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网络作为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一种标志性信息传播方式,为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学习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然而互联网给人们带来文明进步的同时,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互联网上的黑客、垃圾信息、色情网站、暴力新闻、等许许多多的引诱将矛头指向了当代的大学生,这直接影响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心理的健康发展过程,也给高校的德育工作者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正确引导大学生上网,使其更好地担负起国家未来发展的重担。 本文在当前时期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调查现状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开展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以及对网络道德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调查方式及现状分析
我们进行的本次高校网络道德调查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华电二校等四所高校的共400名大学生进行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问卷调查,统筹运用网站、QQ、微博、微信等虚拟平台和新兴交流工具,对这四所高校学生关于网络变化、心理偏好和参与心态等方面做出统计与分析。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本次网络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0份,有效问卷350份。有效问卷中,中央司法警官学院95份,河北金融学院90份,河北大学80份,华北电力大学85份,其中男生问卷195份,女生问卷155份。
大学生对网络认识与看法表1.1
男生195人 女生155人
网络会有负面影响 49.34% 65.62%
说不清 41.82% 29.53%
没有负面影响 8.84% 4.85%
从上表可以看出:认为网络不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的人很少,约占9%以下,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
关于大学生网上行为的调查,如表1.2
大学生网上行为表1.2
你对网上的道德要求 认真遵守
46.3% 有时遵守
36.9% 不管它
16.8%
上网违规时的心理感受 心安理得
5.3% 内疚不安
27% 无所谓
67.7%
你在网上发布信息时 认真谨慎真实
53% 随意无拘束欠认真
44.3% 随意恶作剧
2.7%
你在网上的语言表达是 文明礼貌
45.5% 随随便便
44.3% 不管它
16.8%
从表中可见:大学生网络行为并不全是道德的,认真遵守道德规范、文明礼貌的网上大学生不足50%,而且众多的大学生学生正处于道德缺失的环境中,急需相关的教育。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和上网从事的活动1.3
平均每天上网网l小时左右 少于1小时 2小时左右 更多
36% 37% 21% 6%
收发邮件 浏览信息 查阅资料 聊天或玩游戏
89% 88% 90% 39%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在网上浏览信息和聊天的学生比例还是很高的。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经常主动地从网络上寻找自己的“精神食粮”。
网龄与大学生不良行为表1.4
网龄一年以下 网龄一年以上
因特网上可以放任自流 6.5% 9.2%
因特網上没有道德可言 3.9% 6.6%
因特网上无法控制非法行为 6.3% 7.6%
网络立法有待完善 83.3% 81.8%
从上表的调查结果可见:随着网龄的增长,大学生认为网络中无法控制非法行为,网络中可以放任自流,网络中没有道德可言的比例有所增长,对不良行为的道德认识,随着网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模糊。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一)网络道德观念比较模糊。在调查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时,竟有18%的大学生崇拜黑客,甚至想尝试一下,有30%的大学生认为对黑客不需谴责,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东西。对于色情、迷信和反动的信息有3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不上瘾,试试也无妨。对于网上的欺骗行为,有15%的学生认为谁也看不见,相互欺骗很正常,26%的学生认为这是很好玩的事,有44%的学生认为欺骗对方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二)道德责任感减弱。道德是人们经过磨砺、体验之后形成的共识。现实社会中,除心理变态者外,大学生的行为是认真的,能对己对人对社会负责。对于在网上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有36%的学生认为好玩,能表现个性,2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不痛快的时候发泄。
(三)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由于“虚拟情人”、 “虚拟朋友”、“网恋”、“网婚”的诞生,一些学生迷恋于从网络上寻找精神家园。因为不需要任何承诺,也没有任何约束,所有情感交流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实现。当回到现实社会时,快感很快破灭,他们会很快回到网络社会重新走进自己的心灵家园。调查表明,有15%的大学生完全不信任网友,有28%的对网友不大信任,有36%大学生每次都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聊天室。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占62%,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8%,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10%,认为网络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占27%;“有一定影响”占66%,“不会有影响”占7%。网络里的内容绚丽多彩、趣味十足 ,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以备学生背诵、记忆。
