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引导学生自我探究,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在现实教学中,问题情境创设有哪些方法呢?本文将结合实践从不同的角度、方位阐述几种常用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48-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绚丽多彩。下面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1. 在充满趣味或情趣的氛围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2.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来源与用途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4. 在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习的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程中,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探索欲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例如,学习了中点后,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学生就可以展开类比和对比,建构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
5.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创设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创设这样的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愤悱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 在学生操作探索新知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灌输式”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乏味。“智慧出于手指尖”,“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们在教学中也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听来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动手做来的,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已的知识。操作、实验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展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亲身体会的,因为这种发现记忆最深、理解最透、掌握最本质的性质和规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7. 以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也不易过大或过小,问题设计要简洁、精练,并且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知,这样有助于原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引导性材料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就会牵动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同时,学生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所学数学课程的关注,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课堂;问题情境;创设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1-048-1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中不仅要考虑数学的自身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将教学活动置于真实的生活背景之中,将生活情境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设各种问题情境,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创新数学知识,从而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绚丽多彩。下面就初中数学问题情境创设的一般方法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认识。
1. 在充满趣味或情趣的氛围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中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师要创造性地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故事、童话世界,创设轻松愉悦、富有趣味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又有趣味的事情,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去探索、去实践、去创新。
2. 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和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测、验证、归纳、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知识的引入只有在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的前提下才能促进学生的主动建构。简单地说,就是新知识的学习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的。因此,在教学新的内容时,教师应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展现知识产生发展的实际背景,设法激活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新旧对比,同化新知识,从而使学生看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体验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3. 在学生的现实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数学,学生对数学的来源与用途充满好奇。在教学中,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份好奇心,设计恰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学生会倍感亲切,觉得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体验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身边,数学原来是那么贴近生活,那么丰富多彩,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这样的现实情境,诱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心理渴求,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力量,感受到数学迷人的魅力。
4. 在数学知识建构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教学要着眼于学习的数学知识分层、连续地创设建构性的问题情境,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把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建立的过程中,从而主动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这样的问题情境充满挑战,学生的智慧被激活,探索欲被提到十分强烈的程度,更使学生体验到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例如,学习了中点后,再学习角平分线的知识时,学生就可以展开类比和对比,建构出角平分线的概念和性质等。
5. 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出现矛盾时创设问题情境
新旧知识的矛盾、学生的直观表象与客观事实之间的矛盾、生活经验与科学知识之间的矛盾,都可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教师应当十分注意如何去引发学生观念上的矛盾和冲突,打破学生原有观念上的平衡。创设这样的情境,是让学生先处在一种“愤悱状态”,以矛盾深深扣动学生的心弦,通过引导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不仅能使学生进一步地理解新的知识,而且对学生情感、态度、意志等方面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 在学生操作探索新知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传统的“灌输式”的数学教学模式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抽象、枯燥、乏味。“智慧出于手指尖”,“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我们在教学中也有这样深切的体会,听来的不如看到的,看到的不如动手做来的,只有动手做了,才是真正属于自已的知识。操作、实验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融为一体,展现了数学知识的无穷魅力。学习任何新知的最佳途径就是由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亲身体会的,因为这种发现记忆最深、理解最透、掌握最本质的性质和规律。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不仅能主动获取知识,而且能不断丰富学习活动的经验,学会探索,学会学习。
7. 以数学故事和数学史实创设问题情景
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很多,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而且要自然、合情合理,问题的难度要适中,也不易过大或过小,问题设计要简洁、精练,并且要有一定的开放性,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认知,这样有助于原认知结构的巩固,也便于将新知同化,使认知结构更加完善,并最终使学生知识结构中的“最近发展区”上升为“已知区”。这样才不会使学生对数学感到枯燥、无味,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才能使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引导性材料设计合理,运用得当,就会牵动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一举成功的奇效。同时,学生对数学就会产生良好的情感与态度,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对所学数学课程的关注,尽快进入学习状态,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