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考文综政治试卷中,主观题的答题情况一直是制约学生得高分的一个瓶颈,也是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头疼的一个问题。本文拟对其中的一类题目作一分析,抛砖引玉,希望能对老师们的教学和学生的答题有所帮助。
关键词:隐含答案 题目 高考文综 初探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述、组织答案的能力。老师和同学会发现,政治学习不抓基础、不抓背诵是不行的,但仅靠背诵生搬硬套也是难以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的。高考答案一揭晓,发现自己答的怎么就和参考答案那么大的差距呢?关键在答题能力上。
本人以为,“读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读题”不是从头到尾把材料浏览一遍,而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挖掘材料背后隐含的信息。我的主张是:先看设问,再读材料。先看设问的目的是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在读材料的过程中,要敏锐的捕捉材料背后的相关信息,把材料中隐含的信息用流畅的、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答案了。姑且把这类型题目先称作是“隐含答案型”题目吧。
以2012年大纲全国文综38(1)为例。在引导学生做这道题时,我要求学生先分析这道题的设问: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通过看设问,先让学生分析出设问的要求有三点:首先,要求的是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而不是政治、文化或者是哲学。这一点很重要,在有些既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分析的题目中,有些同学常常会犯错,答案回答的不是题目要求的角度,非常可惜。其次,要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再次,要分析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分析完这道题目的设问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急于作答,而是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假若你现在作为一个求职者,你在择业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非常踊跃,给出了很多答案,总结起来有如下: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单位福利、“五险一金“、企业知名度、企业发展前景、当地的物价水平、离家远近、自身素质等这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或他人的经验的出来的,也是组织答案的寶贵的资源。
带着学生已有的认知,我领着学生读题。“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我抛出我的第二个问题:“农民为什么会选择到城市打工?”学生们回答:“比在村里挣钱多。”是的,第一代农民工到城市务工收入是高了,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任何事情都得一分为二的看待。“如果说收入高了是他们进城务工的积极结果,那么进城务工的负面的影响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又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在城市务工,有可能存在风险,农民工从事的都是一些重体力活,他们有可能遭受一些疾病和意外的伤害,但是他们的医疗、工伤保险等都不完善,一部分人甚至因为这些意外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返乡,生活更加困难。还有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务工,子女留守、老人留守,他们的儿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失父爱、母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交流上的困难,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他们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日益严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农业受到严重影响。进城务工给农民工带来了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启示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全面的去分析问题。
继续读题。材料一中,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化”转变。抛出问题:为什么出现“招工难”、“民工荒”?学生结合这个时间点,知道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确立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使得产业由东向西转移,东部地区用工的要求提高,很多没有技术的人员就不适应用工的要求了,很多原来外出务工的人员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就能有较好的收益,而且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政府对回乡创业人员给予一些政策的优惠,有心的学生在这里也会想到这些。中央连续多年关注“三农”问题也把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外出的脚步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这些使得很大比例的农民工选择不外出务工,这样东部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
再看材料二。在农村外出务工人群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很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2011年春晚的舞台上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春天里》还想在耳边,他们的歌声代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已经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那么简单了,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挣钱养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留在城市里,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后代的生活,但现实远不是他们想想就可以改变的,现实的差距也引发了他们的心理落差,这样的心理落差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择业的观念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之路。
综上所述,通过领着学生读题,我们总结出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既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这些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劳动权益和劳动尊严、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和产业转移等。这样就很好的从材料中找出了隐含的答案信息。针对这类“隐含答案型”题目,要做到能从材料中找出隐含的答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 对课本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熟练掌握。
