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年我有幸参加我县组织的支教活动,任教一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和小孩子打交道,有趣、快乐也比较费心,一路走来,感受颇多。如何提高小学的数学教学质量?现把自己工作中的做法和点滴体会总结如下,希望能对自己和各位同仁在工作中有所借鉴和帮助。
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就要特别注重体现课堂的活动性和新鲜有趣、生动活泼的特点,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比赛和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他们强烈的内驱力会促使自己乐学、爱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有所提高,学习效率才会好。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时,为了讲好这节课,我在课前设计了两个小活动:
1、拍手游戏。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上课前想给你们表演个节目,大家欢迎一下,请整齐地拍4下手。”(老师拍了3下手。)教师:“根据刚才拍的,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加法和减法的问题,教师注意筛选,并板书问题:
老师拍的比同学们拍的少几下?
同学们拍的比老师拍的多几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老师拍的比同学们拍的少1下,列式为4-3=1(下)。
同学们拍的比老师拍的多1下,列式为4-3=1(下)。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4比3多1,就是3比4少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要用减法算。
2、摆一摆,画一画。先在第一行摆6个圆片,第二行摆6个三角形,你看到了什么?(圆片和三角形同样多。)
继续摆:第一行摆6个圆片,第二行摆8个三角形。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有选择地板书:
三角形比圆片多几个?8-6=2(个)。
圆片比三角形少几个?8-6=2(个)。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和集体交流中弄明白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意义,并且学会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例题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扫清了障碍。如果不设计这两个小活动,就会使新课显得被动、呆板。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鼓励学生做学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差,而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借助学具帮助学习。我们做的学具有小棒、钟表模型、口算卡片、数字卡片等等,在做学具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巩固了知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2、带好计数器、小棒、彩笔等一些常规的学具,用它们来帮忙。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认识数位时,学生对于个位、十位、百位很陌生,不易理解,如果单凭讲解,他们很难形成数位的概念,也不能较深刻地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会给以后继续学习数位的知识造成障碍,而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10个十就是一个百”。
3、教师还要设计好课前预习和常规练习。如可采取口算、对口令等形式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学习。比如“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是第一次出现,学生的认识基础可以说参差不齐,再加上这部分内容不容易学,需要天长日久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提前两个周就布置学生预习,一个是做钟表模型,第二个就是在家里学习认表,让家人教他们。教师还要督促和检查,开展小比赛,看谁认得好、认得快。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积极的。
三、要精讲活练
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教学。在一节课40分钟里,既要把知识讲明白,又要使学生学会,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认识方位”,我主要利用教学挂图并联系实际,精讲了如何利用太阳认识东、南、西这三个方向,如何利用北极星认识北这个方向。然后借助于教室、学生自身、老师的小辫子,再扩大到校园、校园外面、学生的家来深化练习,设计了有层次、有趣味、有深度的练习。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总想挑战自己、表现自己,有了成就感,教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1、教给学生识字、读题、读书的方法。在刚接一年级之后,我就发现学生不认字给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并产生了很多问题。于是,我和我班的语文老师一起,每天变着法教学生识字。比如,每节课都把课本上的字、题、图抄在黑板上,读给学生听,让识字多的同学试读,带动其他同学读。并且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全是拼音读物,让学生课余借助拼音识汉字、读文章,教师再多加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学期过后,学生的识字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教师也省心不少。
2、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机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结合本课的知识,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如“购买生活用品”、“调查商品价格”等,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现实购物等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观察、操作的能力。
3、解决问题可以多样化,不要只是局限于一种答案。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张5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20元和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说出了两种方法:可以换2张20元和1张10元的;可以换1张20元和3张10元的。我没有就此停住,接着追问:如果不只局限于20元和10元的,还可以怎样换?学生汇报出了几十种方法,如可以换50张1元的、可以换25张2元的、可以换10张5元的……下课铃响了,学生依然意犹未尽、争相回答。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施教,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走进他们,喜欢他们,研究他们,你会发现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你的智慧也会和孩子们共同增长、共同提高。让我们走进孩子,在新课改的天地里,与他们一路同行!
一、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备课
由于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因此,在设计教案时就要特别注重体现课堂的活动性和新鲜有趣、生动活泼的特点,根据教材的内容灵活设计多种多样的游戏、比赛和练习,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了,他们强烈的内驱力会促使自己乐学、爱学,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才会有所提高,学习效率才会好。比如,我在教学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求比一个数多几(少几)的意义”时,为了讲好这节课,我在课前设计了两个小活动:
1、拍手游戏。一上课,老师就说:“同学们,今天老师上课前想给你们表演个节目,大家欢迎一下,请整齐地拍4下手。”(老师拍了3下手。)教师:“根据刚才拍的,你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可能提出加法和减法的问题,教师注意筛选,并板书问题:
老师拍的比同学们拍的少几下?
