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遇到备课之外的尴尬:学生或者自身提出了某些问题时,教师的思维出现“空白”,一时答不出来。那如何面对这种尴尬?如果一味地用“同学们回去自己先思考”、“这个问题我们回去考虑考虑”等搪塞的话,势必会影响教师的威信。现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如何正确看待教学过程中的现象,以及采取怎样的措施应对,本文就此谈一下个人的想法。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35-001
一、现状和原因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搪塞学生”的教学行为的是存在的,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挂黑板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教师备课的不充分,而且还反映了教师数学功底不扎实。现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教师也必须及时地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面对越来越灵活的课堂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加强,“搪塞”的方法是绝对不会过关的。本文所提的现象是没有哪个老师愿意碰到的,因为让教师感到尴尬的原因可能有:在学生面前暴露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缺陷;自己对某些问题试图解决,但由于心理因素导致问题不能马上解决而耽误了宝贵的授课时间,有了内疚感;还有就是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年龄角度分析,年轻教师无经验,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正因为丰富的经验导致了思维上的定式,针对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往往会出现“大脑空白”。从教师本身出发,与教师的准备程度、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问题本身的难度大小、教师解决问题时所处的情景等都有关。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一些老师为了面子问题,产生了这种“提前回避”的现象。
二、存在的意义
1.“新问题”具有教育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这种现象可能让老师觉得尴尬并产生挫折。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可让学生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第一,从老师遇到解题困难现象中逐渐悟出人类目前能够解决的数学问题是非常有限的。也确实如此,如哥德巴赫猜想困扰着人们很长时问,到现在为止仍然无法解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问题”,在一次椭圆的新课上讲述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2。(大于2c)的点的轨迹”,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个问题:“老师,那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能用双曲线的知识来解释。接着,学生又提出了:“那距离之积呢?”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在数学课上提出新的问题,确实不错,紧张的是对于第二个问题确实需要演算得出,而且能否得到答案还是个未知数,这节课由于时间问题,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将此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学生也表示出来浓厚的兴趣。其实“新问题”给学生提供了研究性课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2.“新问题”与新课改是吻合的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我们必须审视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我认为,不出现“新问题”的教学倒是值得反思。新课程改革的其中一项是探究课与研究性课题的出现,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经常遇到一些让数学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到底要不要探究?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一个新的数学内容,往往很少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诸如“空间上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差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平面内到3个定点,4个定点……,甚至n个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的动点轨迹是什么?”等等类似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的数学教育一个很大的劣势在于只让我们的学生解决一些“心中有数”的数学问题,这当然和我国的民族文化中的“尊严”有关。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新问题”的出现有它的重大实际意义。
三、解决方法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观念坦然对待。数学教师往往喜欢扮演的角色是能解决高难度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是解之不竭的,并且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是接受问题提出者的挑战,我们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其实,善于提问题比善于解决问题往往来得更重要,因为没有一定的思考和思维的开阔是提不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的,所以不必担心失去什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和解决的过程中,双方得到了互动和促进,增强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其次,根据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本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想法。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衍生出很多个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新问题是可以被不断发掘的,但教师不可能一一全都解答出来,甚至终生都解答不出,毕竟问问题相对容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教师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可以做这些事情:对问题能够初步判断,分析解题思路以及在哪里遇到困难,确定学生是否有参与解决此问题的必要。在解决新问题时,如果是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要注意不能和盘托出,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教师只是做一个引导者。
