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问题,对《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造成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困难。为此,我们以非计算机专业的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从不同角度对其差异性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了解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类型中学的学生间的差异程度,找出了差异性问题产生的原因,并为相关部门的教育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研究 大学新生 计算机水平 差异性
一、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是培养学生信息技能的基础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类课程的关键课。据调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90%左右。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该课程历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问题导致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困难。怎样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学习需求呢?为此,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许多研究者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大多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真正引起重视的极少。因此笔者根据阅读的资料,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运用情报学的方法,对我校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获得教学改革所需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式
2007年笔者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共6 道题,并在自己任课的两个教学班(共480人)进行试调,结果惊人的相似。
两个班就“上大学前你对计算机的认识使用情况”一问的四个选项(单选):从未接触过、基本为0、初级、高级的比例分别为:1%、20%、72%、7%和1%、15%、78%、6%。两个教学班就“你通常用计算机做什么”一问的五个选项(多选):写文章处理数据、上网学习查资料、QQ聊天做空间、玩游戏、收发E-mail的比例分别为:19%、68%、78%、49%、41%和18%、65%、78%、43%、38%。
在2007年试调的基础上,2008年我新增了5个题并修改了一些答案选项,拓宽了问题涉及面,尤其增加了“中学所学信息技术内容的深浅度和利用计算机做何种事的使用频次”等更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性的问题。尽量做到问题和答案选项在理解上没有歧义,增强了易选性,共印制问卷4500份,由2008年《计算机文化基础》各任课教师发放回收。由于有些任课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不够,因此回收到19个教学班共3258份调查问卷,调查面涉及了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新生,属于全面调查。
该统计表的设计力求简易、客观、全面、科学,以便能让统计数据按需说明问题。根据这些统计数据,用Excel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抽取、处理,最后得出完整的调查结果。(有些问题因与本文的相关性不太强而未纳入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我国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中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只占7%,而51.6%的人认为其中学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其中还有学生强调说他们的学校“非常不重视”。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认为重视的分别只占5.4%和3.6%,而认为不重视的分别占56.3%和72.5%。西部和中东部学生认为重视的分别为:6.5%、8.3%,认为不重视的分别占53.1%、46.7%。
尽管教育部早已明文规定要把信息技术教育推广普及,但信息技术类课程并不是高考科目要求的,因此,各中学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也就难以顾及了,应付一下是各学校的普遍做法。正因为学校的不重视,信息技术当然也就难有好的教育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他们的帮助大,而53.3%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帮助。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认为帮助大的都只占1.5%,而认为几乎没有帮助的分别占到了54.3%和66.5%。
因为中学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1.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使用情况较熟练的只占7.9%,而2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几乎为0。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认为较为熟练的分别只占4.8%和1.1%,而认为几乎为0的分别占到了29.8%和44.4%。西部和中东部学生认为较为熟练的分别占6.9%和11.1%,而认为几乎为0的都约占25%。
2.中学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内容及学生对所学内容深浅度评价方面的调查情况
开设Word、Excel、PowerPoint及其他内容的比例分别为:81.2%、53.9%、46.6%、27.5%。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其比例分别为:77.0%、48.6%、41.2%、26.9%和75.6%、46.2%、41.6%、28.5%。学生对开设内容的深浅度也自有评价,只有7.7%的学生认为Word内容深,55.3%的学生认为浅或很浅。认为所学的Excel内容深的只占3.6%,67.4%的学生认为浅或很浅。认为所学的PowerPoint内容深的只占3%,76.4%的学生认为浅很浅。对于其他内容,认为深的只占1.5%,认为浅或很浅的占到了81.9%。这个结果也反映了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应付。
3.看看大学新生在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之前主要用计算机做什么
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最多的还是QQ聊天和做空间,比例高达90.3%;其次是上网浏览学习、查资料等,比例达74.2%;玩游戏的占47.1%,用于收发E-mail的占48.4%;最少的是用计算机写文章、处理数据,比例只占32%。这个结果与2007年小范围的试调结果大体上是吻合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提出建议和希望。这个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不便于统计,因此,此次调查中未作统计。但浏览的结果是:要求多实践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要求讲慢点、细点。甚至有学生这样写到:“不要老师认为简单就不讲或快讲,其实我们的基础十分差,就想多了解基础的知识,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1.教育部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2.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监管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让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高校面对大学新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问题,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时,应注意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和衔接。建议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教学资源发挥尽量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建立其申请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机制。申请免修的学生应参加相应的考试,通过者才予以免修,并可以直接获得相应的学分。其余的学生应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二是需要增加学时放慢教学进度的层次。这个层次也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申请进预备班,可多设一定的学分和学时,进度更慢,教学内容还应增加一些必须的基础知识,最后的考试要求也应是一样的。
注:
本文是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19xn080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邢茹.基于网络调查的公共计算机教学研究[学位论文][D].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2006.
