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种社会形态说: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困惑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yfy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错综复杂的,它所展现的是一幅从低级向高级依次演进的画卷,其间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互相交织。由于现行的中学历史教材,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专题叙述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致使中学历史课的讲授成了对政治发展史、经济发展史和文化发展史的梳理,从而导致历史发展被人为地割裂,也使学生对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大势的认识较为模糊。这种教学模式虽有利于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但不利于培养学生以联系的观点看待人类文明的发展,对于历史发展中的诸多问题,他们也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理解。尤其是当我讲到人教版必修1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中“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和第12课《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境地时,学生往往会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前是什么社会?它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具有什么样的特征?”有的学生对封建社会的内涵基本不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不讲封建社会,到了近代史部分又不可避免地要讲授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那么,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何而来?这显然在教学中形成了一种张力。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在教学中也面临着问题不等的困惑。
  一、教师的困惑:要不要讲授五种社会形态说
  教师一方面面对的是教材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弱化,另一方面却又面对着学生在理解社会更替上面临的困惑,讲或是不讲是教师面临的困惑。这种困惑主要表现为三种类型:
  1.有些教师认为五种社会形态说是教条,没有必要向学生讲解。持这一思想的老师还是有一些的。因为有些教师深受“文革”时期的迫害,认为是在全国范围内提倡唯物史观致使对历史学造成巨大迫害。因此他们在课堂上不愿提及五种社会形态说,但是面对学生的提问,有时感到无所适从。
  2.高考的指挥棒,限制教师过多地将课外知识延伸。面对学生的困惑,有些教师总是想尽量地将唯物史观的一些基本原理,以及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全部讲授给学生,以使学生对教本获得更多理解,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获得更好的认识。但常常面临的问题是,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更替说及一些基本原理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不是一二十分钟能够使学生掌握和理解的,所以这就限制着他们对知识的扩展。问题还在于,一些内容并非课标要求,可能有些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探求欲望强烈,一些学生则是对课本以外的知识不感兴趣。教学的中心应当以学生为主,这时,教师就面临着在课堂上是否要讲授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困惑。
  3.面对学生的困惑,教师自身理论修养欠缺,回答学生的问题语焉不详。一些中学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本身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多,虽能讲出五种社会形态所指为何,但终究讲不出其内在逻辑演变;不了解学界有哪些学者主张中国没有经历过奴隶社会,哪些学者主张西周封建说,哪些学者主张战国封建说和魏晋之际封建说;为什么用五种社会形态说解释中国历史的演变要比纯粹讲朝代史或技术进步史更能够说明问题,等等。如果这些问题不了解,中学历史教师就难免困惑,对学生的提问或表现出漠不关心,或语焉不详,终究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困惑。
  或许有的教师会认为,高考不考五种社会形态,在教学中不涉及也可。但抛开了社会形态问题,我们用什么来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呢?当然会有教师说,农耕社会、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科技、文化的进步都能够表明人类文明的发展,何必非用社会形态问题来说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呢?这种见解可谓是纯粹从技术角度考虑,而忽视了社会发展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果抛开社会形态不说,抛开生产关系不讲,就无法回答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主要是生产地位与产品的分配问题。历史是人的历史,如果脱离了历史人物群像,历史何以成为历史呢?那么,是什么因素造成目前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这种困惑与尴尬呢?
