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社会多起恶性案件显示,40~60岁城市中年男性已成为不稳定因素中特别值得关注的人群。由于政策缝隙及中年危机等原因,未被社会救助政策完全覆盖的40~60岁“无学历、无体力、无财力”男性面临非常大的困境。在中国面子文化、中年男性危机等压迫下,这一人群无论是经济还是心理都极其脆弱。建议借鉴英美“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针对结构性失业群体以及各种原因导致的中年失业者提供定制就业辅助服务。
“失意群体”暴力表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步伐加快,社会各阶层不断分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出现了失意群体。该群体与弱势群体、灰色群体具有很大不同,具有一定危险性。弱势群体尽管在物质比较匮乏,但未必会产生反社会情绪。从事违规经营等活动的灰色群体更容易进入政府监控视野,减少了危害社会的概率。而在社会竞争失败中受到挫折或打击、自己不能理性对待,存在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如果不能正确疏导,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
何为失意群体?失意群体,大都是四五十岁的男性,他们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无希望、无法纪、无信仰等特征。
失意群体构成和特征:一是中年男性居多,2010年3月南平杀童案郑民生42岁,泰兴血案徐玉元47岁,山东潍坊王永来45岁,厦门BRT爆炸案的陈水总59岁;二是由于制度变迁或个人因素,经历比较坎坷,陷入生活窘境。这群人多数曾经有过工作经历,比如,泰兴血案凶手徐玉元以前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后被辞退。南平惨案凶手郑民生辞职前曾为医生;三是性格大多比较孤僻,很难融入社会;由于社会救助体系等因素,被教育、经济、健康保障、社会交往、社会空间等排斥。城市中年男性失意群体危险极大。一方面男性具备实施暴力的体力、智力条件,另一方面城市人群聚集、日渐疏离感也客观上容易产生大案。
在我国,失意群体主要包括失业工人、失地农民、退伍复员军人、拆迁失地、失房人员、返城知青、艾滋病或其他绝症患者、残疾人等。这些群体往往人生经历动荡不安,如果不及时疏导,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产生失意群体的原因
导致失意群体的原因既有制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漏洞,利益协调和保护机制的问题,以及社会分配格局失衡,正常社会流动机制被破坏等;也有个人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
“中年危机”,也称“灰色中年”,一般高发在39~50岁。在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还被称为“男人四十综合征”。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在我国,男性长期以来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直都扮演着“支柱”的角色,展现以强者的姿态,这就导致男性在人生的各个时期所要承受的压力都要大于女性。按理来说,人生这个年龄应该是事业有成、家庭稳定的阶段。但是,随着如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竞争日趋进入白热化。如果已经过了人生黄金期的“4050”却遭遇了下岗失业、被淘汰出局的残酷现实,这将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这个喘不过气又得不到有效调节的状况下,一旦有了基本犯罪动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制度变迁的“40~60岁”群体。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如“计划生育”、“一国两制”、“经济特区制度”、“税费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政策对中年人(40岁~55岁)影响较大。他们出生在“大跃进”前后,身体发育时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小学至中学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高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时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望大学而兴叹,到了他们结婚年龄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到他们的孩子开始上大学时,国家推出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当他们迈进中年时国家进入企业、行业调整阶段,致使一些人被卷入下岗、待岗或再就业的困境中,当他们进入退休年龄时,又面对公积金住房改革、医疗保险改革等政策带给他们的压力。当这批中年人历经如此重大的国家政策制度变化后,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山穷水尽”的感受。
就业政策存在盲点。我国关于就业方面的政策大都专注于青年、毕业生这类年轻的人群。政府虽然一直都对下岗失业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再就业,并且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下岗失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中年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更是难中之难。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部分工人下岗失业虽然是必然情况,但是由于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使下岗失业问题与国际上失业问题有所不同,再加上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他们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精神生活贫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精神慰藉类公共服务的缺失。当前,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阶层成员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加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有心理卫生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缺少综合防治康复措施等多种原因。这就导致一些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得不到外界必要及时的援助。40~60岁的中年人中,50~60岁这年龄段的子女大概在20~40岁之间,这样年龄的青年人,正处于事业打拼的高峰期,他们或长期旅居在外,或在家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父母,导致这些中年人也有空巢现象,无法享受子女带来的温暖,内心会产生空虚感,如果再失业,则极有可能陷入脆弱状态。有研究者发现,不满者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比其他人更倾向于采取激烈手段表达自己。
