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既能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探索一条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能从内心感悟的德育之路,让其自觉地得到教育和提高,德育才能真正有实效。
关键词 德育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方式
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实践。学生不满意只是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德育教育,他们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二是不喜欢在教师操纵下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学生喜欢自己搞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活动。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移动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动中自己把握自己,从而得到教育。
一、传统教育实践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传统教育实践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功能,一味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德育工作,口号提得又高又响,但和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需求,以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千篇一律”地施以相同的教育,必定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 德育急待转变观念
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不是方法问题更不是内容问题,而是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方法的变革和内容的更新。转变观念就是要以现代教育功能论为基础,全面实现教育功能的统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既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而忽视教育对的个体发展的作用;又不能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学生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化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因此,转变观念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学生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他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方式的思考
1、加强德育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
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源于此理,德育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如举行的运动会上,虽然只有运动健儿在拼搏,但场下的同学争当啦啦队员、服务员、通讯员,为运动员拿水拿衣服,为运动员写稿件,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甚至跟着运动员一起跑,为运动员增强了动力,勇夺佳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可以说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德育课。再比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看看老人的生活,陪老人聊聊天,表演一些简单的小节日等,老人是很孤独的,学生的到来可以给他们带给欢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爱人,可以更好的爱自己的长辈,可以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还可以安排到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给这些儿童带一些小礼品和食物,陪他们玩、做游戏,了解这些儿童是如何生活、学习的,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心。看看这些有残疾的孩子生存状况,可以让学生更加珍惜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体会到健康的珍贵。
2、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3、注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安排德育内容应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如:通过“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2008年的奥运会、四川发生的大地震等一些重大的事件。抓住这些良好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父母、爱长辈,善待身边的第一个人的感恩教育和爱国教育。还可利用一些小事,将德育渗透其中。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不随地乱丢垃圾,随手捡起路旁的垃圾:对旁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等。这些小事,学生易于接受,也能轻松做到,能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逐渐培养起他们的美德。
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学生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设计教育方式就要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如青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四、小结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德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既能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探索一条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能从内心感悟的德育之路,让其自觉地得到教育和提高,德育才能真正有实效。
关键词 德育工作 以学生为主体 教育方式
教会学生求知,教会学生做人。德育工作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学生政治的、思想的和道德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习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旧质到新质的矛盾运动过程,是知、情、意、行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要求受教育者作为参与德育活动的主体,主动积极地认识、体验、实践,把社会和国家的思想、政治、道德规范和要求内化为精神财富,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结构,能够自主地解决知不知,懂不懂,信不信,行不行的问题。然而现在的学生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满意程度一般较低。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一是缺乏社会实践。学生不满意只是在课堂通过教师讲解来获得德育教育,他们希望走出课堂,走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在实践中去体验去感受。二是不喜欢在教师操纵下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学生喜欢自己搞活动,喜欢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活动。他们不希望自己是一粒任人移动的棋子,更愿意在活动中自己把握自己,从而得到教育。