二、网络社会里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网络正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和活动,成为了人的网络,成为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也就被赋予了社会的意义。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是一个更趋于自律型的社会,道德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将扮演着主导角色,因而加强个体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加强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现实社会中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社会风俗和习惯等发挥作用的,是靠显性而强大的道德压力来制约人们的行为。而在网络社会里,人的形象、身份、特性等自然和非自然的特征都已数字化、符号化,呈现出虚拟性。大学生的网上活动更表现出隐蔽性和不确定性,难以感受到直面的道德舆论监督。在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感情得到渲泻的同时,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也容易滋长,甚至在匿名性面具的背后可能做出一些粗俗不堪、违法犯罪的事情。这就要求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具有真正的道德自由和自律品格,即自我主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二)网络社会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网络道德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道德观念的紊乱。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加剧,现实社会占主流的道德观念被淹没在海量化的信息中,使大学生真假难辨、善恶难分,主要表现在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网络社会中的流行与泛滥。二是道德情感的冷漠。虚拟交往有助于大学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但也容易产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谩骂他人、欺骗他人感情等。同时,长期与机器相伴,也会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及社会幸福漠不关心。三是道德意志的薄弱。网上冲浪让人随时体验到新鲜刺激和兴奋冲动,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往往因此对网络过分眷恋和依赖,严重地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无法自拔。四是道德人格的缺失。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经常变换角色,处于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和转换之中,给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严重者导致人格的异化、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总之,网络发展中带来的道德问题迫切要求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自律。
(三)加强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道德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其中道德教育则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外在途径。因此如何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指出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工作。由于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过程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在我国,道德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在校读书期间更是集中接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因为从幼年到青年时期,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主体意识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增强反而呈弱化趋势,而道德修养的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网络社会更倡导个性自由的独立发展,而个体在网络上的行为又很难得到有效监控。因此,高校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同时,其最终效果的落实还是要依靠大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道德教育介入课堂,加强课堂教育引导力度
课堂教育仍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实践也反复证明课堂教育的效果显著。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对网络道德课堂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起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就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或网络伦理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当然,德育功能并不是通过一门课程或一次活动就能有效实现的,我们更应注重通过整体的教育来实施德育。我们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引人现有的德育课程体系中。例如,可以把“两课”作为网络道德素质培养的切人点,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定主题的讲授用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适当加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此外,在计算机基础等与网络有关的课程中,也可以渗透与网络道德有关的教育内容。通过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加强课堂教学对网络道德的教育力度。
