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艺术

来源 :世界家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jjc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生物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2009年7月,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现当代艺术首席讲师弗朗西斯 史翠斯(Frances Stracey)在“自然评论”杂志(Nature Reviews)“科学与社会”专栏(Science and Society)发表“生物艺术:美学背后的合理性”一文(Bio-art:the ethics behind the aesthetics),描述了生物藝术在西方的起源
  关键词:生物艺术;基因;细菌艺术;细胞;
  “生物艺术”对于中国当代艺术领域还是一个很陌生的概念。
  2009年7月,伦敦大学学院艺术史系现当代艺术首席讲师弗朗西斯 史翠斯(Frances Stracey)在“自然评论”杂志(Nature Reviews)“科学与社会”专栏(Science and Society)发表“生物艺术:美学背后的合理性”一文(Bio-art:the ethics behind the aesthetics),描述了生物艺术在西方的起源:
  “1936年,爱德华 史泰钦(Edward Steichen)在纽约MoMA美术馆展出了一组非常奇怪却异常美丽的飞燕草花朵。这些花朵并非来自于自然界,而是史泰钦一系列化学实验的产物:他把飞燕草花的花种泡在配了植物盐基的化学液体中,植物盐基中所含的毒素可以诱发花种多倍繁殖,使被浸泡的花种产生变异。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具有艺术倾向的化学实验中,那些难看的,发育迟缓的,带病菌的不合格花朵没有在这个展览中展出,这显露了物种天然选择定律在生物艺术中要扮演的角色。”
  这段记录传达给我们两个信息:一,早在二十世纪初就有艺术家尝试将生物科学发展为新媒介进行艺术创作;二,物种天然选择定律将成为未来生物艺术研究的主要依据。
  2000年卡茨的荧光兔“Alba”诞生了,这是第一个有生命的艺术品。在法国的一所大学生物实验室的帮助下,卡茨的荧光兔子得以完成。
  虽然科技曾间接或直接地推动了艺术史的发展,但新科技与新艺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新媒体艺术、纳米艺术等)。在生物艺术实施过程中,如果没有科技成果与科学家的参与,几乎不可能诞生有生命的作品。委托生产与合作已成为生物艺术的必然方式。
  然而,生物艺术如同科学实验,必须是可行的,有科学技术支撑的。因此,生物艺术被分为生物艺术设计和生物艺术两大类。由于大多数作品受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所以只能在这个阶段以概念和视觉图像的形式显示。
  地球上适者生存是自然法则。人类干预或基因重组是未来生物进化的必要吗?如果上帝(自然)创造的所有生物形态被称为“第一大自然”,那么人类在实验室创造的生物形态就可以称为“第二大自然”。“第二自然”生物圈能否与“第一性”兼容?人能代替上帝吗?上帝在未来扮演什么角色?新生物的伦理和文化又该建立?这些都动摇了现有的文化伦理秩序。人工生态能否成为未来自然生态的补充?人工进化能恢复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中弱化的基因以适应未来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吗?对于人类来说,对不同气候和生态环境的优化、淘汰和适应是生物群落自我调节的几千年,但它只是加快了步伐。在这个展厅里,一本被赋予生物学艺术的《圣经》的硬拷贝,指出了我们在未来社会面临的严肃主题。
  这也是生物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的重要标志。生物艺术总是伴随着技术、伦理和文化。生物艺术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新的文化生态及伦理关系。
  当一群没有父母和上帝的人不是在实验室出生的时候,第一个影响就是伦理。“第二天性”的诞生伴随着整个秩序和价值观的变迁。后神时代的圣经不会由一个人创造。它是文化体系的更新和观念、法律和相应社会关系的适应和生存方式的确立。“生物技术的唯一目的是为人类的健康和长寿服务,”李山写道。生物艺术与人类的健康长寿无关。它涉及整个生命世界和所有生物物种。生物艺术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理解艺术的新途径,也考验着人类的思维和人类的态度。
  在维基百科中,生物艺术被定义为“一种以活体物质为媒介的艺术实践,作品创作于实验室和/或艺术家工作室中。以生物科技为创作工具,如基因工程,组织培养和克隆。”此定义最终修订于2010年9月27日。
  这个定义存在几个问题。从前面介绍的案例来看,在传统的艺术家工作室中完成这种知识结构,操作过程,人员和设备配备都异常复杂的实践,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另外,艺术领域也没有足够的资金来支持这种项目的正常进行。并且,这个定义中并未包含纳米科技。
  与此相比,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史翠斯的定义显得更为全面:“生物艺术体现了艺术向生物科学的一种跨越,以基因,细胞或动物之类活体为新媒介。这种对生命的重构需要科学家的合作和雄厚资金的支持。”
  在21世纪的今天,生物艺术借助互联网的优势,正引领着人类文明向“第三种文化”靠近。然而我们正在经历的还只是过程,离身居第三种文化的境界还相去甚远。征程之中,我们也许可以对弗朗西斯 史翠斯提倡的关于“生物艺术”的定义重新思考,并做些小小的完善:“生物艺术体现了艺术向生物科学的一种跨越,以基因,细胞或动物之类活体为(创作)新媒介。这种对生命的重构需要科学家的合作和雄厚资金的支持,更需要人类本身对于第三种文化的向往和持续迈进。
  参考文献
  [1] 生物艺术:逾越了艺术,还是逾越了造物主?作者:熊晓翊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与普及的同时,愈来愈多的数据信息存在于网络环境之中,使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裨益。但网络也是一半双刃剑,所以在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大学辅导员应对网络环境予以辩证运用,以将网络环境的最大优势发挥出来,最终实现有效教育的目的。本文以网络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为出发点,着重探讨网络文化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期刊
