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淡水养殖病害的种类越来越多,爆发的频率越来越快,给淡水养殖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使许多养殖企业和个人丧失信心。现将主要病害的预防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痘疮病
1.1发病症状:病鱼早期体表有乳白色小斑点,病情加剧此斑点蔓延至全身。患部表皮存有乳白色的石蜡状增生物,当增生物长大后即自行脱落,不久又长出新增生物,轻则影响生长,重则至鱼死亡。病源:由疱疹病毒引起。流行病学:主要危害一龄以上鲤,秋委多发,不易导致死鱼,主要影响生长。
1.2防治技术:采用氰霉素水溶液浸洗,连用3天。
2.烂鳃病
2.1发病症状:离群独游,少食,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乌黑。鳃丝腐烂,带有淤泥,鳃盖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园形或不规则透明小窗(又称开天窗),鳃丝腐烂。病源:鱼害粘球菌。流行病学:危害多种鱼类,水温20-32℃最易暴发,冬季此病少见,常与赤皮、肠类病并发。
2.2防治技术:用红霉素100mg/kg饲料或恩诺沙星80mg/kg饲料拌料内服。
3.疖疮病
3.1发病症状:背部皮肤与肌肉组织发炎,后溃烂成脓疮,手摸有浮肿之感。脓疮周围发炎、充血、充血,鳍条糜烂成刷状(渔民又叫扫帚鳍),严重者肠道出血发炎。病源:疖型气单孢菌。流行病学:多见于以花白鲢为主的混养鱼池。无典型发病季节。常年均可发生。
3.2防治技术:用环丙沙星80mg/kg饲料制成药饵内服,结合1ppm漂白粉水体消毒,连用3天。
4肠炎病
4.1发病症状:俗称烂肠瘟。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烂。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或血脓。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流行病学草、青、鲤鱼中非常普遍,死亡率很高,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此病在一年中可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和8~9月多发。此病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同时并发。
4.2防治技术:治疗肠炎与烂鳃病并发时,全池遍洒2-3ppm五倍子,同时连续6天投喂呋喃唑酮药饵,药量为每天10公斤鱼用药100毫克;病情严重时,呋喃唑酮的首次用量加倍。
5.肤霉病
5.1发病症状: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到病鱼有什么异常,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向内外生长,当受伤较深时,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细胞间隙,向外长成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称“长毛或白毛病”。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焦躁不安,运动不正常,产生与其它物体磨擦现象,以后鱼负担过重,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缓慢,食欲下降,终归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受害的鱼卵上,可见至菌丝侵附在卵膜内,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被寄生的鱼卵,因其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病原:水霉和绵霉属真菌。流行病学:一年四季都有此病出现,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流行。此类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至各种年龄的鱼都可感染。鱼卵孵化季节,一般在春季水温上升到18℃左右开始,此时的水温最适宜于水霉菌的生长繁殖。在亲鱼产卵后,水霉菌先在未受精的鱼卵上生长、繁殖,在适宜条件下,连续用无性繁殖形成动孢子囊的方式。放出大量动孢子感染受精的鱼卵,因此在受精的鱼卵上常可镜检到萌发的菌丝体。
5.2防治技术:对鱼卵水霉病的预防:首先应设法提高受精率,控制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产卵;其次,对鱼巢上的卵进行淋水孵化,可以减少或中断水霉动孢子对鱼卵的感染机会,能获得较高的孵化率。
6.竖鳞病