一、传统教育实践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
传统德育的一个致命弱点就是忽视学生在德育中的作用,忽视作为独立个体,有着巨大发展潜力和个别差异的、有智慧的、有情感的人的存在,表现在德育的目标和内容的设置编排上,在途径和方法的确定选择上,既不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也不关注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的过程成了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学生在课堂上扮演着观众和听众的角色。在预先安排的固定目的、组织方式、活动程度等具体要求下,学生被动地进行着一种程式化、履行公事式的机械表演。这种反理性的教育方法造成了教育与现实之间的悬殊差距。
传统教育实践忽视了教育满足个人发展需求的功能,一味强调教育的社会功能。特别是德育工作,口号提得又高又响,但和教育对象的自身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在一定程度上否定了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影响了教育对象参与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必然会忽视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和需求,以及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潜质的不同。“千篇一律”地施以相同的教育,必定无法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二、 德育急待转变观念
改善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实效不是方法问题更不是内容问题,而是转变观念。观念的转变必然会带来方法的变革和内容的更新。转变观念就是要以现代教育功能论为基础,全面实现教育功能的统一,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既不能因为强调教育社会功能的重要,而忽视教育对的个体发展的作用;又不能片面追求个人的自由发展,否定教育的社会功能。学生是学校的教育对象,更是学校的主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将无法唤起其接受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甚至会使其对教育产生抵触。转变观念就是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强化学生的主体的地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提高其主动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增强学校德育实效。因此,转变观念具体而言就是:正确把握教育方针,全面实现教育价值,建立以教育对象——学生为主体,适合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和方法。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个问题不澄清,教育实践一定会出现偏差,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作为一名教育者,不但要深刻认识这个问题,而且要把他全面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中。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德育教育方式的思考
1、加强德育社会实践,拓宽德育途径
德育应把以道德为基础的道德实践作为其终极目的,付诸于实践。实践是德育活动的根本特性。德育育人的实践过程是内含于生活之中的过程,不可能脱离生活,凌驾于生活之上。因此,学生需要在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中获得新的感知、体验,从而引导自己达到自我激励、自我完善的崇高境界。通过实践,学生可以去认识人生,去追求生活的意义,进而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理想。源于此理,德育课应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去和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这种以社会为大课堂的教育方式,突出了教育的开放性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利于焕发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必能大大提高德育的实效。如举行的运动会上,虽然只有运动健儿在拼搏,但场下的同学争当啦啦队员、服务员、通讯员,为运动员拿水拿衣服,为运动员写稿件,为运动员呐喊助威,甚至跟着运动员一起跑,为运动员增强了动力,勇夺佳绩。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了集体的力量,可以说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德育课。再比如组织学生到养老院,看看老人的生活,陪老人聊聊天,表演一些简单的小节日等,老人是很孤独的,学生的到来可以给他们带给欢乐,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会爱人,可以更好的爱自己的长辈,可以体会到助人的快乐。还可以安排到福利院看望残疾儿童,给这些儿童带一些小礼品和食物,陪他们玩、做游戏,了解这些儿童是如何生活、学习的,这样可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爱心。看看这些有残疾的孩子生存状况,可以让学生更加珍惜他们现在的学习、生活条件,体会到健康的珍贵。
2、考虑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尊重其客观发展的规律和需求,特别是要把握其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点。当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生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和需求相对应时,就会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否则相反。建立学生主体参与的德育方式就是要认真研究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发展需求。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喜欢德育,乐于参加德育活动,才能使德育收到实效。
3、注意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
安排德育内容应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其发展规律。如:通过“三八节”、“母亲节”、“父亲节”、2008年的奥运会、四川发生的大地震等一些重大的事件。抓住这些良好的时机,对学生进行爱国、爱父母、爱长辈,善待身边的第一个人的感恩教育和爱国教育。还可利用一些小事,将德育渗透其中。如:给父母端上一杯热茶:不随地乱丢垃圾,随手捡起路旁的垃圾:对旁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伸出援助之手等。这些小事,学生易于接受,也能轻松做到,能使学生在亲自参与中逐渐培养起他们的美德。
教育实效很大程度取决于实施教育的方式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特征和要求。如果是,学生乐意接受教育,主动接受教育,教育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教育难以深入人心,无法唤起共鸣,效果自然不好。设计教育方式就要研究教育对象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如青少年时期是生理的成长期心理的形成期,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认识,但很不全面。他们好奇、好动、充满欲望。希望得到承认、把握自己。厌倦封闭式、死板的教育。尊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要采取适合他们的开放式的、活泼的教育。
四、小结
如何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要认真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德育应以学生为主体,既能满足德育的社会功能需要,又能满足学生个体需要。探索一条能让学生主动、积极参与并能从内心感悟的德育之路,让其自觉地得到教育和提高,德育才能真正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