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Eight Below,乍一看意思是“零下8度”。南极,零下8度?北京的冬天都不止零下8度。西伯利亚先别提,中国北方哈尔滨冬天的气温都会达到零下40度!零下8度,……实际上,作为片名,这看上去像是迪斯尼公司搞的一个文字游戏。看完影片就知道,“8”指的是那八只狗,那人类最忠实的八个朋友。所以,片名直译起码应该是“八友落难”之类。
《南》片拍摄于2005年,改编自22年前高仓健主演的日本影片《南极物语》。《南极物语》于1983年拍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人和狗之间的动人故事。当年由风华正茂的高仓健扮演的主人公、那位重情重义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深深印在观众的脑海中,让人多年来挥之不去。而来自希腊的曲作者范吉里斯为影片所写的飘飘渺渺的电子配乐,也伴随着银幕上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如今,迪斯尼重拍了《南极物语》。他们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对原作进行了改编,在过去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好莱坞精神”——假如这种精神存在的话。在高仓健的《南极物语》结尾,只有名叫Taro和Jiro的两只狗活了下来,影片讲述的主要是令人敬佩和又令人汗颜的这两个生灵,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抗争以换取生存的经历。所以,该片又有个英文名字,叫作“Taro & Jiro in Antarctica”。如今美国人拍的《南极大冒险》,结尾却有六只狗存活下来——几近大团圆了。而作曲家马克·艾沙姆为影片所写的音乐,也得心应手地进行了一次“英雄主义”大颂扬,美国“主流影片”中常见的那种丝毫不加掩饰的音乐洪流,这次转而烘托了一群狗的奋斗历程。
马克·艾沙姆出生于1951年,其代表作之一是罗伯特·雷德福1992年执导的那部大获成功的剧情片《大河奔流》。艾沙姆下笔一向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旋律见长,《大河奔流》就是一例。而在其新作《南》片中,艾沙姆却一反常态,展现了出色的管弦乐配器功底。
在艾沙姆的总谱上,除了所有作曲家都会依照常规,为开篇的字幕部分写的主题曲之外,还有烘托影片诸多场景的丰满、浑厚的旋律。给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段音乐,是在男主人公杰里和寻找陨石的教授第一次出征的情节里。音乐与镜头之间的整体关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可以说,艾沙姆娴熟自如地运用管弦乐队多彩的器乐音色,对他在银幕上看到的一切都进行了准确的写生。
音乐的首次独立叙事,是在杰里一行人被迫抛下狗群、飞离基地的情节中。杰里所乘的直升机起飞后,导演没让观众再听到狗儿们凄惨的呼唤。镜头在机舱内主人公的近景及脸部特写,被锁在雪地上的狗群向着天空挣跳、吠叫,还有间或插入的某只狗那不解的表情之间不断进行交叉剪辑。而此刻,观众只听见了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那令人心碎的旋律……
《南》片的音乐比其他剧情片的配乐担负着更多的独立叙事功能,主要原因在于,原作和改编剧本中都有大量的篇幅描绘当背信弃义的人类离去之后狗群独立生活的经历。字幕不断提醒着观众:4天,15天,50天,133天……在这些描写不会说话的狗的生活场景中,音乐自然成了导演手中最得力的工具。基地上空飘扬的旗帜被强风撕扯随后被刮走,忠实的巴克为抢回旗帜奋力挣脱锁链;一只不谙世事的鸟儿飞到基地的设施附近,引起狗群对饥饿的剧烈反应以至于全体出击;随后是在玛雅的指挥下对鸟群的集体狩猎行动,色彩艳丽、富有魔力的极光对狗群产生强烈诱惑,乐极生悲的杜威不慎跌下山崖、伤重身亡,胞兄杜本守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等等。在这里,音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融入情节,给原本妙趣横生的故事又添加了一层独特的魅力。
