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世纪90年代,遇上北京图书进出口公司搬迁,书籍都被拿走了,在大门外留下无数国内外图书介绍的资料。有单张的,也有宣传册,设计得特别详细、精美。我撿了满满一箱,之后又折回捡了两箱。靠着这3箱资料,有了《中国古代书籍装帧》的雏形。
那时,社会上还没有专门介绍装帧的书籍,关于装帧,只是在描述古籍时偶尔被提及。我清晰地记得自己穿着裤衩,满身汗,坐在一大堆书和资料里的场景。整整8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之后又设计了两三年,才等到书籍出版,让大家了解装帧里到底有哪些文化:
古籍里,文字为什么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读;
怎样从竖开书变成了横开书……
其实,书籍装帧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社会环境、习俗息息相关。过去,人们是信仰天的。伏羲八卦,乾在上,代表天;坤在下,代表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通神明之德。以何者通?甲骨。
甲骨文都是从上到下书写。当时的思想是右为上,左为下,自然也是从右开始,跟着八卦走。但蒙文和满文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书写。这些都不是拍脑瓜想出来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书籍装帧的4个重要时期。
一、书籍装帧的初期形态。从结绳记事到契刻形态,从图画文书到甲骨文书,从金石文书到玉文书,这些,都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书。这个时期的变化与文字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有无文字,无论文字特点如何,都在记录着历史,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书籍的作用。
二、正规形态。简策书,被中国公认为是书籍的开始,它的载体是竹。当时的人们会对竹子进行处理,在正文前面还会空两个简,叫赘简,其实就类似我们今天的白页。之外,还有木牍书、帛书和卷轴装书。这些形态,都受到承载物的制约。简策书可以卷,但是体积大、太重;木牍书不能卷,容量小;帛书又贵;卷轴装书翻阅不方便……装帧的形态,就是不断克服缺点,不断随着各种社会思想逐渐发展。
三、册页形态。册页装帧形态的书都是册、页式的,有单页用线穿的,有连续折页的,有包背装书的。但经折装书的出现,因为“折”,为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因为它,有了一页一页的状态,为“页”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四、平装、精装形态。这就是现代书了,由19世纪的外国传教士带来。西方的书是横着念的,最开始受到学者们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外国的书籍更符合人体眼睛的特点,眼球左右晃动比上下晃动容易,也更科学。加上到西方的留学生增多,慢慢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优点显著,也就逐渐传播开了。所以一部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尽管我们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概念是从国外学来,也向着国外发展,但却并不讲究书籍装帧。外国的装帧很朴实,更注重它的实用性,看起来很平常;中国的装帧花哨,注重装饰,无论是封面还是内文,都讲究包装效果。比如盒子的贵贱,设计的图案是否吸引人等。加上技术的发达,出现了很多特种纸,人们对纸张的讲究也超过对书籍内容的重视。一本书烫上银箔,装在楠木套盒里,卖1万多元。虽然我们身处商业社会,但把书籍当成商品一样讲究外在质量,就不是书的概念了。
书籍装帧得讲究内涵。设计要带有意境,不光是设计效果,还得有深层次的内容,有历史感,得懂得留白与块面结合,又需要有现代感。
书籍最大的作用是看,封面也好,都是围绕看这本书服务的。从读书的角度说,精装书很不方便。中国古代的书为什么有函套呢,因为它软。现在的纸张本身就比较硬挺,就没必要做函套了,拿着也沉。这就是材料好了,内涵却没了,不符合时代规律。
书籍设计不同于书籍装帧。书籍设计讲究的是从封面到封底的设计,包括用什么纸或是什么装帧方法,而书籍装帧在这之外还会考虑用多少纸,还要讲究它的内涵。很多人以为书籍装帧就是装订的概念,这是错误的。
现代人追求怀旧感或是文艺感,爱沿用古代书籍的形式。古籍很讲究版面与结构,版面取的是人面,结构取的是人体,如序、跋等,类似人的头与足。如果书破了,会加一个白页,这种工艺叫金镶玉。做好传统的书有很多规矩,得弄整齐,过去的纸得入黄,搁在药水里泡过,虫子就不咬了……做一本书,如同做一件工艺品。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很有文化内涵,但是很多不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了。社会终究是进步的,需要去掉繁杂向简单化发展。但我们可以把好的思想运用进去,最好的设计,就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就像我们现在用电脑查资料比去图书馆翻书便捷多了,可电脑再发达,纸质书还是会存在很长时间。你说,家里是摆光盘好看还是摆书好看?
