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公共哲学是目前哲学所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对于公共哲学主题的研究在某种意义上与技术哲学不谋而合。技术哲学与人类的关系密切。随着技术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研究技术哲学及技术哲学的公共性问题变得十分必要。同时对于技术哲学的公共性趋势的探讨,也成为当务之急摆在人们的面前。
【关键词】公共哲学 公共性 技术 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24-02
今天,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层面,对于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成了人们反思现在、迈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探索;日本核辐射事件使人们展开对技术问题的极大争论。我们由公共哲学介入,首先探讨公共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而讨论在当前时局下技术哲学应具备的公共性及其学科建构面对的一般公共性原则和相关设想。
一、当前公共哲学的基本理论
1.公共哲学的提出
公共哲学是由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在他的著作《公共哲学》中明确提及的。虽然李普曼明确地提出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公共哲学,然而对于公共哲学的探讨却不是开始于他。从中国哲学角度看,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尚书》中就有公共性的意向。后来中国思想中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看来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公共哲学思想的研究历来就有。在西方思想中,卢梭(Rousseau,1712-1778)就渴望有一种全面性的“公民宗教”。卢梭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下,也应承担自己的义务,用“公意”来逐步代替人们心中的“私意”,从而达到一种至高的精神世界。
2.公共哲学主题探索
一个学科应有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空间。对于公共哲学学科的存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目前的关键是公共哲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李普曼认为公共哲学应与人类的文明有密切关系。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在论述“公共理性”和“公共正义”时,也是为了寻找一种公共法则。哈马贝斯(1929-)对“话语理论”的分析也是为了探寻公共性的实现方式。中国儒家主张“天下为公”,是为了找到一条治世之道。尽管对于公共哲学的探索各不相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公共性的观点存在:公共哲学的探索是有意义的,公共哲学的讨论前提应是保持各种理念、文明的多样性,公共哲学所追求的是为社会公共性服务,而不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统一。
对于公共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分为以下几点:①个人与家庭;②家与国;③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对于第一个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密不可分的要素。同样个人也是家庭的组成单位,个人也是社会活动的单位个体。中国人历来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小小的家庭范围之内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公私”问题。第二个方面讲到,中国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一方面,家相对于国来说就是私,那么国相对于家来讲是公。中国社会中忠孝话题是对家国的最完美的诠释。正因为这样忠孝也成了始终难解难分的大主题。在面对忠孝(这里可说成公私)上,多数情况下,忠会被人们所选择,因为忠就是孝,尽忠就是尽孝。这样我们可以说,公私既有区别,联系也是很大的。在涉及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时,人们也会重视国家意志也包括集体意志。中国人的个人意志,始终是为大局意识服务的。我们相信,中国思想中对于公私问题的基本传统,对于当代公共哲学的时代建构必定有积极地借鉴意义和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技术哲学
1.技术及技术哲学
目前对于技术的定义可谓多种多样,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背景,我们也可以说技术没有定义。我们说没有定义是指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吴国盛(1964-)老师认为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那么人为什么有存在方式呢?原因是人是一种没有本质的动物,这里说人没有本质也就是指人没有先天的规定性。也许,正是因为人没有先天的规定性,人在某种程度上才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不断地利用技术、改造技术,从而不断地改造自身的生存方式。