  二、困惑的背后: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误解
  在“文革”时期,历史学被“四人帮”歪曲利用,任意践踏,在社会上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以致到现在有些中学教师尚认为五种社会形态说是教条,有意在课堂上避而远之。其实,这是对五种社会形态说和唯物史观的重大误解。著名历史学家陈其泰先生指出:“1958年及其后一段时间,高等学校中‘拔白旗、插红旗’,一些有学问的教授、专家受到批判,学生上讲台,学生编讲义,二三个月功夫即‘编’出一本通史讲义,这只能是剪刀加浆糊,用若干条干巴巴的材料对历史唯物主义公式作图解,贴标签式地引用马恩的词句。只讲阶级斗争,对农民起义尽量拔高,而对历史上的统治阶级一概骂倒,制度和史实少有涉及,要把帝王将相和历代皇朝名号一律抹掉,一部历史变成为概念演绎。教条化、公式化、概念化的谬误是显而易见的,但在当时却打着‘革命’的旗号,所以一度势头很猛,使不少人分不清方向。”①所以“文革”时期“四人帮”对历史学的歪曲,致使一些人认为这是在全国提倡唯物史观的结果,导致很长一个时期内有些中学教师和学生闭口不谈唯物史观、不谈五种社会形态说,甚至社会上大部分人都认为那是教条。这显然是把“四人帮”对历史学的践踏摧残算到了提倡唯物史观的头上。
  这种现象在更广阔的历史学领域,甚至引起了一些学者对历史学现状的不满,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大潮的涌起,脱离政治斗争的人们更加重视生活水平的提高与经济效益的增长,而历史学虽有资政育人之功能却无法引起人们的兴趣,加之“文革”时期史学被“四人帮”利用,实用化倾向明显,加剧了人们认为历史无用的论调,甚至由此引发了中国史学界的“危机”。一些学者也对之前中国史学界关于唯物史观指导的历史研究提出质疑,认为五种社会形态学说是一个“假问题”②,从根本上否决了之前中国史学界关于中国古史分期讨论的价值与意义。而中学历史教学中对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弱化可以说是史学界一部分人主张的缩影。
  三、五种社会形态说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及意义
  真正有价值的学说,是有着它的生命力的。如果我们打开20世纪之前的历史著作,往往会看到“言必称三代”、“今不如昔”的倒退史观及历史循环论的观点,虽然亦有朴素的历史进化思想,但并未在人们的思想中形成统一的认识。直到近代进化史观、唯物史观的传入,人们对历史是进化的、发展进步的,才有了明确的认识。对此,顾颉刚在20世纪40年代指出:“过去人认为历史是退步的,愈古愈好,愈到后世愈不行;到了新史观输入以后,人们才知道历史是进化的,后世的文明远过于古代,这整个改变了国人对于历史的观念。”③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五种社会形态说,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更是近代中国学者对传入中国的各类思想观念加以比较分析,认为最适合中国历史演进路径的学说。它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角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方向、规律,说明了人类社会是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不同的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社会形态学说改变了过去从朝代史的研究走向了研究人类发展史的过程,真正说明了人类历史是如何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问题。而在此之前,中国人对历史的认识远远达不到这个程度,顾颉刚的言论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
  当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涉及五种社会形态学说,并不是要大讲特讲,而是要贯穿这一思想,为学生认识中国历史演进的路径给予明确的而又科学的指示,这要求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理论素养,正确看待唯物史观及五种社会形态学说的理论价值,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自身的困惑,面对学生的困惑亦能迎刃而解。
  
  注释:
  ①陈其泰.建国后十七年历史研究及唯物史观的价值[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5).
  ②王学典.“五朵金花”:意识形态语境中的学术论战[J].文史知识,2002,(1).
  ③顾颉刚.当代中国史学·引论[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其他文献
摘 要: 数控技术是20世纪后半叶最重要、发展最快的工业技术之一。本文讨论了用数控技术改造普通机床的意义和必要性,并以典型车床为例,提出了的整体改造方案,为机床的数控改造提供参考。  关键词: 数控技术 普通机床 数控改造    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装备工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装备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现代化程度决定着整个国名经济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数控技术是当今先进制造技术和装备最核心的技术。机床数
摘 要: 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无法找到出路的情况下,网络和多媒体的结合给外语教学带来了一线希望。本文着重从自主学习的相关理论及存在的问题和相应解决策略等方面讨论与外语学习的关系,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将“课堂教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结合起来,学生的英语水平才会有质的飞跃。  关键词: 大学英语教学 多媒体教学 自主能力    网络的出现为信息的传播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基于网络的多媒体教学在极短的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习是一种过程,探究式学习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分析资料的过程中,掌握基础知识,培养技能方法,形成情感、态度、价值观。探究式学习注重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符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初中阶段如何实施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呢?本文探索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从摹仿走向独立,由独立实现创新、在创新中提升层次的“探究式学习”课堂教学模式。  一、质疑探究  “疑为思之始”
思想品德教育是每位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学生是社会未来的接班人,他们的成长将影响到社会走向繁荣、富强、安定与幸福,因此,教育不仅要培育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和能力等素质,而且必须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道德行为、道德品质及健全的人格倾向。教师不但要教书育人,而且要注重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这也是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现就如何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谈以下几点体会。  一、学生品德形成的心理过程  学
摘 要: 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经验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而获得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倡导学生中心观,即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其获得知识的程度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建构有关知识的能力。文章在阐述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初中政治教学中如何应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