社会救助政策覆盖极为有限。政府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资金的投入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救助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平均每年会多于一次频率的提升调整,这不仅反映了政府对于保障民生、维护贫困群体利益的政策理念,更是很大程度上帮助城镇居民缓解贫困。但是,各城市公布的低保标准相当于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20%之间,远低于国际通常认为的“极端贫困”标准,且低保标准占人均食品支出的60%左右。现在国内救助资金投入总量以及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都还比较低。这些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提供定制性帮扶就业、心理疏导服务
综上所述,导致失意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态的、相对的。这群人未能纳入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也常常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产生的困境。因此,在解决过程中,除了强调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关注特定时间节点援助服务。
在新兴技术不断出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政府既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底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使他们更为公平地参与发展利益的分配,也需要从动态视角着手提升这一人群的能力,使其融入到主流社会,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
因此,在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建议现阶段借鉴英美等国经验,重点加强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失意群体提供定制服务就业服务机构一方面要为失业人员提供技能和求职培训,另一方面还要与雇主、企业建立联系,帮助求职者寻找工作。对于最困难的求职人员, 就业服务机构应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就业中心给予的核心服务涉及心理测试、职位匹配、职业规划、简历撰写和培训资格券的获取。扩展服务包括职业技能训练、技能提升及再培训、企业培训、就业准备培训、为雇佣者量身打造的个别化培训、成人教育及读写培训,鉴于部分申请者基本技能不足,部分一站式就业中心还可直接提供成人基础教育。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体系建设 ”阶段性成果)
编辑:程新友 [email protected]
“失意群体”暴力表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社会转型步伐加快,社会各阶层不断分化,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社会资源分配不均衡,出现了失意群体。该群体与弱势群体、灰色群体具有很大不同,具有一定危险性。弱势群体尽管在物质比较匮乏,但未必会产生反社会情绪。从事违规经营等活动的灰色群体更容易进入政府监控视野,减少了危害社会的概率。而在社会竞争失败中受到挫折或打击、自己不能理性对待,存在严重的相对剥夺感。如果不能正确疏导,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极端行为。
何为失意群体?失意群体,大都是四五十岁的男性,他们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无希望、无法纪、无信仰等特征。
失意群体构成和特征:一是中年男性居多,2010年3月南平杀童案郑民生42岁,泰兴血案徐玉元47岁,山东潍坊王永来45岁,厦门BRT爆炸案的陈水总59岁;二是由于制度变迁或个人因素,经历比较坎坷,陷入生活窘境。这群人多数曾经有过工作经历,比如,泰兴血案凶手徐玉元以前为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后被辞退。南平惨案凶手郑民生辞职前曾为医生;三是性格大多比较孤僻,很难融入社会;由于社会救助体系等因素,被教育、经济、健康保障、社会交往、社会空间等排斥。城市中年男性失意群体危险极大。一方面男性具备实施暴力的体力、智力条件,另一方面城市人群聚集、日渐疏离感也客观上容易产生大案。
在我国,失意群体主要包括失业工人、失地农民、退伍复员军人、拆迁失地、失房人员、返城知青、艾滋病或其他绝症患者、残疾人等。这些群体往往人生经历动荡不安,如果不及时疏导,极易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
产生失意群体的原因
导致失意群体的原因既有制度因素,如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漏洞,利益协调和保护机制的问题,以及社会分配格局失衡,正常社会流动机制被破坏等;也有个人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