[2]刘登峰,刘建华.论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J].文教资料.2006(8)(下旬):153~154.
[3]黄维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4(1):72~73.
[4]李莉,石连栓,蔡振山.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改革的调查与思考.经济师.2004(7):79~80.
作者简介:郑立琴(1968-),女,贵州遵义人,曾任多个部门主任,副教授,工学学士。长期从事图书情报工作及信息技术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及其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情报调研、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管理。发表文章20多篇。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 教学研究 大学新生 计算机水平 差异性
一、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课,是培养学生信息技能的基础课程,是信息技术教育类课程的关键课。据调查,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人数占整个大学生人数的90%左右。因此,做好该课程的教学和教学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从该课程历年的教学中,发现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问题导致了教与学两方面的困难。怎样的教学才能满足学生不一样的学习需求呢?为此,我们查阅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许多研究者都发现了这个问题,但大多只是轻描淡写地提一下,真正引起重视的极少。因此笔者根据阅读的资料,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运用情报学的方法,对我校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问题进行调查研究,以便获得教学改革所需的参考依据。
二、研究方式
2007年笔者设计出一份调查问卷共6 道题,并在自己任课的两个教学班(共480人)进行试调,结果惊人的相似。
两个班就“上大学前你对计算机的认识使用情况”一问的四个选项(单选):从未接触过、基本为0、初级、高级的比例分别为:1%、20%、72%、7%和1%、15%、78%、6%。两个教学班就“你通常用计算机做什么”一问的五个选项(多选):写文章处理数据、上网学习查资料、QQ聊天做空间、玩游戏、收发E-mail的比例分别为:19%、68%、78%、49%、41%和18%、65%、78%、43%、38%。
在2007年试调的基础上,2008年我新增了5个题并修改了一些答案选项,拓宽了问题涉及面,尤其增加了“中学所学信息技术内容的深浅度和利用计算机做何种事的使用频次”等更能全面、深入地揭示大学新生计算机水平差异性的问题。尽量做到问题和答案选项在理解上没有歧义,增强了易选性,共印制问卷4500份,由2008年《计算机文化基础》各任课教师发放回收。由于有些任课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不够,因此回收到19个教学班共3258份调查问卷,调查面涉及了2008级非计算机专业的所有新生,属于全面调查。
该统计表的设计力求简易、客观、全面、科学,以便能让统计数据按需说明问题。根据这些统计数据,用Excel从不同角度进行数据抽取、处理,最后得出完整的调查结果。(有些问题因与本文的相关性不太强而未纳入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我国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和教育效果是难以令人满意的。学生认为他们的中学重视信息技术教育的只占7%,而51.6%的人认为其中学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并且其中还有学生强调说他们的学校“非常不重视”。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认为重视的分别只占5.4%和3.6%,而认为不重视的分别占56.3%和72.5%。西部和中东部学生认为重视的分别为:6.5%、8.3%,认为不重视的分别占53.1%、46.7%。
尽管教育部早已明文规定要把信息技术教育推广普及,但信息技术类课程并不是高考科目要求的,因此,各中学在升学率的压力下,也就难以顾及了,应付一下是各学校的普遍做法。正因为学校的不重视,信息技术当然也就难有好的教育效果。调查结果显示,只有3%的人认为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对他们的帮助大,而53.3%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帮助。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认为帮助大的都只占1.5%,而认为几乎没有帮助的分别占到了54.3%和66.5%。
因为中学不重视信息技术教育,导致了教育效果的不理想。