那时,社会上还没有专门介绍装帧的书籍,关于装帧,只是在描述古籍时偶尔被提及。我清晰地记得自己穿着裤衩,满身汗,坐在一大堆书和资料里的场景。整整8年时间,收集、整理资料。之后又设计了两三年,才等到书籍出版,让大家了解装帧里到底有哪些文化:
古籍里,文字为什么是从上往下、从右往左读;
怎样从竖开书变成了横开书……
其实,书籍装帧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社会环境、习俗息息相关。过去,人们是信仰天的。伏羲八卦,乾在上,代表天;坤在下,代表地。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以通神明之德。以何者通?甲骨。
甲骨文都是从上到下书写。当时的思想是右为上,左为下,自然也是从右开始,跟着八卦走。但蒙文和满文是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书写。这些都不是拍脑瓜想出来的,各种因素,逐渐形成了书籍装帧的4个重要时期。
一、书籍装帧的初期形态。从结绳记事到契刻形态,从图画文书到甲骨文书,从金石文书到玉文书,这些,都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书。这个时期的变化与文字的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有无文字,无论文字特点如何,都在记录着历史,在不同程度上起到了书籍的作用。
二、正规形态。简策书,被中国公认为是书籍的开始,它的载体是竹。当时的人们会对竹子进行处理,在正文前面还会空两个简,叫赘简,其实就类似我们今天的白页。之外,还有木牍书、帛书和卷轴装书。这些形态,都受到承载物的制约。简策书可以卷,但是体积大、太重;木牍书不能卷,容量小;帛书又贵;卷轴装书翻阅不方便……装帧的形态,就是不断克服缺点,不断随着各种社会思想逐渐发展。
三、册页形态。册页装帧形态的书都是册、页式的,有单页用线穿的,有连续折页的,有包背装书的。但经折装书的出现,因为“折”,为书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新时代。因为它,有了一页一页的状态,为“页”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四、平装、精装形态。这就是现代书了,由19世纪的外国传教士带来。西方的书是横着念的,最开始受到学者们抵制,后来人们发现外国的书籍更符合人体眼睛的特点,眼球左右晃动比上下晃动容易,也更科学。加上到西方的留学生增多,慢慢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优点显著,也就逐渐传播开了。所以一部中国书籍装帧的历史,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
尽管我们现在的书籍装帧设计概念是从国外学来,也向着国外发展,但却并不讲究书籍装帧。外国的装帧很朴实,更注重它的实用性,看起来很平常;中国的装帧花哨,注重装饰,无论是封面还是内文,都讲究包装效果。比如盒子的贵贱,设计的图案是否吸引人等。加上技术的发达,出现了很多特种纸,人们对纸张的讲究也超过对书籍内容的重视。一本书烫上银箔,装在楠木套盒里,卖1万多元。虽然我们身处商业社会,但把书籍当成商品一样讲究外在质量,就不是书的概念了。
书籍装帧得讲究内涵。设计要带有意境,不光是设计效果,还得有深层次的内容,有历史感,得懂得留白与块面结合,又需要有现代感。
书籍最大的作用是看,封面也好,都是围绕看这本书服务的。从读书的角度说,精装书很不方便。中国古代的书为什么有函套呢,因为它软。现在的纸张本身就比较硬挺,就没必要做函套了,拿着也沉。这就是材料好了,内涵却没了,不符合时代规律。
书籍设计不同于书籍装帧。书籍设计讲究的是从封面到封底的设计,包括用什么纸或是什么装帧方法,而书籍装帧在这之外还会考虑用多少纸,还要讲究它的内涵。很多人以为书籍装帧就是装订的概念,这是错误的。
现代人追求怀旧感或是文艺感,爱沿用古代书籍的形式。古籍很讲究版面与结构,版面取的是人面,结构取的是人体,如序、跋等,类似人的头与足。如果书破了,会加一个白页,这种工艺叫金镶玉。做好传统的书有很多规矩,得弄整齐,过去的纸得入黄,搁在药水里泡过,虫子就不咬了……做一本书,如同做一件工艺品。
中国古代书籍装帧很有文化内涵,但是很多不符合现代人的使用习惯了。社会终究是进步的,需要去掉繁杂向简单化发展。但我们可以把好的思想运用进去,最好的设计,就是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
就像我们现在用电脑查资料比去图书馆翻书便捷多了,可电脑再发达,纸质书还是会存在很长时间。你说,家里是摆光盘好看还是摆书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