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五言诗中大多数以难解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阮籍诗歌的情感倾向却有着鲜明的流露,这与阮籍诗歌的结构有着很大的关系。阮籍诗歌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其一是表层结构,由“抒”“写”两部分构成;其二是深层结构,在逻辑上或情感上表现出一种对比性或否定性结构。
关键词: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88-02
一、阮籍诗歌的表层结构特点
阮籍诗歌的诗歌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模糊朦胧的印象,其难解之处在于,他的诗歌中似乎难以看书一条贯穿前后的脉络,而是显示出一定的跳跃性与层次性。不过在这表面的繁复之后,其表层的结构可一分为二,他的诗歌不论是咏写自然景物,或者是山水胜景,或者登临观望,或借咏历史神话人物,亦或是几种情况的交融,都与最终表达的“情”或“理”有一定的关联,而如其七《独坐空堂上》:“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琴友,晤言用自写”在这首诗的开头,“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患者?”[1]说的是自身的真实环境,真实的心理写照。一人独坐空堂,心中忧思之情顿生,其后的反问句更加表现出作者当时的一种孤寂的心态。接下来的六句诗中作者的视角或者说作者的思绪发生了很大的跳跃,场景有实转向虚,转向登高临望,看到的是悠悠旷野,孤鸟西飞,离兽东南下,这种自然景物以及登临观望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片萧瑟之意,在思维上与前两句发生了很大的跳跃。但在情感上,孤寂萧索之情依然强烈。到了末两句,作者又将思维拉回到了起句的方向。“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在独坐空堂之上,内心寂寥的情况下,涌现出强烈的思亲之念。从这首诗歌行文的衔接上,中间部分出现了一种强烈的“离心”部分,使整首诗歌显得繁复,也比较的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形成了“抒情”与“咏写”两个部分,咏写了自然景物以及独坐空堂的状态,抒发的是怀念亲友既有孤寂之情。这就形成了一种行文的跳跃性与二元结构的巧妙结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作者行文的脱节,其间出现的景物,或看似“脱轨”的描写仍旧表现作者强烈的孤寂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一致性,使得诗歌在跳跃性中带有浑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二分结构所形成的看似脱节现象。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与强烈的感情关照,形成阮籍诗歌特有的张力。再入其八“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也具有以上所说的特点。
这种“抒”、“写”的结构特征在阮籍的很多诗歌中都有表现,如其七十九中“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前十句中以叙写性的手法描写了奇鸟凤凰,写到了其饮、栖、鸣、望,也写到了其羽翼摧藏的遭遇。这种叙写性的手法与乐府中的铺叙手法有一定的形似性,阮籍还有很多诗歌采取了这种写法,如七十八中的“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承云御飞龙,嘘噏叽琼华。七十五中的:梁东有芳草,一朝再三荣。色荣艳姿美,光华耀诸城。”同样以叙写性的手法铺写了芳草之态。但作为咏怀诗,作者的情感以及所托之理也需得以表达,有的诗歌直接将情感寄托在所咏写的部分中。还有很多诗歌,作者却将这种情或理以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七十九的最后写到“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如七十八中“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下学而上达,忽忽将何如?”将这种“愁苦难禁,自非俦类”的之情直接表达出来。阮籍诗歌的这种二分结构特征,只是从其诗歌表达的方式上,对其诗歌结构的一种直观性描述,这种二元化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它的诗歌内涵或意蕴的二分化或简单化,这是因为其中的咏写部分,常常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以一些邈远或近似泛化的意象结构而成,其主要的情感尚且可寻,但具体的含义还是很难解读。
二、深层结构的对比性或否定性
阮籍诗歌的另外一种内在深层的结构特点表现为一种逻辑上以及情感上的对比性或否定性排比方式。阮籍在结构诗歌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突出他的情感取向,表达其内心深处的价值评判。因此诗歌中出现了很多如“岂若,岂,岂如,安,焉”等词。如其八十二中,“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宁微少年子,日夕难咨嗟。”在这首诗歌中,将木槿与西山草各铺叙开来,同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对其具体的含义我们这里不作详解,但从对比中流露出的情感取向与价值评判,我们却可以明确地感觉出来。在如其二中“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先以千载不相忘,感激生忧思这样的情感作为诗歌的起始基调,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深挚之情,以及绵绵不绝之意,但作者并没有顺着这样的思路往下写,而是很突兀的跳跃到了“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这样的失落哀思之情中来。后者因前者的关系而更加明朗,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更浓烈。这种对比性与否定性特征,在《咏怀》八十二首中到处可见,这既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通过对多其认识可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它在诗歌中首先展示一种反面的形象作为诗歌的开头,并以饱满的笔触对所举事物加以描绘,但作者此举的目的并非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紧接而来的转折性描绘来表达作者的真正情怀。这样曲折的结构特征,既是作者委婉曲折的心怀的表现,也是作者表明自己情感倾向而不露痕迹的一种手法。从而也从一个方面形成了阮籍诗歌的“遥深”[2]的艺术特点。钟嵘《诗品》中也说到其诗歌“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注释: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本文所选阮籍诗歌皆出自该书。
[2]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到“阮旨遥深”。
参考文献: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刘勰.文心雕龙[M].人民文学,2006.