第二, 多读书、看报、看新闻,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第三, 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精神。本人以为,这一点很重要,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层层设问。
第四,学会用哲学的方法全面的看待事物,看事物的利弊两重性,才有利于我们全民准确的认识事物。
第五,重视语文的学习,学好语文。学好语文有助于学生看懂题目的设问指向,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良好的语文功底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组织答案。
关键词:隐含答案 题目 高考文综 初探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现在的高考越来越注重考察学生的能力,包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述、组织答案的能力。老师和同学会发现,政治学习不抓基础、不抓背诵是不行的,但仅靠背诵生搬硬套也是难以在考试中取得理想的成绩的。高考答案一揭晓,发现自己答的怎么就和参考答案那么大的差距呢?关键在答题能力上。
本人以为,“读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读题”不是从头到尾把材料浏览一遍,而是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挖掘材料背后隐含的信息。我的主张是:先看设问,再读材料。先看设问的目的是有目的、有方向、有针对性的阅读材料。在读材料的过程中,要敏锐的捕捉材料背后的相关信息,把材料中隐含的信息用流畅的、专业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答案了。姑且把这类型题目先称作是“隐含答案型”题目吧。
以2012年大纲全国文综38(1)为例。在引导学生做这道题时,我要求学生先分析这道题的设问:运用所学经济知识,结合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分析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通过看设问,先让学生分析出设问的要求有三点:首先,要求的是运用经济常识的知识,而不是政治、文化或者是哲学。这一点很重要,在有些既可以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也可以从政治的角度分析的题目中,有些同学常常会犯错,答案回答的不是题目要求的角度,非常可惜。其次,要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再次,要分析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分析完这道题目的设问之后,我没有让学生急于作答,而是给了他们这样一个问题:假若你现在作为一个求职者,你在择业的时候会考虑哪些因素?同学们非常踊跃,给出了很多答案,总结起来有如下:工资水平、工作环境、单位福利、“五险一金“、企业知名度、企业发展前景、当地的物价水平、离家远近、自身素质等这些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同学们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或他人的经验的出来的,也是组织答案的寶贵的资源。
带着学生已有的认知,我领着学生读题。“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到城市务工。”我抛出我的第二个问题:“农民为什么会选择到城市打工?”学生们回答:“比在村里挣钱多。”是的,第一代农民工到城市务工收入是高了,他们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任何事情都得一分为二的看待。“如果说收入高了是他们进城务工的积极结果,那么进城务工的负面的影响是什么呢?”这一问题又把学生的思维推向深处,在城市务工,有可能存在风险,农民工从事的都是一些重体力活,他们有可能遭受一些疾病和意外的伤害,但是他们的医疗、工伤保险等都不完善,一部分人甚至因为这些意外丧失了劳动能力只能返乡,生活更加困难。还有因为他们长期在外务工,子女留守、老人留守,他们的儿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长期缺失父爱、母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交流上的困难,引发农村留守儿童问题。他们父母的养老问题也日益严重,农村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留在村里的都是老弱病残,土地荒芜、无人耕种,农业受到严重影响。进城务工给农民工带来了利弊两方面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启示学生任何时候都要全面的去分析问题。
继续读题。材料一中,据调查,2004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企业出现了“招工难”问题,2009年以来,大范围的“民工荒”再次在这些地区出现,不仅缺工人群由技术工人扩展到普通工人,而且缺工的时间分布由“季节性”、“阶段性”向“常态化”、“全年化”转变。抛出问题:为什么出现“招工难”、“民工荒”?学生结合这个时间点,知道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国家确立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战略,使得产业由东向西转移,东部地区用工的要求提高,很多没有技术的人员就不适应用工的要求了,很多原来外出务工的人员在自己家乡的土地上就能有较好的收益,而且在做选择题的过程中也会涉及到政府对回乡创业人员给予一些政策的优惠,有心的学生在这里也会想到这些。中央连续多年关注“三农”问题也把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外出的脚步留在了家乡的土地上,这些使得很大比例的农民工选择不外出务工,这样东部沿海地区就出现了“用工荒”。
再看材料二。在农村外出务工人群中,“80后”、“90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约占60%。他们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自己的生活,但客观存在的城乡差距让他们遇到很多实际生活问题,一些不平等现象也让他们产生了较大的心理落差。2011年春晚的舞台上农民工组合旭日阳刚的《春天里》还想在耳边,他们的歌声代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心声,“新生代农民工”与他们的父辈不一样,他们外出务工的目的已经不像他们的父辈一样那么简单了,他们的目的不再是单纯的挣钱养家,他们更多的是希望留在城市里,改变自己的生活,改变后代的生活,但现实远不是他们想想就可以改变的,现实的差距也引发了他们的心理落差,这样的心理落差会影响他们的就业、择业的观念甚至会影响他们的人生之路。
综上所述,通过领着学生读题,我们总结出东部沿海地区出现“民工荒”的原因既有宏观上的,也有微观上的,这些因素主要有收入水平、社会保障、劳动权益和劳动尊严、区域经济差距缩小和产业转移等。这样就很好的从材料中找出了隐含的答案信息。针对这类“隐含答案型”题目,要做到能从材料中找出隐含的答案,我认为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 对课本基础知识、基础理论的熟练掌握。
第二, 多读书、看报、看新闻,了解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
第三, 多问几个“为什么“的精神。本人以为,这一点很重要,
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层层设问。
第四,学会用哲学的方法全面的看待事物,看事物的利弊两重性,才有利于我们全民准确的认识事物。
第五,重视语文的学习,学好语文。学好语文有助于学生看懂题目的设问指向,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且良好的语文功底有助于学生很好的组织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