(二)网絡道德教育深入课外,发挥课外教育资源优势
大学生活不仅在课内,课外也有广阔的天地。近年来,大学生课余生活不断丰富。除了平时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之外,每年社会相关团体、学校、系院都还会组织各种赛事和多种多样的各项活动;寒暑假也会组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是大学生们了解社会、增进知识和友谊的窗口与平台,也是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好机会。可以利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对同龄人或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图片展、宣传报道等形式引起大家的关注,进而发起倡议从自身做起,同学间互相监督,注意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为净化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引人到科技活动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个人网站、主页和应用软件的设计制作,参加与网络有关的科技活动把学生使用网络的热情引导到学习、成长和成才的方向上来。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联手,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约束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无疑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平台。但大学生上网时间和场所自由度很大,单靠一种教育主体的力量,难以达到最优效果,应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合力度,特别是加强学校与电信部门等网络技术、网络运行相关部门的合作,对接人高校的光纤网络安装过滤软件或是监视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学生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控制大学生上网时间等。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公安部门合开展网络法律法规在校园的宣传活动,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加强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增强警示作用。此外,全社会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公众及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内容,逐渐形成并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知识与修养。
(四)倾注人文关怀,培育学生网络道德“慎独”意识
在我国每年因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导致学业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甚至退学、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比例不断上升。大学生中每年因网络道德问题遭遇不幸的也大有人在,这其中原因众多。大学生从进大学直至大学毕业,心理成长过程中波动比较大。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陷人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特别是一些学业、人际关系不佳、思想压力大的学生更倾向在网络世界得到逃避,也有好事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技能,充当网络黑客。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显得特别重要,鼓励他们树立“慎独”的网络道德意识。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是要关注大学生情感,关爱大学生,让他们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是最宝贵的。网络是虚拟的,网络是我们沟通情感的媒介,从而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二是要注意对大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他们鼓起勇气战胜现实中的困难。在网络面前,牢记现实世界的规范和约定,要有责任心、原则性。
此次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网上行为的态度和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互联网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但是也给学生带来了若干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指导老师:陈宁香)
一、调查方式及现状分析
我们进行的本次高校网络道德调查以中央司法警官学院、河北金融学院、河北大学、华电二校等四所高校的共400名大学生进行关于网络道德问题的问卷调查,统筹运用网站、QQ、微博、微信等虚拟平台和新兴交流工具,对这四所高校学生关于网络变化、心理偏好和参与心态等方面做出统计与分析。我们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本次网络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收回360份,有效问卷350份。有效问卷中,中央司法警官学院95份,河北金融学院90份,河北大学80份,华北电力大学85份,其中男生问卷195份,女生问卷155份。
大学生对网络认识与看法表1.1
男生195人 女生155人
网络会有负面影响 49.34% 65.62%
说不清 41.82% 29.53%
没有负面影响 8.84% 4.85%
从上表可以看出:认为网络不会给人带来负面影响的人很少,约占9%以下,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还没有引起大学生足够的重视。
关于大学生网上行为的调查,如表1.2
大学生网上行为表1.2
你对网上的道德要求 认真遵守
46.3% 有时遵守
36.9% 不管它