[3]曹旭.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结构;表层结构;深层结构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0)03-088-02
一、阮籍诗歌的表层结构特点
阮籍诗歌的诗歌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模糊朦胧的印象,其难解之处在于,他的诗歌中似乎难以看书一条贯穿前后的脉络,而是显示出一定的跳跃性与层次性。不过在这表面的繁复之后,其表层的结构可一分为二,他的诗歌不论是咏写自然景物,或者是山水胜景,或者登临观望,或借咏历史神话人物,亦或是几种情况的交融,都与最终表达的“情”或“理”有一定的关联,而如其七《独坐空堂上》:“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欢者?出门临永路,不见行车马。登高望九州,悠悠分旷野。孤鸟西北飞,离兽东南下。日暮思琴友,晤言用自写”在这首诗的开头,“独坐空堂上,谁可与患者?”[1]说的是自身的真实环境,真实的心理写照。一人独坐空堂,心中忧思之情顿生,其后的反问句更加表现出作者当时的一种孤寂的心态。接下来的六句诗中作者的视角或者说作者的思绪发生了很大的跳跃,场景有实转向虚,转向登高临望,看到的是悠悠旷野,孤鸟西飞,离兽东南下,这种自然景物以及登临观望的描写展现出了一片萧瑟之意,在思维上与前两句发生了很大的跳跃。但在情感上,孤寂萧索之情依然强烈。到了末两句,作者又将思维拉回到了起句的方向。“日暮思亲友,晤言用自写”在独坐空堂之上,内心寂寥的情况下,涌现出强烈的思亲之念。从这首诗歌行文的衔接上,中间部分出现了一种强烈的“离心”部分,使整首诗歌显得繁复,也比较的难以理解。但实际上形成了“抒情”与“咏写”两个部分,咏写了自然景物以及独坐空堂的状态,抒发的是怀念亲友既有孤寂之情。这就形成了一种行文的跳跃性与二元结构的巧妙结合。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作者行文的脱节,其间出现的景物,或看似“脱轨”的描写仍旧表现作者强烈的孤寂的情感。这种情感的一致性,使得诗歌在跳跃性中带有浑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这种二分结构所形成的看似脱节现象。这种结构上的特点与强烈的感情关照,形成阮籍诗歌特有的张力。再入其八“灼灼西隤日。余光照我衣。回风吹四壁。寒鸟相因依。周周尚衔羽。蛩蛩亦念饥。如何当路子。磬折忘所归。岂为夸誉名。憔悴使心悲。宁与燕雀翔。不随黄鹄飞。黄鹄游四海。中路将安归。”也具有以上所说的特点。
这种“抒”、“写”的结构特征在阮籍的很多诗歌中都有表现,如其七十九中“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前十句中以叙写性的手法描写了奇鸟凤凰,写到了其饮、栖、鸣、望,也写到了其羽翼摧藏的遭遇。这种叙写性的手法与乐府中的铺叙手法有一定的形似性,阮籍还有很多诗歌采取了这种写法,如七十八中的“昔有神仙士,乃处射山阿。承云御飞龙,嘘噏叽琼华。七十五中的:梁东有芳草,一朝再三荣。色荣艳姿美,光华耀诸城。”同样以叙写性的手法铺写了芳草之态。但作为咏怀诗,作者的情感以及所托之理也需得以表达,有的诗歌直接将情感寄托在所咏写的部分中。还有很多诗歌,作者却将这种情或理以直接的方式呈现出来,如七十九的最后写到“但恨处非位,怆恨使心伤。”如七十八中“自伤非俦类,愁苦来相加。下学而上达,忽忽将何如?”将这种“愁苦难禁,自非俦类”的之情直接表达出来。阮籍诗歌的这种二分结构特征,只是从其诗歌表达的方式上,对其诗歌结构的一种直观性描述,这种二元化的划分,并不意味着它的诗歌内涵或意蕴的二分化或简单化,这是因为其中的咏写部分,常常用比兴,象征的手法,以一些邈远或近似泛化的意象结构而成,其主要的情感尚且可寻,但具体的含义还是很难解读。
二、深层结构的对比性或否定性
阮籍诗歌的另外一种内在深层的结构特点表现为一种逻辑上以及情感上的对比性或否定性排比方式。阮籍在结构诗歌的过程中,经常使用这种方法来突出他的情感取向,表达其内心深处的价值评判。因此诗歌中出现了很多如“岂若,岂,岂如,安,焉”等词。如其八十二中,“墓前荧荧者,木槿耀朱华。……宁微少年子,日夕难咨嗟。”在这首诗歌中,将木槿与西山草各铺叙开来,同时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对其具体的含义我们这里不作详解,但从对比中流露出的情感取向与价值评判,我们却可以明确地感觉出来。在如其二中“二妃游江滨,逍遥顺风翔。……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先以千载不相忘,感激生忧思这样的情感作为诗歌的起始基调,使我们感受到这种深挚之情,以及绵绵不绝之意,但作者并没有顺着这样的思路往下写,而是很突兀的跳跃到了“膏沐为谁施,其雨怨朝阳。如何金石交,一旦更离伤。”这样的失落哀思之情中来。后者因前者的关系而更加明朗,其所要表达的情感也更浓烈。这种对比性与否定性特征,在《咏怀》八十二首中到处可见,这既是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也是作者情感的自然流露。我们通过对多其认识可以进一步把握作者的情感。这种表达方式比较特殊,它在诗歌中首先展示一种反面的形象作为诗歌的开头,并以饱满的笔触对所举事物加以描绘,但作者此举的目的并非就事论事,而是通过紧接而来的转折性描绘来表达作者的真正情怀。这样曲折的结构特征,既是作者委婉曲折的心怀的表现,也是作者表明自己情感倾向而不露痕迹的一种手法。从而也从一个方面形成了阮籍诗歌的“遥深”[2]的艺术特点。钟嵘《诗品》中也说到其诗歌“厥旨渊放,归趣难求”,所谓“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
注释: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本文所选阮籍诗歌皆出自该书。
[2]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说到“阮旨遥深”。
参考文献: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7.
[2]刘勰.文心雕龙[M].人民文学,2006.
[3]曹旭.诗品笺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