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德国南端靠近德奥边境处,有一个叫拉温的小村庄,这里无论是山水草木、自然景致还是房屋建筑、人文胜迹都保留了欧洲中世纪的原始风貌。
拉温村坐落在伊勒河畔的一块山谷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显然是一处闭塞的地方。春天的拉温村是一幅古代欧洲浪漫的田园风光图:只见一片森林旁浅绿色的山坡上几只奶牛在优哉游哉地吃草,一位只穿着麻纱短裤的牧童仰面躺在草地上接受灿烂阳光的沐浴,寂静的山岭沟壑间偶尔响起几声吆喝牛羊的呼叫,隐现在山坞河畔的村落冒出几缕袅袅炊烟。走进一家草房,室内光线幽暗,好一会儿才看清内部的布局和陈设,整个草房是一大间,厨房卧室都在一起,紧靠门口是一个灶台,挂在墙上的竹架子里摆满粗陶制成的餐具,桌椅等家具大都用竹子或原木制成,还饰有精雕细镂的花卉图案。
村里没有电,照明和取暖采用村民自己熬制的松焦油,油灯和炉具都是极其简陋的陶瓷制品。拉温村取水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村东头的一口古井,其二汲取河水。据说古井至少有五六百年历史,井水清澈凉爽、甘甜诱人,井台上木制辘轳、剑麻井绳和竹桶都显示出岁月的年轮。河沿矗立着一架古色古香的风轮式竹制汲水器,两个约十五六岁的少年正趴在脚蹬架上,双脚一上一下像骑自行车一样用力踩着倒水轮,巨大的汲水轮随之转动,固定在汲水轮上的一个个水斗将河水提起倒入架在空中的竹筒里,然后通过节节相连的竹筒把水引回村里。
更难能可贵的是拉温村里一百多户居民至今几乎完全保留着几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由于他们拒绝与现代文明为伍,才使人们有机会亲眼看到“古老”的欧洲村庄和村民。白天村里很难见到男人,他们或去林中砍柴狩猎,或在田间锄草耕地,以担负起全家谋生度日之重担。村里到处可见头戴白色宽边帽、身着彩色麻纱连衣裙在自家房前屋后忙碌着的村妇们,她们有的与孩子嬉戏,有的用极其简陋的木制设备纺织麻布,还有的用大瓦盆清洗餐具。尽管不时有游人围观和拍摄,她们依然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她们不是在演戏,也不是为了给游人看,而是实实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她们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早已见怪不怪了。
拉温村村民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但在拉温村附近却有一间专为拉温村设置的现代化小邮局,国内许多报刊出版社免费向村民寄赠报刊杂志和各类图书,此外德国及世界各地经常有人给拉温村居民写信,或邮寄钱物和书刊图片,每天都有大量邮件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据说许多来信都是劝说村民放弃他们的生活方式,接受人类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些来信表示只要村民愿意改变生活,将会得到一笔巨资相助;还有人来信表示愿意无偿投资在拉温兴建一座最现代化的村镇,为村民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来信者往往还寄来图片及录像资料,向村民解释极富诱惑力的现代化生活概念。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些提议拉温村无人响应,更令人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邮件常年积压,无人问津,当地州政府只好指派专人处理这些邮件和钱款并代致回函。
拉温村坐落在伊勒河畔的一块山谷盆地,三面环山一面临河,显然是一处闭塞的地方。春天的拉温村是一幅古代欧洲浪漫的田园风光图:只见一片森林旁浅绿色的山坡上几只奶牛在优哉游哉地吃草,一位只穿着麻纱短裤的牧童仰面躺在草地上接受灿烂阳光的沐浴,寂静的山岭沟壑间偶尔响起几声吆喝牛羊的呼叫,隐现在山坞河畔的村落冒出几缕袅袅炊烟。走进一家草房,室内光线幽暗,好一会儿才看清内部的布局和陈设,整个草房是一大间,厨房卧室都在一起,紧靠门口是一个灶台,挂在墙上的竹架子里摆满粗陶制成的餐具,桌椅等家具大都用竹子或原木制成,还饰有精雕细镂的花卉图案。
村里没有电,照明和取暖采用村民自己熬制的松焦油,油灯和炉具都是极其简陋的陶瓷制品。拉温村取水有两个途径,其一是村东头的一口古井,其二汲取河水。据说古井至少有五六百年历史,井水清澈凉爽、甘甜诱人,井台上木制辘轳、剑麻井绳和竹桶都显示出岁月的年轮。河沿矗立着一架古色古香的风轮式竹制汲水器,两个约十五六岁的少年正趴在脚蹬架上,双脚一上一下像骑自行车一样用力踩着倒水轮,巨大的汲水轮随之转动,固定在汲水轮上的一个个水斗将河水提起倒入架在空中的竹筒里,然后通过节节相连的竹筒把水引回村里。
更难能可贵的是拉温村里一百多户居民至今几乎完全保留着几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由于他们拒绝与现代文明为伍,才使人们有机会亲眼看到“古老”的欧洲村庄和村民。白天村里很难见到男人,他们或去林中砍柴狩猎,或在田间锄草耕地,以担负起全家谋生度日之重担。村里到处可见头戴白色宽边帽、身着彩色麻纱连衣裙在自家房前屋后忙碌着的村妇们,她们有的与孩子嬉戏,有的用极其简陋的木制设备纺织麻布,还有的用大瓦盆清洗餐具。尽管不时有游人围观和拍摄,她们依然我行我素、旁若无人地干着自己的事。她们不是在演戏,也不是为了给游人看,而是实实在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她们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早已见怪不怪了。
拉温村村民看不到电视听不到广播,但在拉温村附近却有一间专为拉温村设置的现代化小邮局,国内许多报刊出版社免费向村民寄赠报刊杂志和各类图书,此外德国及世界各地经常有人给拉温村居民写信,或邮寄钱物和书刊图片,每天都有大量邮件从四面八方纷至沓来。据说许多来信都是劝说村民放弃他们的生活方式,接受人类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有些来信表示只要村民愿意改变生活,将会得到一笔巨资相助;还有人来信表示愿意无偿投资在拉温兴建一座最现代化的村镇,为村民提供最优越的生活条件。来信者往往还寄来图片及录像资料,向村民解释极富诱惑力的现代化生活概念。令人遗憾的是对这些提议拉温村无人响应,更令人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邮件常年积压,无人问津,当地州政府只好指派专人处理这些邮件和钱款并代致回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