16.8%
上网违规时的心理感受 心安理得
5.3% 内疚不安
27% 无所谓
67.7%
你在网上发布信息时 认真谨慎真实
53% 随意无拘束欠认真
44.3% 随意恶作剧
2.7%
你在网上的语言表达是 文明礼貌
45.5% 随随便便
44.3% 不管它
16.8%
从表中可见:大学生网络行为并不全是道德的,认真遵守道德规范、文明礼貌的网上大学生不足50%,而且众多的大学生学生正处于道德缺失的环境中,急需相关的教育。
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和上网从事的活动1.3
平均每天上网网l小时左右 少于1小时 2小时左右 更多
36% 37% 21% 6%
收发邮件 浏览信息 查阅资料 聊天或玩游戏
89% 88% 90% 39%
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每天在网上浏览信息和聊天的学生比例还是很高的。这说明,我们的学生在经常主动地从网络上寻找自己的“精神食粮”。
网龄与大学生不良行为表1.4
网龄一年以下 网龄一年以上
因特网上可以放任自流 6.5% 9.2%
因特網上没有道德可言 3.9% 6.6%
因特网上无法控制非法行为 6.3% 7.6%
网络立法有待完善 83.3% 81.8%
从上表的调查结果可见:随着网龄的增长,大学生认为网络中无法控制非法行为,网络中可以放任自流,网络中没有道德可言的比例有所增长,对不良行为的道德认识,随着网龄的增长,变得越来越模糊。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以下主要问题:
(一)网络道德观念比较模糊。在调查对网络黑客的态度时,竟有18%的大学生崇拜黑客,甚至想尝试一下,有30%的大学生认为对黑客不需谴责,每个人都有自己追求的东西。对于色情、迷信和反动的信息有35%的大学生认为只要不上瘾,试试也无妨。对于网上的欺骗行为,有15%的学生认为谁也看不见,相互欺骗很正常,26%的学生认为这是很好玩的事,有44%的学生认为欺骗对方是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二)道德责任感减弱。道德是人们经过磨砺、体验之后形成的共识。现实社会中,除心理变态者外,大学生的行为是认真的,能对己对人对社会负责。对于在网上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有36%的学生认为好玩,能表现个性,25%的学生认为可以在不痛快的时候发泄。
(三)人与人之间存在信任危机。由于“虚拟情人”、 “虚拟朋友”、“网恋”、“网婚”的诞生,一些学生迷恋于从网络上寻找精神家园。因为不需要任何承诺,也没有任何约束,所有情感交流只需要通过网络就能实现。当回到现实社会时,快感很快破灭,他们会很快回到网络社会重新走进自己的心灵家园。调查表明,有15%的大学生完全不信任网友,有28%的对网友不大信任,有36%大学生每次都以不同的身份进入聊天室。
调查结果显示网络对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有一定影响”的占62%,认为“没有影响”的占28%,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10%,认为网络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大影响”占27%;“有一定影响”占66%,“不会有影响”占7%。网络里的内容绚丽多彩、趣味十足 ,而现行的网络道德教育,将道德从活生生的网络世界中抽取出来,变成了僵死的教条,以备学生背诵、记忆。
二、网络社会里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客观基础和前提条件,网络正因为有了人的参与和活动,成为了人的网络,成为了各种社会关系的网络,也就被赋予了社会的意义。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相比是一个更趋于自律型的社会,道德在维持社会秩序方面将扮演着主导角色,因而加强个体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就显而易见了。 (一)加强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的客观要求
现实社会中道德是依靠社会舆论、社会风俗和习惯等发挥作用的,是靠显性而强大的道德压力来制约人们的行为。而在网络社会里,人的形象、身份、特性等自然和非自然的特征都已数字化、符号化,呈现出虚拟性。大学生的网上活动更表现出隐蔽性和不确定性,难以感受到直面的道德舆论监督。在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感情得到渲泻的同时,极端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想也容易滋长,甚至在匿名性面具的背后可能做出一些粗俗不堪、违法犯罪的事情。这就要求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具有更高的道德境界,具有真正的道德自由和自律品格,即自我主宰、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
(二)网络社会发展带来的伦理道德问题是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的现实需要
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开辟了广阔天地,但同时也产生了一些网络道德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道德观念的紊乱。网络社会里,道德冲突加剧,现实社会占主流的道德观念被淹没在海量化的信息中,使大学生真假难辨、善恶难分,主要表现在道德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在网络社会中的流行与泛滥。二是道德情感的冷漠。虚拟交往有助于大学生敞开心扉、坦诚交流,但也容易产生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如谩骂他人、欺骗他人感情等。同时,长期与机器相伴,也会造成对现实生活中的他人及社会幸福漠不关心。三是道德意志的薄弱。网上冲浪让人随时体验到新鲜刺激和兴奋冲动,一些意志薄弱的大学生往往因此对网络过分眷恋和依赖,严重地沉溺于虚拟的网络社会中无法自拔。四是道德人格的缺失。人格的形成是个体社会化发展的过程,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有些大学生在网络社会里经常变换角色,处于矛盾的、相互冲突的道德选择和转换之中,给道德人格的形成和发展带来很大的压力,严重者导致人格的异化、虚拟人格与现实人格的分裂。总之,网络发展中带来的道德问题迫切要求大学生加强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自律。
(三)加强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中大学生道德实践的重要环节