1.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高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自己对计算机的认识使用情况较熟练的只占7.9%,而24.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计算机水平几乎为0。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认为较为熟练的分别只占4.8%和1.1%,而认为几乎为0的分别占到了29.8%和44.4%。西部和中东部学生认为较为熟练的分别占6.9%和11.1%,而认为几乎为0的都约占25%。
2.中学开设信息技术类课程的内容及学生对所学内容深浅度评价方面的调查情况
开设Word、Excel、PowerPoint及其他内容的比例分别为:81.2%、53.9%、46.6%、27.5%。城市一般中学和乡镇中学的情况更差,其比例分别为:77.0%、48.6%、41.2%、26.9%和75.6%、46.2%、41.6%、28.5%。学生对开设内容的深浅度也自有评价,只有7.7%的学生认为Word内容深,55.3%的学生认为浅或很浅。认为所学的Excel内容深的只占3.6%,67.4%的学生认为浅或很浅。认为所学的PowerPoint内容深的只占3%,76.4%的学生认为浅很浅。对于其他内容,认为深的只占1.5%,认为浅或很浅的占到了81.9%。这个结果也反映了中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应付。
3.看看大学新生在上《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之前主要用计算机做什么
大学生使用计算机最多的还是QQ聊天和做空间,比例高达90.3%;其次是上网浏览学习、查资料等,比例达74.2%;玩游戏的占47.1%,用于收发E-mail的占48.4%;最少的是用计算机写文章、处理数据,比例只占32%。这个结果与2007年小范围的试调结果大体上是吻合的。
还有一个问题是让学生提出建议和希望。这个问题的答案多种多样不便于统计,因此,此次调查中未作统计。但浏览的结果是:要求多实践的人数最多,其次是要求讲慢点、细点。甚至有学生这样写到:“不要老师认为简单就不讲或快讲,其实我们的基础十分差,就想多了解基础的知识,如Word、Excel、PowerPoint等”。
四、建议和改进措施
1.教育部应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中小学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
2.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监管力度,采取各种措施让信息技术教育落到实处。
3.高校面对大学新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计算机水平差异性问题,在进行《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与改革时,应注意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和衔接。建议实行分层次的教学模式,这样更能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教学做到有的放矢,让教学资源发挥尽量好的教学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应建立其申请免修《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机制。申请免修的学生应参加相应的考试,通过者才予以免修,并可以直接获得相应的学分。其余的学生应分成两个层次:一是按大多数学生的基础制定教学大纲,规定教学内容;二是需要增加学时放慢教学进度的层次。这个层次也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申请进预备班,可多设一定的学分和学时,进度更慢,教学内容还应增加一些必须的基础知识,最后的考试要求也应是一样的。
注:
本文是西南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高校信息技术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19xn0801-12)的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邢茹.基于网络调查的公共计算机教学研究[学位论文][D].华东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2006.
[2]刘登峰,刘建华.论高校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J].文教资料.2006(8)(下旬):153~154.
[3]黄维平.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探讨.中国地质教育.2004(1):72~73.
[4]李莉,石连栓,蔡振山.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改革的调查与思考.经济师.2004(7):79~80.
作者简介:郑立琴(1968-),女,贵州遵义人,曾任多个部门主任,副教授,工学学士。长期从事图书情报工作及信息技术教育系列课程的教学及其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情报调研、信息技术教育、知识管理。发表文章20多篇。
作者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