技术哲学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本身的显现;二是哲学自身的转变。近代以来,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显现出来。随着人们大量使用技术,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现象。如,技术事故和新技术需求。技术事故是指,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带来了灾难,技术让人类受到了损失。技术给人们在心灵上带来了创伤。这样,技术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地便利。当人们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技术的推广、使用给人类带来的是惊喜。人们必定希望技术更进一步发展,以便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人类更加得益于技术的便利。这样,技术不但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人类还会主动地研究技术、关注技术、推广技术并对技术进行思考。第二个方面是哲学本身的转变。近代现象学传统的出现,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本质主义的。现象学认为本质和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现象学认为本质就是现象,现象就是本质。人只能看到现象,对于本质认识是接触不到的。现象学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那么,今天我们面对的技术利弊也就不一定是真正的技术利弊。这样人们便在哲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技术问题的思考也就反映在了哲学层面上,技术哲学逐步慢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技术哲学的出现也就变得不言而喻。
2.技术哲学的研究状况
技术哲学研究的是由于伴随着技术的出现、发展及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所产生的学科。技术哲学是对技术的反思与建构,对技术的批判乃至重新思索的重大问题。技术哲学当前主要讨论的是技术的认识论、技术的价值论及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技术的认识论首先论述的是什么是技术,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应怎么分类,技术有何功能及技术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技术价值论则主要讨论技术的用途、技术应用的利弊、技术的高效率。技术与社会方面重点探索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技术运用的后果,技术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学者贾星客(1953-)教授认为,技术具有三方面的明显趋势:一是技术的社会化聚集;二是技术的社会化剥夺;三是技术的社会化归还。作为现代化的手段的技术有一定的集聚性,所谓技术的聚集性是指,在技术的发展变革中,最先接触到先进技术的人,他们有一定的资本和生产基础,他们把先进的技术掌握在手中,通过一定的转化将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最先使用技术的人群,必定会在生产效率上高出其他的生产者。这样,他们在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获利,必定会促使他们去开发,或者采用新的技术。这时,他们在资金上、生产上、技术变革中都有优势,这样技术便向着某些领域和人群集聚。集聚的过程也是技术逐步受某一些领域和人群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技术会在某些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某些人群也就逐步拥有了控制技术使用、研发和推广的可能。随着生产活动的推进,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推广,并且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可是,人们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是被动的,技术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产品,人们只能接受怎样的服务。对于这个方面,大多数人无法选择。不仅这样,技术带来的后果,人们也不能左右。人们对于技术的权力,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化的剥夺了。由于技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在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不合理的因素会慢慢的大量存在。技术被剥夺无非是少数人在谋取利益。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个大的环境。少数人的利益,必定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如,不合理的竞争,必定会引起资源和技术的多层面浪费。还有,技术使用的后果,如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探索;日本核辐射事件使人们展开对技术问题的极大争论。技术必须要朝着公共利益的角度前进。人类也会逐步的制定合理的规范来引导和限制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的不断努力,技术的社会化归还只是个时间问题。
三、技术哲学的公共性趋势
1.技术研究的组织
技术来源于研究,然而研究又是多样性的行为。由于技术在当前及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技术的研究必定会广泛的进行。这里指的是,对于技术的研究不仅是政府组织的行为,就当前来看,高校及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也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在研究经费上,国家会加大力度,也会支持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我们深信,未来,企业会是研发的主体。以海尔为例,保证足够的科技资金一直是头等大事,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4%作为科研经费是最低限额(数据是2005年)。这样高的投入,保障了海尔的产品质量。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在技术研发方面狠下功夫。同时,研究也会向着合作化地道路前进。像曼哈顿那样的大工程一样,未来的技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处理好的,走向密切的合作是趋势。
2.技术研究的责任
当原子弹真正意义投入实战的瞬间,作为原子弹的研发者内心充满了犯罪感。技术是为了服务于大众,如果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那么技术的研发者应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也知道,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迅速的结束了战争,可是从人只能作为目的而不能是手段的角度讲,这也是令人痛心的。我们相信今后的技术,仍会快速发展,从对技术负责的角度讲,不仅是技术的研发者,包括技术的推广者,甚至是技术的使用者都负有责任。换句话说,为了我们公共的家园,技术责任不是哪一类人的,这个责任应是整个人类的。我们又在责任的大道上做些什么呢?一方面,我们要采用从长远的角度上对整个人类有益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的抵制对于人类发展起极大负面作用的技术,也许这些技术研究在局部范围内、阶段性上会给人类带来益处。
