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更好地推进教学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和谐的关系是师生的校际关系和师生教学中的新型的个性化关系,换言之,就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和个性化教学中的师生关系。
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和谐开展,我们需要研究组织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的教学个性化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动力性的人际关系中的一员。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下面四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个人,群体、团队的,部门、班级、小组的等。
教师如何更好地组织指导展开每一次和谐的教学活动,主要取决于人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各人如何体验自己所碰到的事情的。在观察他人的过程中,听他人所说,看他人所做,我们开始感觉到他人经验的特征。但是,人人都具有掩饰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各人所说的和所做的都不一定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相一致,这就会导致其对信息的混淆和曲解。为了使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有效,就必须意识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特性中的障碍。研究复杂的人际要素的目的在于使我们在教学活动的不同交往情境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行为方式的和谐。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性依存于诸多的要素的融合,人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取决于人们在经验、价值、个性和意志等方面要素的融合。
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经验,价值、个性和意志与生活世界中他人的经验、价值、个性和意志相互融合的过程。相似性越大,我们就越有建立开放的和适宜的人际关系的必要。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的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满足我们的志向和需要的。在适宜发展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同他人交往的和谐,感受到我们内在世界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和谐。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他人,并深信同他人交往的意义。
在困难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所体验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紧张和责难。它会导致我们的心理焦虑,从而使我们的行为和内在世界产生出不和谐的表现,我们将变得封闭起来,对他人充满敌意。
交往的过程是复杂的,因此,为了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并不能完全预见交往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突变事件,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人如何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反应。但是,我们知道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我们将去做什么或怎么做。
至今为止,我们的师生关系中,还有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服从。在教学实践中,那些不守规矩的、与叛逆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常常遭到有的教师的训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主义,只能形成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就顺从的奴性的残缺的、失去独立个性的人。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既反映了这个时代和谐社会关系的一般特性,又体现了和谐社会发展所期望的新的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我国古代,社会关系的本质表现为:只有皇帝一个人自由,其他人没有自由。任何人都是帝王的臣民,除了皇帝能够作为具有尊严的人存在,其他人都是皇帝的工具和奴仆。这样,师生关系也表现为教师绝对控制学生,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专制关系。进入近代社会,社会关系的本质表现为 一些人拥有的自由是以牺牲另一些人的自由为代价的,即统治者通过压制被统治者而获得自由。师生关系相应发生变化,教师给部分学生于自由,而牺牲其他学生的自由。现代社会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带来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社会关系正在走向所有人都自由的平等、民主状态,民主社会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当代教育家认为,一切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受到全面教育的民主型人格的发展,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塑造这一任务服务的,这才是人类最高的素质。这样,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成为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他是一个复合体,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组成,而这些因素对每一个人来说又是各不相同的。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的教师,其认识自我的根本途径是认识自己的学生,认识每个学生的特性,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热爱自己的学生,建立自己与每个学生的人性关系。这些师生关系的主体问表明了教与学活动的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因活动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与学生不是单个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的网络关系。教师如果不主动与每个学生交往,他就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教师,而不是实践中的教师,学生若不主动与教师交往,也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活动中的学生。这种互动的9币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师生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方都是通过实现对方而实现自己的。
总而言之,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间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师生间的互相尊重。
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学生无条件尊敬老师,老师同样无条件地尊重自己的学生,把学生作为具体生动的人来对待。这是我们和谐社会的民主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人人平等。任何对学生的压制、训斥、惩罚、岐视……都是对学生的非人道行为,都应彻底根除。把人作为工具或手段,也就是把人当成用人,而世上没有任何人会自觉自愿的作他人的用人,其结果不是消极的对抗,就是积极的反抗,对实现教学目标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学生。
师生间应相互理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主体间性也就是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没有学生参与的或没有教师指导的学都不是教学。因此,师生之间必须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理解,产生师生的情谊,进而实现相互合作。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以一颗挚诚的童心与学生交往,去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合作者。