“中年危机”,也称“灰色中年”,一般高发在39~50岁。在40~65岁之间的男性身上,还被称为“男人四十综合征”。从广义上来讲,是指这个人生阶段可能经历的事业、健康、家庭婚姻等各种关卡和危机。在我国,男性长期以来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一直都扮演着“支柱”的角色,展现以强者的姿态,这就导致男性在人生的各个时期所要承受的压力都要大于女性。按理来说,人生这个年龄应该是事业有成、家庭稳定的阶段。但是,随着如今社会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社会竞争日趋进入白热化。如果已经过了人生黄金期的“4050”却遭遇了下岗失业、被淘汰出局的残酷现实,这将使他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而在这个喘不过气又得不到有效调节的状况下,一旦有了基本犯罪动机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就非常大。
制度变迁的“40~60岁”群体。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政策,如“计划生育”、“一国两制”、“经济特区制度”、“税费改革”、“住房制度改革”、“就业制度改革”、“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收费制”、“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等等。这些政策对中年人(40岁~55岁)影响较大。他们出生在“大跃进”前后,身体发育时赶上了“三年自然灾害”,小学至中学阶段正值“文化大革命”,高中毕业赶上“上山下乡”,恢复“高考”时又由于“文化大革命”的耽误,使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只能望大学而兴叹,到了他们结婚年龄国家开始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等到他们的孩子开始上大学时,国家推出了“高等教育收费制”,当他们迈进中年时国家进入企业、行业调整阶段,致使一些人被卷入下岗、待岗或再就业的困境中,当他们进入退休年龄时,又面对公积金住房改革、医疗保险改革等政策带给他们的压力。当这批中年人历经如此重大的国家政策制度变化后,心理上自然会产生“山穷水尽”的感受。
就业政策存在盲点。我国关于就业方面的政策大都专注于青年、毕业生这类年轻的人群。政府虽然一直都对下岗失业问题非常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再就业,并且不断地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但是下岗失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尤其是中年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更是难中之难。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部分工人下岗失业虽然是必然情况,但是由于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特殊性,使下岗失业问题与国际上失业问题有所不同,再加上目前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下岗失业人员的情况非常令人担忧。他们物质生活水平偏低,精神生活贫乏成为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因此,解决好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
精神慰藉类公共服务的缺失。当前,由于社会变革、竞争加剧、工作生活节奏加快以及其它社会因素的影响,我国各阶层成员都或多或少有些心理方面的问题,加之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康复,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一个日趋严重的社会问题。其中,有心理卫生工作力量不足、医务人员缺乏、社会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缺少综合防治康复措施等多种原因。这就导致一些有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人群得不到外界必要及时的援助。40~60岁的中年人中,50~60岁这年龄段的子女大概在20~40岁之间,这样年龄的青年人,正处于事业打拼的高峰期,他们或长期旅居在外,或在家也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父母,导致这些中年人也有空巢现象,无法享受子女带来的温暖,内心会产生空虚感,如果再失业,则极有可能陷入脆弱状态。有研究者发现,不满者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高风险人群,他们比其他人更倾向于采取激烈手段表达自己。
社会救助政策覆盖极为有限。政府对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救助资金的投入呈现逐年增加的态势,救助的标准也在不断地提高,平均每年会多于一次频率的提升调整,这不仅反映了政府对于保障民生、维护贫困群体利益的政策理念,更是很大程度上帮助城镇居民缓解贫困。但是,各城市公布的低保标准相当于当地居民可支配收入的15%~20%之间,远低于国际通常认为的“极端贫困”标准,且低保标准占人均食品支出的60%左右。现在国内救助资金投入总量以及占财政收入的比例都还比较低。这些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提供定制性帮扶就业、心理疏导服务
综上所述,导致失意群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动态的、相对的。这群人未能纳入正常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也常常是在特定时间和地点产生的困境。因此,在解决过程中,除了强调一揽子的解决方案,更需要关注特定时间节点援助服务。
在新兴技术不断出现,产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政府既需要通过制度创新实现底层民众的广泛参与,使他们更为公平地参与发展利益的分配,也需要从动态视角着手提升这一人群的能力,使其融入到主流社会,获得经济发展的机会。
因此,在构建适应新时期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建议现阶段借鉴英美等国经验,重点加强一站式就业服务中心建设。为失意群体提供定制服务就业服务机构一方面要为失业人员提供技能和求职培训,另一方面还要与雇主、企业建立联系,帮助求职者寻找工作。对于最困难的求职人员, 就业服务机构应提供“一对一”的帮助。就业中心给予的核心服务涉及心理测试、职位匹配、职业规划、简历撰写和培训资格券的获取。扩展服务包括职业技能训练、技能提升及再培训、企业培训、就业准备培训、为雇佣者量身打造的个别化培训、成人教育及读写培训,鉴于部分申请者基本技能不足,部分一站式就业中心还可直接提供成人基础教育。
(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社会稳定体系建设 ”阶段性成果)
编辑:程新友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