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于抑郁症治疗的药物很多。每种药物各有特点。欲取得最佳效能,需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选什么药
1 根据药物特点选药:传统的抗抑郁药有阿米替林、丙米嗪、麦普替林等,其优点是疗效确实、价格低廉,但副作用较明显,如: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等。年老体弱者、合并躯体疾病者使用受到限制。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俗称五朵金花,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疗效与上述药物相似,但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极少出现,服用方便(大多每天服用一次)。用药早期可有轻度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五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代表药物是米氮平(瑞美隆)。适用于各种抑郁障碍,尤其是重度抑郁和明显焦虑、失眠的患者。起效快,胃肠道、性功能副作用较少,但可引起镇静、倦睡、体重增加。
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速效制剂博乐欣和缓释制剂怡诺思。对重度抑郁疗效较好,药物相互作用小,但可引起焦虑、恶心、血压轻度升高、性功能障碍。
2 根据病人特点选药:以疲乏无力、精力缺乏为主要表现者,宜选镇静作用较轻的氟西汀、西酞普兰等;若焦虑症状突出,宜选兼有抗焦虑作用的万拉法新、米氮平、帕罗西汀等;若为双相抑郁障碍,宜选丁氨苯丙酮(布普品)、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同时合并心境稳定剂。老年伴躯体合并症需要接受相应药物治疗者,宜选用较少药物相互作用的西酞普兰或米氮平。含曲林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宜于儿童青少年。
3 根据既往反应选药:对于再次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者,主要依据过去治疗的经验选药。过去曾经有效、后因减药或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者,重新选择过去曾使用的药物大多仍会奏效;凡经过医生使用判断为无效的药物不应再考虑使用。
用多大量
药物使用剂量需结合患者的躯体情况、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等综合考虑。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最佳剂量区间,所谓最佳剂量区间,即在该剂量区间内疗效/安全性比值最大,但每个患者的最佳剂量都有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
抗抑郁剂使用剂量不足是目前抗抑郁治疗中十分常见的错误之一,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抑郁难治化、慢性化,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但另一方面,老年、女性、合并躯体疾病、联合用药等则应酌情减少剂量,以免药物过量引发不良后果。
用多长时间
抗抑郁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缓解症状,而且还要防止复发。为此,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一般需要三个阶段:
急性治疗期以解除抑郁症状为主要目标,一般需6~8周足量抗抑郁剂治疗;
紧接的继续治疗期旨在巩固疗效,一般需要继续使用足量抗抑郁剂4~6个月,目的是防止病情波动,在此期间终止治疗将有50%的患者会再次出现抑郁症状;
随后的维持治疗期则是以预防复发为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60%康复患者约5年之后会出现另一次抑郁的发作,反复发作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患者必须接受抗抑郁药物的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时间长短则可因人而异,仅发作一次,症状轻者可不维持治疗;有2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2次发作者应维持治疗。有人建议对于青少年发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风险大、并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应考虑维持治疗,时间倾向至少2~3年。
何时换药
由于抗抑郁剂奏效较慢,不少患者可能需要连续用药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逐渐见效,因而在急性治疗期,病人和家属都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等待疗效的出现,一般而言,评估一个抗抑郁药是否有效,观察时间不应少于4周,尤其老年患者更应如此,因为他们的起效速度往往更慢,如果经4周足量治疗仍无效果,就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药物剂量达到通常有效剂量之上甚至最大耐受剂量,并维持在此剂量水平至少四周仍无效果,即可确定药物无效并考虑更换。