第三,现在仍然是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可能有些教师觉得探究新问题会是在浪费时间,会有意识地把问题划分为考试范围内和考试范围外,对于应试之外的问题,老师会劝学生不用去思考。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后讨论的形式,只有教师有着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本身应该是督促学生的终身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之心,而不是为了几个考试题而几个考试题,让自己和学生实事求是地探究数学问题。
四、个人期望
新的课改,在我看来,是有了更开放的课堂和更开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且能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即使不能解决也没关系,关键是探究的过程。我们应该利用课改的时机,迎接挑战,发散自己和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立军著.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2]方均斌等著.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9。
关键词:数学教学;新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1)12-135-001
一、现状和原因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中,“搪塞学生”的教学行为的是存在的,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挂黑板现象”,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教师备课的不充分,而且还反映了教师数学功底不扎实。现在,数学新课程改革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教师也必须及时地转变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和地位,面对越来越灵活的课堂和学生自主意识的加强,“搪塞”的方法是绝对不会过关的。本文所提的现象是没有哪个老师愿意碰到的,因为让教师感到尴尬的原因可能有:在学生面前暴露了自己解决问题的缺陷;自己对某些问题试图解决,但由于心理因素导致问题不能马上解决而耽误了宝贵的授课时间,有了内疚感;还有就是影响了自身的形象。
发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年龄角度分析,年轻教师无经验,而经验丰富的教师,则正因为丰富的经验导致了思维上的定式,针对突如其来的新问题,往往会出现“大脑空白”。从教师本身出发,与教师的准备程度、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问题本身的难度大小、教师解决问题时所处的情景等都有关。正是这些原因,使得一些老师为了面子问题,产生了这种“提前回避”的现象。
二、存在的意义
1.“新问题”具有教育性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这种现象可能让老师觉得尴尬并产生挫折。但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种现象可让学生得到以下几点认识:第一,从老师遇到解题困难现象中逐渐悟出人类目前能够解决的数学问题是非常有限的。也确实如此,如哥德巴赫猜想困扰着人们很长时问,到现在为止仍然无法解决。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新问题”,在一次椭圆的新课上讲述椭圆的定义:“平面内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和为定长2。(大于2c)的点的轨迹”,有学生就提出了这样个问题:“老师,那到两定点的距离之差为定长呢?”对于这个问题,我当然能用双曲线的知识来解释。接着,学生又提出了:“那距离之积呢?”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我既高兴又紧张,高兴的是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在数学课上提出新的问题,确实不错,紧张的是对于第二个问题确实需要演算得出,而且能否得到答案还是个未知数,这节课由于时间问题,并没有得到满意的答案,我将此作为学生课后思考的问题,学生也表示出来浓厚的兴趣。其实“新问题”给学生提供了研究性课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心理。
2.“新问题”与新课改是吻合的
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我们必须审视数学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我认为,不出现“新问题”的教学倒是值得反思。新课程改革的其中一项是探究课与研究性课题的出现,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就经常遇到一些让数学教师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到底要不要探究?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对于一个新的数学内容,往往很少有学生提出新的问题,诸如“空间上到两定点的距离的和、差为定值的动点的轨迹是什么?”“平面内到3个定点,4个定点……,甚至n个定点的距离的和为定值的动点轨迹是什么?”等等类似的问题。可以说,中国的数学教育一个很大的劣势在于只让我们的学生解决一些“心中有数”的数学问题,这当然和我国的民族文化中的“尊严”有关。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新问题”的出现有它的重大实际意义。
三、解决方法
面对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更新观念坦然对待。数学教师往往喜欢扮演的角色是能解决高难度数学问题,而数学问题是解之不竭的,并且解决数学问题的本质是接受问题提出者的挑战,我们需要提高解决问题的水平,同时还要调整好心态。其实,善于提问题比善于解决问题往往来得更重要,因为没有一定的思考和思维的开阔是提不出值得探究的问题的,所以不必担心失去什么,在学生提问的过程和解决的过程中,双方得到了互动和促进,增强了自身的探究能力。
其次,根据教育的以人为本的本质,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和想法。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可以通过数学方法衍生出很多个新的问题,也就是说,新问题是可以被不断发掘的,但教师不可能一一全都解答出来,甚至终生都解答不出,毕竟问问题相对容易。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教师面对一个新问题时可以做这些事情:对问题能够初步判断,分析解题思路以及在哪里遇到困难,确定学生是否有参与解决此问题的必要。在解决新问题时,如果是和学生一起参与的,要注意不能和盘托出,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自己探究的能力,教师只是做一个引导者。
第三,现在仍然是处于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可能有些教师觉得探究新问题会是在浪费时间,会有意识地把问题划分为考试范围内和考试范围外,对于应试之外的问题,老师会劝学生不用去思考。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利用课后讨论的形式,只有教师有着坚持不懈的研究精神,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本身应该是督促学生的终身学习,应该培养学生对某个问题有着强烈的探究之心,而不是为了几个考试题而几个考试题,让自己和学生实事求是地探究数学问题。
四、个人期望
新的课改,在我看来,是有了更开放的课堂和更开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在课堂上能够提出相关的问题,并且能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提出新的问题,大家共同讨论解决,即使不能解决也没关系,关键是探究的过程。我们应该利用课改的时机,迎接挑战,发散自己和学生的思维,使我们的课堂更活跃,更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叶立军著.数学新课程理念与实施,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7。
[2]方均斌等著.数学教学案例的反思,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