3.公共技术的规范趋势
技术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公约或是公共规范。我们注意到很多国家的很多行业已制定了技术在这些领域的规范。这些规范不是约束技术的发展,相反,这是保证技术长久发展的根本之策。同时,在公共技术运用中我们应探讨有什么基本法理存在。其中,讨论在公共技术设计、实际运用中法的理念是不可或缺的。习惯法及人们逐步形成的公共习惯,行为规范、善良内心也是公共技术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某些公共技术中这种习惯、规范、原则比成文法更有约束性。某些规范、习惯(公约)更有利于公共技术的发展、推广,也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发挥作用,技术会更合理的被人类所运用。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公共哲学的探索[J].哲学动态,2005(08)
2 顾 顺.重建中国公共哲学的反思与设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2)
3 万俊人.公共哲学的空间[J].江海学刊,1998(03)
4 贾星客.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5 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 韩泰昌等主编.科学技术与公共性(吴光辉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关键词】公共哲学 公共性 技术 技术哲学
【中图分类号】B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5-0024-02
今天,无论是在生产领域还是在生活层面,对于公共性问题的研究成了人们反思现在、迈向未来的重大课题。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探索;日本核辐射事件使人们展开对技术问题的极大争论。我们由公共哲学介入,首先探讨公共哲学的基本问题,进而讨论在当前时局下技术哲学应具备的公共性及其学科建构面对的一般公共性原则和相关设想。
一、当前公共哲学的基本理论
1.公共哲学的提出
公共哲学是由沃尔特•李普曼(Walter Lippmann,1889-1974)在他的著作《公共哲学》中明确提及的。虽然李普曼明确地提出了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公共哲学,然而对于公共哲学的探讨却不是开始于他。从中国哲学角度看,也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尚书》中就有公共性的意向。后来中国思想中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说法,看来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对于公共哲学思想的研究历来就有。在西方思想中,卢梭(Rousseau,1712-1778)就渴望有一种全面性的“公民宗教”。卢梭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在追求经济利益下,也应承担自己的义务,用“公意”来逐步代替人们心中的“私意”,从而达到一种至高的精神世界。
2.公共哲学主题探索
一个学科应有自己的研究主题和研究空间。对于公共哲学学科的存在已是不容置疑的事实。目前的关键是公共哲学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李普曼认为公共哲学应与人类的文明有密切关系。康德(Immanuel Kant,1724年4月22日-1804年2月12日)在论述“公共理性”和“公共正义”时,也是为了寻找一种公共法则。哈马贝斯(1929-)对“话语理论”的分析也是为了探寻公共性的实现方式。中国儒家主张“天下为公”,是为了找到一条治世之道。尽管对于公共哲学的探索各不相同,但其中也有一些公共性的观点存在:公共哲学的探索是有意义的,公共哲学的讨论前提应是保持各种理念、文明的多样性,公共哲学所追求的是为社会公共性服务,而不是追求一种绝对的统一。
对于公共哲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中国传统思想分为以下几点:①个人与家庭;②家与国;③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对于第一个方面,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是社会密不可分的要素。同样个人也是家庭的组成单位,个人也是社会活动的单位个体。中国人历来就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小小的家庭范围之内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公私”问题。第二个方面讲到,中国是家国同构的社会形态。一方面,家相对于国来说就是私,那么国相对于家来讲是公。中国社会中忠孝话题是对家国的最完美的诠释。正因为这样忠孝也成了始终难解难分的大主题。在面对忠孝(这里可说成公私)上,多数情况下,忠会被人们所选择,因为忠就是孝,尽忠就是尽孝。这样我们可以说,公私既有区别,联系也是很大的。在涉及个人意志与国家意志时,人们也会重视国家意志也包括集体意志。中国人的个人意志,始终是为大局意识服务的。我们相信,中国思想中对于公私问题的基本传统,对于当代公共哲学的时代建构必定有积极地借鉴意义和良好的推动作用。
二、技术哲学
1.技术及技术哲学
目前对于技术的定义可谓多种多样,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学科背景,我们也可以说技术没有定义。我们说没有定义是指没有统一规范的定义,吴国盛(1964-)老师认为技术是人的存在方式。那么人为什么有存在方式呢?原因是人是一种没有本质的动物,这里说人没有本质也就是指人没有先天的规定性。也许,正是因为人没有先天的规定性,人在某种程度上才可以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根据自身所具有的条件不断地利用技术、改造技术,从而不断地改造自身的生存方式。