同学们拍的比老师拍的多几下?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
老师拍的比同学们拍的少1下,列式为4-3=1(下)。
同学们拍的比老师拍的多1下,列式为4-3=1(下)。
通过这个活动,学生初步感知,4比3多1,就是3比4少1;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要用减法算。
2、摆一摆,画一画。先在第一行摆6个圆片,第二行摆6个三角形,你看到了什么?(圆片和三角形同样多。)
继续摆:第一行摆6个圆片,第二行摆8个三角形。
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教师根据情况有选择地板书:
三角形比圆片多几个?8-6=2(个)。
圆片比三角形少几个?8-6=2(个)。
通过以上两个活动的设计,学生在动手操作和集体交流中弄明白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或少几的意义,并且学会了解决这类数学问题的方法,为例题的教学做好了铺垫,扫清了障碍。如果不设计这两个小活动,就会使新课显得被动、呆板。
二、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1、鼓励学生做学具。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比较差,而直观形象思维占优势,因此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教师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制作学具,借助学具帮助学习。我们做的学具有小棒、钟表模型、口算卡片、数字卡片等等,在做学具的过程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巩固了知识,增强了学习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2、带好计数器、小棒、彩笔等一些常规的学具,用它们来帮忙。这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有必要的。比如,在认识数位时,学生对于个位、十位、百位很陌生,不易理解,如果单凭讲解,他们很难形成数位的概念,也不能较深刻地理解计数单位之间的联系,会给以后继续学习数位的知识造成障碍,而借助小棒和计数器,学生就能轻而易举地理解“10个一就是一个十,10个十就是一个百”。
3、教师还要设计好课前预习和常规练习。如可采取口算、对口令等形式来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情境之中,进行积极而有效的学习。比如“认识钟表”是一年级下学期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是第一次出现,学生的认识基础可以说参差不齐,再加上这部分内容不容易学,需要天长日久在生活中不断实践和学习才能掌握。所以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我提前两个周就布置学生预习,一个是做钟表模型,第二个就是在家里学习认表,让家人教他们。教师还要督促和检查,开展小比赛,看谁认得好、认得快。这样的预习,才是有效的、积极的。
三、要精讲活练
我们要向课堂要效率,提高教学质量,实施有效的教学。在一节课40分钟里,既要把知识讲明白,又要使学生学会,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如教学“认识方位”,我主要利用教学挂图并联系实际,精讲了如何利用太阳认识东、南、西这三个方向,如何利用北极星认识北这个方向。然后借助于教室、学生自身、老师的小辫子,再扩大到校园、校园外面、学生的家来深化练习,设计了有层次、有趣味、有深度的练习。学生思维的大门打开了,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并且总想挑战自己、表现自己,有了成就感,教学效率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教给学生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思维能力
1、教给学生识字、读题、读书的方法。在刚接一年级之后,我就发现学生不认字给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并产生了很多问题。于是,我和我班的语文老师一起,每天变着法教学生识字。比如,每节课都把课本上的字、题、图抄在黑板上,读给学生听,让识字多的同学试读,带动其他同学读。并且在班里建立了图书角,全是拼音读物,让学生课余借助拼音识汉字、读文章,教师再多加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个学期过后,学生的识字能力明显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显提高了,教师也省心不少。
2、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数学学习是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数学教学必须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活动机会,使学生身临其境,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结合本课的知识,设计了生动有趣的数学实践活动,如“购买生活用品”、“调查商品价格”等,使学生在经历兑换人民币、现实购物等实践活动中加深了对人民币的认识,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和观察、操作的能力。
3、解决问题可以多样化,不要只是局限于一种答案。比如,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有一道题是这样的:一张50元的人民币可以换几张20元和几张10元的人民币?学生说出了两种方法:可以换2张20元和1张10元的;可以换1张20元和3张10元的。我没有就此停住,接着追问:如果不只局限于20元和10元的,还可以怎样换?学生汇报出了几十种方法,如可以换50张1元的、可以换25张2元的、可以换10张5元的……下课铃响了,学生依然意犹未尽、争相回答。
总之,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来施教,因人而异,因时因地而异,走进他们,喜欢他们,研究他们,你会发现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你的智慧也会和孩子们共同增长、共同提高。让我们走进孩子,在新课改的天地里,与他们一路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