6.1发病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鱼体后部)向外张开象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称;鳞囊内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故又称鳞立病。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着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状。2-3天后终于死亡。病原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流行病学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
6.2防治技术:鱼体受伤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拉网等操作时一定要仔细,防止鱼受伤。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水产总站)
1. 痘疮病
1.1发病症状:病鱼早期体表有乳白色小斑点,病情加剧此斑点蔓延至全身。患部表皮存有乳白色的石蜡状增生物,当增生物长大后即自行脱落,不久又长出新增生物,轻则影响生长,重则至鱼死亡。病源:由疱疹病毒引起。流行病学:主要危害一龄以上鲤,秋委多发,不易导致死鱼,主要影响生长。
1.2防治技术:采用氰霉素水溶液浸洗,连用3天。
2.烂鳃病
2.1发病症状:离群独游,少食,体色发黑,特别是头部乌黑。鳃丝腐烂,带有淤泥,鳃盖内表皮充血,中间部分表皮被腐蚀成一个园形或不规则透明小窗(又称开天窗),鳃丝腐烂。病源:鱼害粘球菌。流行病学:危害多种鱼类,水温20-32℃最易暴发,冬季此病少见,常与赤皮、肠类病并发。
2.2防治技术:用红霉素100mg/kg饲料或恩诺沙星80mg/kg饲料拌料内服。
3.疖疮病
3.1发病症状:背部皮肤与肌肉组织发炎,后溃烂成脓疮,手摸有浮肿之感。脓疮周围发炎、充血、充血,鳍条糜烂成刷状(渔民又叫扫帚鳍),严重者肠道出血发炎。病源:疖型气单孢菌。流行病学:多见于以花白鲢为主的混养鱼池。无典型发病季节。常年均可发生。
3.2防治技术:用环丙沙星80mg/kg饲料制成药饵内服,结合1ppm漂白粉水体消毒,连用3天。
4肠炎病
4.1发病症状:俗称烂肠瘟。病鱼腹部膨大、呈现红斑、肛门红肿突出似火山,严重时鳍条亦蛀蚀破烂。剖开鱼腹,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者仅前肠或后肠呈现红色,严重时则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物,含有许多淡黄色的粘液或血脓。病原:肠型点状产气单孢菌。流行病学草、青、鲤鱼中非常普遍,死亡率很高,一般死亡率在50%左右;此病在一年中可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流行季节,5~6月和8~9月多发。此病往往和细菌性烂鳃病同时并发。
4.2防治技术:治疗肠炎与烂鳃病并发时,全池遍洒2-3ppm五倍子,同时连续6天投喂呋喃唑酮药饵,药量为每天10公斤鱼用药100毫克;病情严重时,呋喃唑酮的首次用量加倍。
5.肤霉病
5.1发病症状:霉菌最初寄生时,肉眼看不到病鱼有什么异常,当肉眼看到时,菌丝已在鱼体伤口侵入,向内外生长,当受伤较深时,霉菌可向内深入肌肉,蔓延到组织细胞间隙,向外长成的菌丝,似灰白色棉毛状,故称“长毛或白毛病”。鱼体受刺激后分泌大量粘液,病鱼焦躁不安,运动不正常,产生与其它物体磨擦现象,以后鱼负担过重,患处肌肉腐烂,病鱼行动缓慢,食欲下降,终归死亡。在鱼卵孵化过程中,此病也常发生。受害的鱼卵上,可见至菌丝侵附在卵膜内,卵膜外的菌丝丛生在水中,故有“卵丝病”之称。被寄生的鱼卵,因其菌丝呈放射状,故又有“太阳籽”之称。病原:水霉和绵霉属真菌。流行病学:一年四季都有此病出现,全国各养鱼地区均有流行。此类霉菌对寄主无严格的选择性,各种饲养鱼类,从卵至各种年龄的鱼都可感染。鱼卵孵化季节,一般在春季水温上升到18℃左右开始,此时的水温最适宜于水霉菌的生长繁殖。在亲鱼产卵后,水霉菌先在未受精的鱼卵上生长、繁殖,在适宜条件下,连续用无性繁殖形成动孢子囊的方式。放出大量动孢子感染受精的鱼卵,因此在受精的鱼卵上常可镜检到萌发的菌丝体。
5.2防治技术:对鱼卵水霉病的预防:首先应设法提高受精率,控制在良好的天气条件下产卵;其次,对鱼巢上的卵进行淋水孵化,可以减少或中断水霉动孢子对鱼卵的感染机会,能获得较高的孵化率。
6.竖鳞病
6.1发病症状:病鱼体表粗糙,部分鳞片(多数在鱼体后部)向外张开象松球,故有松球病之称;鳞囊内积聚着半透明或含血的渗出液,以致鳞片竖起,故又称鳞立病。用手指在鳞片上稍加压力,渗出液就从鳞片下喷射出来,鳞片也随着脱落。脱鳞处形成红色溃疡,眼球突出,腹部膨胀等状。2-3天后终于死亡。病原水型点状极毛杆菌。流行病学此病主要危害鲤鱼、鲫鱼、草鱼、白鲢。
6.2防治技术:鱼体受伤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在拉网等操作时一定要仔细,防止鱼受伤。
(作者单位:154200黑龙江省萝北县水产总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