自己的意见更顺利、更准确地说出来,学会正确使用数学术语,学会有根有据地说,指导学生说准确、简练。如“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零”,就不能说成“0除任何不是零的数都得零”。 教师要经常演示教具、向学生提供鲜明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思考、理解、掌握知识。教师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语言训练的机会,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坚持下去,就可突破数学课的沉闷状态,形成活跃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二、说话的训练,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语言与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思维的结果。正确的语言是进行正确的数学思维的基本前提,它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效果。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很强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明白思考问题应有根据,讲述算理的语言要事先精心设计,尽量做到简单明确,便于表达。教师要经常通过让学生说解题根据、讲算理,了解学生的思维方法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动口说前、动口说时,思维活动在积极地进行着,当中教师对学生“说”中的语言的纠正指导,其实是对学生思维进行疏导、启发,从中让学生学会如何思维,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与更加的准确、严密,通过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来促进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逻辑性的提升。如“分数的初步认识”的教学,教师动手把一个教具“饼”切成大小同样的两块,切完后,师问:“谁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说一说?”生1说:“把一块饼分成两份”。生2说:“把一块饼平均分成两份。”师问:“哪种说法好?为什么?”。生3说:“分成的两份大小一样,所以应说‘平均分’。由于学生在倾听与说中,运用了分析、判断、比较、推理等思维形式。这样,学生纠正学会如何使用数学术语“平均分”的同时,也锻炼了思维。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自身的发展和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需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数学课堂教学堵住了学生的嘴巴,无疑就会桎梏学生的思考,制约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学中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说的形式可以很多,比如:学生观察实物说;学生看图说;调动学生积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讲数学小故事;学生口头编应用题等。如 “有梨65个,_________________,苹果有多少个?(口头填上不同的条件,再解答)”,学校有4个篮球,12个足球,_____________?(口头提出不同的问题,再解答)。由学困生先说其提出的条件、问题,再由学习好的学生进行突破创新,做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程度的条件、问题进行解答。虽说每个学生的能力不同,但都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当的题目,提高了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样,经常“一题多说”,训练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说出解题的思路,即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又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防止解题思路发生模式与思维定向。
三、说话的训练,有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小学生的年龄与认知特点,决定他们进行学习,动口、动脑、动手要有机的结合以应用题的教学为例,以往教学是只让学生动手解答,很少让学生说题思路,就有一些学生只抓住题中的某些字词就乱猜算法。如“学校有18盆红花,比黄花多5盆,黄花有多少盆?”有些学生因看到“多”就马上用加法计算。根据心理学家加里培林提出“儿童智力活动发展阶段论”,在刚学习求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在外部语言阶段,重视学生解题思路的口述,就会促使学生认真分析题意,切实弄清数量关系,到了内部言语阶段,学生解题方向明、思路清、算法准。通过这样训练,可预防学生乱猜算法的不良学习习惯。又如,小学生是视知觉是有选择的,对一些新奇、有趣的强成分首先映入眼帘掩盖其他弱成分。在计算230 70×8,学生容易做成原式=300×8,学生并不是不懂“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就可避免此类错误的发生。
总之,“说”在现有的学习以及日后的工作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说”的训练应当是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我在这里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说的训练,并不排斥笔算,需要的是,要精选练习,不搞“题海战术”。教 学中,要把学生的说及其它教学方法与笔算合理安排,达到最佳效果。数学课中重视学生“说”的训练,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言语表达能力,它将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