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相比2007年的“成绩单”,2008年A股市场上市公司整体业绩下滑已无任何悬念。不过,让投资人瞩目的却是一些上市公司在本已下滑的业绩上大比例拨备计提或核销账款,冲减利润。让业绩“一坏到底”,在2008年年报披露中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首当其冲的是深发展A(000001.SZ)。公司在2008年业绩预告中显示,由于2008年第四季度特别计提拨备约56亿元,同时当期核销不良贷款总额约94亿元,深发展2008全年业绩预计净利润约为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7%。
地产业也紧随其后,万科A(000002.SZ)、保利地产(600048.SZ)、招商地产(000024.SZ)和金地集团(600383.SZ)都在2008年年报中计提存货减值准备。有机构初步估算,4家公司2008年对存货计提将达到13.6亿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招商地产或金地集团2007年全年的利润。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限制,投资效益出现下降,在此种情况下,计提增量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其客观必要性。”对外经贸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张新民向《英才》记者解释这一现象时说。
此外,行业政策方面的规定也在发挥效力。比如年初以来,面对经济下滑和金融层面的不确定性,银监会就要求各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拨备覆盖率,以便更审慎的应对信贷风险。因此,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大比例拨备和核销不良贷款也是遵循了这一政策的要求。
在特殊的经济形势和行业政策规定下,上市公司加大计提拨备或核销账款似乎无可厚非,但历史上诸多上市公司恶意计提的案例始终让市场对此现象心存芥蒂。
过去几年,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大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替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付账”,为公司管理层决策失误“埋单”,甚至借计提把“好货”贬值贱卖,暗中向相关利益人“送礼”。这些行为直接减损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而当前一些上市公司颇为一致的会计计提行动是否合理,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在公司大比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下,如果计提的估计是恰当的,则这种计提只会引起当期业绩下降;如果计提的估计是偏高的,则这种过度计提会引起未来业绩的提升。”张新民表示。
事实上,对于个别公司过度计提的疑惑,市场已有声音频现。“在国内经济还有可能下滑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预测今年的业绩会更差,所以在2008年藏一些利润到2009年再释放出来,避免公司业绩在年度之间有大的起伏。”一位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向《英才》记者表达了上述看法。
另一种可能来自于管理层薪酬考核的需要。“如果公司预期2009业绩比较差,那么就会指定一个比较低的业绩考核目标,管理层通过调控2008年利润,就可以在2009年获得比较高的业绩表现,这样也就可以拿到薪酬奖励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管向《英才》记者透露。
由此,这股“计提潮”涌起的原因似乎没有那么简单,但在它的背后,也似乎传递着另一个信号:或许2009年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会太差。
例如深发展,通过这次计提之后,公司相关指标变得优良,不良贷款余额降至19亿元,不良率达到1%以内,拨备余额约20亿元,拨备覆盖率105%。业内人士指出,深发展大额计提拨备与核销,虽然对2008年业绩造成较大冲击,但是有利于减轻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判断每个上市公司的真实动机至关重要,但乐观地看,“洗尽铅华”后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或许将会“扬眉吐气”。
首当其冲的是深发展A(000001.SZ)。公司在2008年业绩预告中显示,由于2008年第四季度特别计提拨备约56亿元,同时当期核销不良贷款总额约94亿元,深发展2008全年业绩预计净利润约为6亿元,同比大幅下降77%。
地产业也紧随其后,万科A(000002.SZ)、保利地产(600048.SZ)、招商地产(000024.SZ)和金地集团(600383.SZ)都在2008年年报中计提存货减值准备。有机构初步估算,4家公司2008年对存货计提将达到13.6亿元,这一数字远远超过了招商地产或金地集团2007年全年的利润。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部分企业的经营活动受到限制,投资效益出现下降,在此种情况下,计提增量的资产减值准备有其客观必要性。”对外经贸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张新民向《英才》记者解释这一现象时说。
此外,行业政策方面的规定也在发挥效力。比如年初以来,面对经济下滑和金融层面的不确定性,银监会就要求各商业银行进一步提高拨备覆盖率,以便更审慎的应对信贷风险。因此,金融类上市公司的大比例拨备和核销不良贷款也是遵循了这一政策的要求。
在特殊的经济形势和行业政策规定下,上市公司加大计提拨备或核销账款似乎无可厚非,但历史上诸多上市公司恶意计提的案例始终让市场对此现象心存芥蒂。
过去几年,一些上市公司通过大比例计提坏账准备、资产减值准备等,替大股东及关联方占用公司资金“付账”,为公司管理层决策失误“埋单”,甚至借计提把“好货”贬值贱卖,暗中向相关利益人“送礼”。这些行为直接减损了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
而当前一些上市公司颇为一致的会计计提行动是否合理,又会带来怎样的结果呢?
“在公司大比例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条件下,如果计提的估计是恰当的,则这种计提只会引起当期业绩下降;如果计提的估计是偏高的,则这种过度计提会引起未来业绩的提升。”张新民表示。
事实上,对于个别公司过度计提的疑惑,市场已有声音频现。“在国内经济还有可能下滑的情况下,很多公司预测今年的业绩会更差,所以在2008年藏一些利润到2009年再释放出来,避免公司业绩在年度之间有大的起伏。”一位外资会计师事务所的注册会计师向《英才》记者表达了上述看法。
另一种可能来自于管理层薪酬考核的需要。“如果公司预期2009业绩比较差,那么就会指定一个比较低的业绩考核目标,管理层通过调控2008年利润,就可以在2009年获得比较高的业绩表现,这样也就可以拿到薪酬奖励了。”一位不愿具名的上市公司高管向《英才》记者透露。
由此,这股“计提潮”涌起的原因似乎没有那么简单,但在它的背后,也似乎传递着另一个信号:或许2009年上市公司的业绩不会太差。
例如深发展,通过这次计提之后,公司相关指标变得优良,不良贷款余额降至19亿元,不良率达到1%以内,拨备余额约20亿元,拨备覆盖率105%。业内人士指出,深发展大额计提拨备与核销,虽然对2008年业绩造成较大冲击,但是有利于减轻历史包袱,轻装上阵。
判断每个上市公司的真实动机至关重要,但乐观地看,“洗尽铅华”后的上市公司在2009年或许将会“扬眉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