摘 要:中国目前应该尽快建立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型的长期护理社会保险制度。本文在介绍和分析中国老龄化现状的基础上,探索根据中国区域经济布局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以社会保险为主,参保对象遵循医疗保险原则,保费由个人与财政承担主要责任;筹资机制为现收现付制;收益对象现阶段主要为已退休且有照护需求的老人。并建立与完善长期护理保险法、照料人员培训系统,家庭护理等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近年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凸显,老年人口基数大、增长快并日益呈现出高龄化、空巢化的趋势,加快构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发展老年服务产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的基本需求,已经成为党和政府的重要工作。为改变河南养老服务建设的滞后局面,必须明确河南养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目标,着力建设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调整机构养老服务结构,发展老年服务产业,构建河南新型养老服务的制度体系。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期刊
摘 要:《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一书是巴战龙老师在其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修改而成,是一项对自己的家乡的教育人类学研究。本文对作者的生平及学术经历成功进行简要介绍,分析其写作背景,按照章节和本书的逻辑顺序简述文章内容,最后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评价其价值。  关键词: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裕固族  《学校教育·地方知识·现代性——一项家乡人类学研究》一书,是巴战龙在
期刊
摘 要:对重庆渝北“家庭图书馆”实地调研发现,其在网络实施、服务平台、组织保障等方面已取得长足发展。但是,在图书更换方式、“家庭图书馆”的分布、开放程度等方面还略有不足。为此,通过创新“家庭图书馆”阅读服务运行机制、创新内容和形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强化资金保障等方式,全面促进“家庭图书馆”的发展。  关键词:家庭图书馆;公共文化;发展策略  新时代、新期待、新要求,随着我国
期刊
摘 要:社会科学涵盖广泛,其中与“构建和谐师生关系”联系最为紧密的当属社会学,社会学既有对社会变迁的宏观研究,又有对社会群体的中观研究,以及对个人成长的微观研究。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教师掌握一定的社会科学知识,将这些理论知识作为认知背景基础,可以更好的深入了解学生,从而掌握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主动权。  关键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和谐师生关系;社会学概念  高校中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意义重大,不仅有利于
期刊
摘 要:随着当下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也越发重视,高中化学作为一门由实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而只有做好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更好的提升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与探究思考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建立起完善的化学知识体系,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就当前高中化学实验核心素养的培养途径进行了研究与分析,以供诸位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核心素养
期刊
摘 要:清朝后期爆发的太平天国运动,地方原有的政治军事结构遭到破坏,清末衰败的政治运行机制难以提供有效的社会控制力,团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控制组织,逐渐取代保甲制度成为新的地方控制机构,遍及全国基层社会中。清廷授予了各省在籍官员以编练军队和筹饷的大权,从而使军事、行政、财政和人事权的中心由中央被转移到地方,地方自治意识也逐渐开始形成。  关键词:团练;地方治权;自治  在清前期,保甲的治安和户籍登
期刊
摘 要:《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叙事性散文,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三个层面:词法层面、句法层面以及修辞层面对比分析了杨宪溢和张培基先生的英译本,总结翻译此类散文的方法,并发现张培基译本无论是在词汇选用、句式安排及修辞意义的传达上都能更胜一筹,比较贴近原文。  关键词:《背影》;散文;英译  一、引言  《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叙事散文,于1925年所作,整篇散文以回忆“父亲”送“我”去火车站的一系列
期刊
《月之故乡》这首歌由我国著名诗人彭邦桢填词,刘庄、延生谱曲,是一首以月亮为题材的中学必唱抒情曲目。音乐主题在全曲中反复出现,抒发了台湾同胞对自己的祖国和家乡深深地思念与眷恋。本节课是以教唱为主的一节课,其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变化音的音准,以及切分节奏与附点节奏的区别和准确使用,从而学会并演唱《月之故乡》。  一、曲式分析  本曲为4/4拍,中速稍慢,情感柔美抒情,曲式结构为多乐段单一部曲式,这是我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