影片结尾,日夜思念狗群的杰里在朋友们帮助下,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回到了南极基地。此前导演埋下伏笔,让我们看到玛雅被海豹咬伤,已经让出了首领地位,奄奄一息。杰里到达目的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确认狗儿们是否还活着。当他发现绝大部分狗都挣脱了锁链,继而对它们的生命充满希望的时刻,狗群在雪原上现身了。随后就是对跑和拥抱、欢笑和眼泪的公式化场面。忠实的巴克又把杰里带到了玛雅身边。误以为玛雅已经死去的杰里泪流满面,随后惊喜地发现他最钟爱的玛雅还活着!……在这里,导演让热爱狗的人们从心理上得到了一次满足。作曲家艾沙姆也忠于导演意图,用细腻的手法贴切地描绘了人与狗的心态,使自己的音乐进入了“人狗合一”的超凡境界。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南》片的确是一部拍得很好看的故事片。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热爱动物、热爱狗,并且有过失去它们的经历的人。
《南》片拍摄于2005年,改编自22年前高仓健主演的日本影片《南极物语》。《南极物语》于1983年拍摄,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讲述的是人和狗之间的动人故事。当年由风华正茂的高仓健扮演的主人公、那位重情重义的科学工作者形象,深深印在观众的脑海中,让人多年来挥之不去。而来自希腊的曲作者范吉里斯为影片所写的飘飘渺渺的电子配乐,也伴随着银幕上那一幅幅令人难忘的画面,留在了人们的记忆里。
如今,迪斯尼重拍了《南极物语》。他们按照美国电影的套路对原作进行了改编,在过去故事的基础上充分展现了“好莱坞精神”——假如这种精神存在的话。在高仓健的《南极物语》结尾,只有名叫Taro和Jiro的两只狗活了下来,影片讲述的主要是令人敬佩和又令人汗颜的这两个生灵,与大自然进行顽强抗争以换取生存的经历。所以,该片又有个英文名字,叫作“Taro & Jiro in Antarctica”。如今美国人拍的《南极大冒险》,结尾却有六只狗存活下来——几近大团圆了。而作曲家马克·艾沙姆为影片所写的音乐,也得心应手地进行了一次“英雄主义”大颂扬,美国“主流影片”中常见的那种丝毫不加掩饰的音乐洪流,这次转而烘托了一群狗的奋斗历程。
马克·艾沙姆出生于1951年,其代表作之一是罗伯特·雷德福1992年执导的那部大获成功的剧情片《大河奔流》。艾沙姆下笔一向以充满乡土气息的旋律见长,《大河奔流》就是一例。而在其新作《南》片中,艾沙姆却一反常态,展现了出色的管弦乐配器功底。
在艾沙姆的总谱上,除了所有作曲家都会依照常规,为开篇的字幕部分写的主题曲之外,还有烘托影片诸多场景的丰满、浑厚的旋律。给人印象深刻的第一段音乐,是在男主人公杰里和寻找陨石的教授第一次出征的情节里。音乐与镜头之间的整体关系,达到了近乎完美的程度。可以说,艾沙姆娴熟自如地运用管弦乐队多彩的器乐音色,对他在银幕上看到的一切都进行了准确的写生。
音乐的首次独立叙事,是在杰里一行人被迫抛下狗群、飞离基地的情节中。杰里所乘的直升机起飞后,导演没让观众再听到狗儿们凄惨的呼唤。镜头在机舱内主人公的近景及脸部特写,被锁在雪地上的狗群向着天空挣跳、吠叫,还有间或插入的某只狗那不解的表情之间不断进行交叉剪辑。而此刻,观众只听见了表达依依不舍之情的那令人心碎的旋律……
《南》片的音乐比其他剧情片的配乐担负着更多的独立叙事功能,主要原因在于,原作和改编剧本中都有大量的篇幅描绘当背信弃义的人类离去之后狗群独立生活的经历。字幕不断提醒着观众:4天,15天,50天,133天……在这些描写不会说话的狗的生活场景中,音乐自然成了导演手中最得力的工具。基地上空飘扬的旗帜被强风撕扯随后被刮走,忠实的巴克为抢回旗帜奋力挣脱锁链;一只不谙世事的鸟儿飞到基地的设施附近,引起狗群对饥饿的剧烈反应以至于全体出击;随后是在玛雅的指挥下对鸟群的集体狩猎行动,色彩艳丽、富有魔力的极光对狗群产生强烈诱惑,乐极生悲的杜威不慎跌下山崖、伤重身亡,胞兄杜本守候在原地久久不愿离去……等等。在这里,音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融入情节,给原本妙趣横生的故事又添加了一层独特的魅力。
影片结尾,日夜思念狗群的杰里在朋友们帮助下,经过漫长的跋涉,终于回到了南极基地。此前导演埋下伏笔,让我们看到玛雅被海豹咬伤,已经让出了首领地位,奄奄一息。杰里到达目的地之后,第一件事就是确认狗儿们是否还活着。当他发现绝大部分狗都挣脱了锁链,继而对它们的生命充满希望的时刻,狗群在雪原上现身了。随后就是对跑和拥抱、欢笑和眼泪的公式化场面。忠实的巴克又把杰里带到了玛雅身边。误以为玛雅已经死去的杰里泪流满面,随后惊喜地发现他最钟爱的玛雅还活着!……在这里,导演让热爱狗的人们从心理上得到了一次满足。作曲家艾沙姆也忠于导演意图,用细腻的手法贴切地描绘了人与狗的心态,使自己的音乐进入了“人狗合一”的超凡境界。从一个观赏者的角度来看,《南》片的确是一部拍得很好看的故事片。
仅以此文献给那些热爱动物、热爱狗,并且有过失去它们的经历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