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是道德实践活动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而其中道德教育则是大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的外在途径。因此如何对作为互联网主力军的大学生开展卓有成效的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2000年,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就强调“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指出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利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的工作。由于道德教育必须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修养过程才能发挥作用,因而在我国,道德教育贯穿于一个人的整个一生,在校读书期间更是集中接受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阶段。因为从幼年到青年时期,道德教育的作用随着主体意识和独立行为能力的增强反而呈弱化趋势,而道德修养的作用日益增强。特别是网络社会更倡导个性自由的独立发展,而个体在网络上的行为又很难得到有效监控。因此,高校在大力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同时,其最终效果的落实还是要依靠大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
三、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可行性建议
(一)网络道德教育介入课堂,加强课堂教育引导力度
课堂教育仍是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实践也反复证明课堂教育的效果显著。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对网络道德课堂教育的重视程度高,起步早。在上世纪90年代,美国许多大学就专门开设网络道德或网络伦理课程,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规范网络道德行为。当然,德育功能并不是通过一门课程或一次活动就能有效实现的,我们更应注重通过整体的教育来实施德育。我们可以将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引人现有的德育课程体系中。例如,可以把“两课”作为网络道德素质培养的切人点,将其中的一个或多个层次的特定主题的讲授用于网络道德教育方面;可以在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等课程中适当加人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利用网络。此外,在计算机基础等与网络有关的课程中,也可以渗透与网络道德有关的教育内容。通过整合各种课程资源,加强课堂教学对网络道德的教育力度。
(二)网絡道德教育深入课外,发挥课外教育资源优势
大学生活不仅在课内,课外也有广阔的天地。近年来,大学生课余生活不断丰富。除了平时的社团活动、兴趣小组之外,每年社会相关团体、学校、系院都还会组织各种赛事和多种多样的各项活动;寒暑假也会组织“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这些活动是大学生们了解社会、增进知识和友谊的窗口与平台,也是实施网络道德教育的好机会。可以利用开展课外实践活动的机会,让学生对同龄人或中小学生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研,通过图片展、宣传报道等形式引起大家的关注,进而发起倡议从自身做起,同学间互相监督,注意自身的网络道德行为,为净化网络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也可以把网络道德教育引人到科技活动之中,通过让学生参加个人网站、主页和应用软件的设计制作,参加与网络有关的科技活动把学生使用网络的热情引导到学习、成长和成才的方向上来。
(三)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联手,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监管约束
网络时代,学校教育无疑是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主要平台。但大学生上网时间和场所自由度很大,单靠一种教育主体的力量,难以达到最优效果,应加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联合力度,特别是加强学校与电信部门等网络技术、网络运行相关部门的合作,对接人高校的光纤网络安装过滤软件或是监视器,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大学生接触暴力、色情等不良内容,控制大学生上网时间等。高校还可以通过与公安部门合开展网络法律法规在校园的宣传活动,通过生动、鲜活的案例加强学生对相关法律知识的了解,增强警示作用。此外,全社会也应采取各种形式加强对公众及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全方位多渠道地形成网络道德教育的浓厚氛围,使大学生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内容,逐渐形成并强化网络道德意识,增强网络道德知识与修养。
(四)倾注人文关怀,培育学生网络道德“慎独”意识
在我国每年因网络道德教育问题导致学业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甚至退学、人身伤害等恶性事件的比例不断上升。大学生中每年因网络道德问题遭遇不幸的也大有人在,这其中原因众多。大学生从进大学直至大学毕业,心理成长过程中波动比较大。现实生活中的压力很容易导致大学生陷人多姿多彩的网络世界,特别是一些学业、人际关系不佳、思想压力大的学生更倾向在网络世界得到逃避,也有好事者为了显示自己的水平和技能,充当网络黑客。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就显得特别重要,鼓励他们树立“慎独”的网络道德意识。这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一是要关注大学生情感,关爱大学生,让他们体会现实生活中的亲情、友情是最宝贵的。网络是虚拟的,网络是我们沟通情感的媒介,从而对网络有正确的认识。二是要注意对大学生意志的锻炼,鼓励他们鼓起勇气战胜现实中的困难。在网络面前,牢记现实世界的规范和约定,要有责任心、原则性。
此次关于大学生网络道德的调查,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对网上行为的态度和网络道德缺失的原因,同时也反映出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的必要性。互联网可以说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不少的便利,但是也给学生带来了若干不利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十分重要。(指导老师:陈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