技术哲学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技术本身的显现;二是哲学自身的转变。近代以来,技术作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显现出来。随着人们大量使用技术,在技术使用过程中,必定会出现一些现象。如,技术事故和新技术需求。技术事故是指,在技术应用过程中带来了灾难,技术让人类受到了损失。技术给人们在心灵上带来了创伤。这样,技术必定会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样,技术也会给人类带来极大地便利。当人们在技术的应用过程中获得了一定的好处,技术的推广、使用给人类带来的是惊喜。人们必定希望技术更进一步发展,以便在以后的使用过程中,人类更加得益于技术的便利。这样,技术不但会受到人们的重视,人类还会主动地研究技术、关注技术、推广技术并对技术进行思考。第二个方面是哲学本身的转变。近代现象学传统的出现,现象学在一定程度上是反本质主义的。现象学认为本质和现象没有根本区别,现象学认为本质就是现象,现象就是本质。人只能看到现象,对于本质认识是接触不到的。现象学认为,我们今天看到的现象不一定是事物本来的现象,这种现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那么,今天我们面对的技术利弊也就不一定是真正的技术利弊。这样人们便在哲学观念上发生了重大变化。对于技术问题的思考也就反映在了哲学层面上,技术哲学逐步慢慢地进入人们的生活,技术哲学的出现也就变得不言而喻。
2.技术哲学的研究状况
技术哲学研究的是由于伴随着技术的出现、发展及广泛应用而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所产生的学科。技术哲学是对技术的反思与建构,对技术的批判乃至重新思索的重大问题。技术哲学当前主要讨论的是技术的认识论、技术的价值论及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技术的认识论首先论述的是什么是技术,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应怎么分类,技术有何功能及技术发展是否有规律可循。技术价值论则主要讨论技术的用途、技术应用的利弊、技术的高效率。技术与社会方面重点探索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技术运用的后果,技术是否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技术如何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我国技术哲学研究学者贾星客(1953-)教授认为,技术具有三方面的明显趋势:一是技术的社会化聚集;二是技术的社会化剥夺;三是技术的社会化归还。作为现代化的手段的技术有一定的集聚性,所谓技术的聚集性是指,在技术的发展变革中,最先接触到先进技术的人,他们有一定的资本和生产基础,他们把先进的技术掌握在手中,通过一定的转化将技术应用到生产领域。在这个过程中,最先使用技术的人群,必定会在生产效率上高出其他的生产者。这样,他们在技术的推广、应用中获利,必定会促使他们去开发,或者采用新的技术。这时,他们在资金上、生产上、技术变革中都有优势,这样技术便向着某些领域和人群集聚。集聚的过程也是技术逐步受某一些领域和人群控制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技术会在某些领域得到长足的发展。某些人群也就逐步拥有了控制技术使用、研发和推广的可能。随着生产活动的推进,技术在这些领域中推广,并且服务于人类的生活。可是,人们对于这些技术的应用是被动的,技术给他们提供怎样的产品,人们只能接受怎样的服务。对于这个方面,大多数人无法选择。不仅这样,技术带来的后果,人们也不能左右。人们对于技术的权力,在不知不觉中被社会化的剥夺了。由于技术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在技术的开发、应用和推广中不合理的因素会慢慢的大量存在。技术被剥夺无非是少数人在谋取利益。我们知道,社会的发展是个大的环境。少数人的利益,必定会引发不良的后果。如,不合理的竞争,必定会引起资源和技术的多层面浪费。还有,技术使用的后果,如世界各地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引发了人们对于公共问题的探索;日本核辐射事件使人们展开对技术问题的极大争论。技术必须要朝着公共利益的角度前进。人类也会逐步的制定合理的规范来引导和限制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我们相信,随着人们的不断努力,技术的社会化归还只是个时间问题。
三、技术哲学的公共性趋势
1.技术研究的组织
技术来源于研究,然而研究又是多样性的行为。由于技术在当前及未来社会中的作用,技术的研究必定会广泛的进行。这里指的是,对于技术的研究不仅是政府组织的行为,就当前来看,高校及企业对于技术的研究也已到了不容忽视的程度。在研究经费上,国家会加大力度,也会支持高校和企业的研发。我们深信,未来,企业会是研发的主体。以海尔为例,保证足够的科技资金一直是头等大事,每年提取销售收入的4%作为科研经费是最低限额(数据是2005年)。这样高的投入,保障了海尔的产品质量。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或个人,在技术研发方面狠下功夫。同时,研究也会向着合作化地道路前进。像曼哈顿那样的大工程一样,未来的技术不是一两个人就能处理好的,走向密切的合作是趋势。
2.技术研究的责任
当原子弹真正意义投入实战的瞬间,作为原子弹的研发者内心充满了犯罪感。技术是为了服务于大众,如果技术的应用给人类带来的是灾难,那么技术的研发者应负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也知道,原子弹在日本的爆炸迅速的结束了战争,可是从人只能作为目的而不能是手段的角度讲,这也是令人痛心的。我们相信今后的技术,仍会快速发展,从对技术负责的角度讲,不仅是技术的研发者,包括技术的推广者,甚至是技术的使用者都负有责任。换句话说,为了我们公共的家园,技术责任不是哪一类人的,这个责任应是整个人类的。我们又在责任的大道上做些什么呢?一方面,我们要采用从长远的角度上对整个人类有益的技术;另一方面,我们要坚决的抵制对于人类发展起极大负面作用的技术,也许这些技术研究在局部范围内、阶段性上会给人类带来益处。
3.公共技术的规范趋势
技术在研究过程中应遵守一定的公约或是公共规范。我们注意到很多国家的很多行业已制定了技术在这些领域的规范。这些规范不是约束技术的发展,相反,这是保证技术长久发展的根本之策。同时,在公共技术运用中我们应探讨有什么基本法理存在。其中,讨论在公共技术设计、实际运用中法的理念是不可或缺的。习惯法及人们逐步形成的公共习惯,行为规范、善良内心也是公共技术进步、发展必不可少的,甚至在某些公共技术中这种习惯、规范、原则比成文法更有约束性。某些规范、习惯(公约)更有利于公共技术的发展、推广,也更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我们相信通过技术规范的研究、制定和发挥作用,技术会更合理的被人类所运用。
参考文献
1 何怀宏.公共哲学的探索[J].哲学动态,2005(08)
2 顾 顺.重建中国公共哲学的反思与设想[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5(02)
3 万俊人.公共哲学的空间[J].江海学刊,1998(03)
4 贾星客.作为时代主题的技术哲学[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
5 吴国盛.技术哲学讲演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6 韩泰昌等主编.科学技术与公共性(吴光辉译)[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