选择什么药物来替换无效药物,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通常的建议是以采用与无效药物不同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为宜。但也有人主张,可以换用同类其他药物。
编辑 杜 英
选什么药
1 根据药物特点选药:传统的抗抑郁药有阿米替林、丙米嗪、麦普替林等,其优点是疗效确实、价格低廉,但副作用较明显,如:口干、便秘、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等。年老体弱者、合并躯体疾病者使用受到限制。
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俗称五朵金花,包括氟西汀、帕罗西汀、舍曲林、氟伏沙明、西酞普兰。疗效与上述药物相似,但安全性高、不良反应极少出现,服用方便(大多每天服用一次)。用药早期可有轻度的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去甲肾上腺素和特异性五羟色胺能抗抑郁剂,代表药物是米氮平(瑞美隆)。适用于各种抑郁障碍,尤其是重度抑郁和明显焦虑、失眠的患者。起效快,胃肠道、性功能副作用较少,但可引起镇静、倦睡、体重增加。
去甲肾上腺素和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代表药物有速效制剂博乐欣和缓释制剂怡诺思。对重度抑郁疗效较好,药物相互作用小,但可引起焦虑、恶心、血压轻度升高、性功能障碍。
2 根据病人特点选药:以疲乏无力、精力缺乏为主要表现者,宜选镇静作用较轻的氟西汀、西酞普兰等;若焦虑症状突出,宜选兼有抗焦虑作用的万拉法新、米氮平、帕罗西汀等;若为双相抑郁障碍,宜选丁氨苯丙酮(布普品)、选择性五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同时合并心境稳定剂。老年伴躯体合并症需要接受相应药物治疗者,宜选用较少药物相互作用的西酞普兰或米氮平。含曲林安全性较高,特别适宜于儿童青少年。
3 根据既往反应选药:对于再次接受抗抑郁剂治疗者,主要依据过去治疗的经验选药。过去曾经有效、后因减药或停药而导致病情复发者,重新选择过去曾使用的药物大多仍会奏效;凡经过医生使用判断为无效的药物不应再考虑使用。
用多大量
药物使用剂量需结合患者的躯体情况、同时服用的其他药物、药物之间可能发生的相互作用等综合考虑。应遵循个体化原则,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最佳剂量区间,所谓最佳剂量区间,即在该剂量区间内疗效/安全性比值最大,但每个患者的最佳剂量都有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确定。
抗抑郁剂使用剂量不足是目前抗抑郁治疗中十分常见的错误之一,最直接的后果是导致抑郁难治化、慢性化,应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但另一方面,老年、女性、合并躯体疾病、联合用药等则应酌情减少剂量,以免药物过量引发不良后果。
用多长时间
抗抑郁治疗的目的不仅要缓解症状,而且还要防止复发。为此,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一般需要三个阶段:
急性治疗期以解除抑郁症状为主要目标,一般需6~8周足量抗抑郁剂治疗;
紧接的继续治疗期旨在巩固疗效,一般需要继续使用足量抗抑郁剂4~6个月,目的是防止病情波动,在此期间终止治疗将有50%的患者会再次出现抑郁症状;
随后的维持治疗期则是以预防复发为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反复发作的疾病,60%康复患者约5年之后会出现另一次抑郁的发作,反复发作增加了治疗的难度,因此患者必须接受抗抑郁药物的维持治疗,维持治疗时间长短则可因人而异,仅发作一次,症状轻者可不维持治疗;有2次以上的复发,特别是近5年有2次发作者应维持治疗。有人建议对于青少年发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病情严重、自杀风险大、并有家族遗传史的患者应考虑维持治疗,时间倾向至少2~3年。
何时换药
由于抗抑郁剂奏效较慢,不少患者可能需要连续用药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逐渐见效,因而在急性治疗期,病人和家属都需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来等待疗效的出现,一般而言,评估一个抗抑郁药是否有效,观察时间不应少于4周,尤其老年患者更应如此,因为他们的起效速度往往更慢,如果经4周足量治疗仍无效果,就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如果药物剂量达到通常有效剂量之上甚至最大耐受剂量,并维持在此剂量水平至少四周仍无效果,即可确定药物无效并考虑更换。
选择什么药物来替换无效药物,是一个颇为棘手的难题;通常的建议是以采用与无效药物不同化学结构、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为宜。但也有人主张,可以换用同类其他药物。
编辑 杜 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