师生间应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是开放的本质特征。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系统是封闭的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线性的,信息分享少,教师单独占有量过重。教学活动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能动的主体的学生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使自己的工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以学习者的立场,以“不教的立场,认识到自己‘闻道在先’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行为,超越自我,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创造学生的活动空间而不是适应既写的规则、描绘!建设!合作!参与!”5这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世纪教学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中无学生”的状况,必须彻底根除传统的师生关系,加快建立网络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建立学习,建立知识,建立自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6教育必须从学习者本人出发,学习不是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而是学习者作为具体的人的主体活动,正是这样,才推进了现代教学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
为了组织和指导教学活动的和谐开展,我们需要研究组织生活中的人际关系。这种和谐的教学个性化活动的过程是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动力性的人际关系中的一员。在教学活动中,和谐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下面四种: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群体与个人,群体、团队的,部门、班级、小组的等。
教师如何更好地组织指导展开每一次和谐的教学活动,主要取决于人际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以及各人如何体验自己所碰到的事情的。在观察他人的过程中,听他人所说,看他人所做,我们开始感觉到他人经验的特征。但是,人人都具有掩饰自己思想情感的能力,各人所说的和所做的都不一定与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相一致,这就会导致其对信息的混淆和曲解。为了使教学活动中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有效,就必须意识到复杂的人际关系特性中的障碍。研究复杂的人际要素的目的在于使我们在教学活动的不同交往情境中明确自己的角色和行为方式的和谐。作为个体的人的特性依存于诸多的要素的融合,人际就是人与人之间交往取决于人们在经验、价值、个性和意志等方面要素的融合。
建立和谐发展的人际关系是我们的经验,价值、个性和意志与生活世界中他人的经验、价值、个性和意志相互融合的过程。相似性越大,我们就越有建立开放的和适宜的人际关系的必要。在大多数时间里,我们的行为是有意识、有目的地满足我们的志向和需要的。在适宜发展的人际关系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同他人交往的和谐,感受到我们内在世界同外在行为之间的和谐。我们要以开放的姿态对待他人,并深信同他人交往的意义。
在困难的人际关系中,我们所体验到的是人和人之间的紧张和责难。它会导致我们的心理焦虑,从而使我们的行为和内在世界产生出不和谐的表现,我们将变得封闭起来,对他人充满敌意。
交往的过程是复杂的,因此,为了获得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需要做更多的工作。我们并不能完全预见交往过程中人际关系的突变事件,因为我们不知道他人如何对我们的行为作出反应。但是,我们知道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必须考虑什么,我们将去做什么或怎么做。
至今为止,我们的师生关系中,还有教师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对待学生、要求学生服从。在教学实践中,那些不守规矩的、与叛逆的、调皮捣蛋的学生,常常遭到有的教师的训斥。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权威主义,只能形成不平等的师生关系,造就顺从的奴性的残缺的、失去独立个性的人。
师生关系是教学活动所产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和谐关系,这种关系首先是一种社会关系,它既反映了这个时代和谐社会关系的一般特性,又体现了和谐社会发展所期望的新的社会关系的要求。在我国古代,社会关系的本质表现为:只有皇帝一个人自由,其他人没有自由。任何人都是帝王的臣民,除了皇帝能够作为具有尊严的人存在,其他人都是皇帝的工具和奴仆。这样,师生关系也表现为教师绝对控制学生,学生绝对服从教师的专制关系。进入近代社会,社会关系的本质表现为 一些人拥有的自由是以牺牲另一些人的自由为代价的,即统治者通过压制被统治者而获得自由。师生关系相应发生变化,教师给部分学生于自由,而牺牲其他学生的自由。现代社会以来,世界经济政治一体化带来各国之间的相互依存,社会关系正在走向所有人都自由的平等、民主状态,民主社会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所追求的理想目标。因此,当代教育家认为,一切教育行为的最高目标与最高追求,就是受到全面教育的民主型人格的发展,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为塑造这一任务服务的,这才是人类最高的素质。这样,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就必须成为开放型的民主、平等的关系。
作为主体的人,他是一个复合体,有自己的个性,这种个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被一个由许多因素组成的复合体所决定。这个复合体是由生物的、生理的、地理的、社会的、经济的、文化的和职业的因素组成,而这些因素对每一个人来说又是各不相同的。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的教师,其认识自我的根本途径是认识自己的学生,认识每个学生的特性,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理解学生的所作所为,热爱自己的学生,建立自己与每个学生的人性关系。这些师生关系的主体问表明了教与学活动的互动性。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因活动而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与学生不是单个的主体与主体的关系,而是主体间的网络关系。教师如果不主动与每个学生交往,他就只是一个概念上的教师,而不是实践中的教师,学生若不主动与教师交往,也只是一个概念上的学生,而不是一个活动中的学生。这种互动的9币生关系的相互作用是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同时发生的,师生是相互依存的,每一方都是通过实现对方而实现自己的。
总而言之,教学活动中,师生主体间的内涵可以概括为 师生间的互相尊重。
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尊严是至高无上的。学生无条件尊敬老师,老师同样无条件地尊重自己的学生,把学生作为具体生动的人来对待。这是我们和谐社会的民主的社会关系所决定的。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人人平等。任何对学生的压制、训斥、惩罚、岐视……都是对学生的非人道行为,都应彻底根除。把人作为工具或手段,也就是把人当成用人,而世上没有任何人会自觉自愿的作他人的用人,其结果不是消极的对抗,就是积极的反抗,对实现教学目标是不会有任何帮助的。教师要想得到学生的尊重,必须首先尊重学生。
师生间应相互理解。
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活动的开展需要师生的共同合作。主体间性也就是相互理解的伙伴关系。没有学生参与的或没有教师指导的学都不是教学。因此,师生之间必须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相互理解,产生师生的情谊,进而实现相互合作。教师只有充分认识每个学生,了解每个学生的特性,以一颗挚诚的童心与学生交往,去爱自己的学生,才能得到学生的爱,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主动合作者。
师生间应交互作用。
交互作用是开放的本质特征。在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学系统是封闭的教师始终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位置,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是线性的,信息分享少,教师单独占有量过重。教学活动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能动的主体的学生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的。要使自己的工作有助于学生的发展,教师就必须以学习者的立场,以“不教的立场,认识到自己‘闻道在先’的不足,反思自己的行为,超越自我,成为一个终身的学习者,创造学生的活动空间而不是适应既写的规则、描绘!建设!合作!参与!”5这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综上所述,新世纪教学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改变原有的“教学中无学生”的状况,必须彻底根除传统的师生关系,加快建立网络的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使其积极主动地建立学习,建立知识,建立自我。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的那样:“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6教育必须从学习者本人出发,学习不是强加在学习者身上的东西,而是学习者作为具体的人的主体活动,正是这样,才推进了现代教学朝着正规化的方向发展。
作者单位 焦作高等师范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