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对于生活环境已经从单纯的物质需求发展到更加深层的精神需求。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景观设计也更加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注重文化内涵的表达。景观设计是综合性最为突出的课,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内涵与空间架构的关联,以及推动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延展,进而提升教学品质等方面进行了较有成效的探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设计;教学构建
一、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熟设计理念的产生,都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积累而成的逻辑性产物,具有特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意义。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一个优质的景观设计,应当是一个地区历史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形态。
“传统文化”景观设计概念是一个全面而前沿的概念,其中交叉了设计学、生态学、建筑学、人文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将此设计概念引入课程教学,扩展了课题设计的内涵,使研究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不仅能给学生更广的发挥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研究的同时自主地学习、交流和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从而扩大专业教学的广度。
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在艺术学的前提下注重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的表达,使学生的研究偏于自我化和理想化。学生常根据自我的喜好研究,研究点较分散,也较浅显,更无法与社会需求接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法深入地研究和应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设计概念,明确了课程研究的知识点,使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设计研究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主题内涵,通过多课程不断衔接的递增研究,循序渐进地深化研究成果和提升综合能力,不断加强专业教学的深度。
2、存在的问题
目前景观设计教学处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手段深度结合期,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些改进的地方。部分藝术类专业院校景观设计教学注重设计效果的艺术性,教学方法以教师列条讲授为主,导致学生学完不知怎么进行具体设计,设计能力缺乏实践应用性。教学内容以通用知识为主,没将所在地域的特色内容融入教学,造成学生的设计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文化性。因此,要解决我国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特色教学,并结合实践教学进行既有研究性又具有应用性的专业教学。
二、传统文化专题在教学体系中的思维构建
景观设计教育的基础理念确定为“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述、现代需求的文化体现”希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建立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和思维体系,成熟冷静的判断能力,进而寻找到民族性与现代价值的平衡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大学有限时间内就具体内容进行补充还远不够。“设计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技巧,是技巧就可被获知及扩展”,所以通过课程的设计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自觉积累传统文化的良好认知习惯,掌握文化结构与探求创新之间的平衡、转换技巧。因此,在每一年的设计课程中安排一门以“传统文化认知与发展”为专题的课程。从一年级的“点”(传统纹样)到二年级的“体”(传统建筑),三年级的“空间”(传统园林)直至四年级的“社会”(历史风貌区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设计思维训练。即利用某一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底,通过对其内容的过去(传统形式)、现状(现实呈现)和未来(发展趋向)的深入探讨,体验梁思成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分析 - 批判 - 继承 - 革新 - 运用”的承继方式,使学生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空间等多层面的关联性思维架构。
三、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与引导
1. 设计背景及目标制定
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纲要性的提炼和把握能力,将课程设计的背景选取在国外公园中捐建的一个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园林。这有利于以下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对传统园林空间的提炼。在国外环境中宣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必须站在更抽象的层面审视和提炼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特质,思考其空间构成中的核心秩序、典型的空间图像呈现的状态。这就避免了学生沉溺于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中,促使学生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传统园林空间形态,整理并提炼后,再以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空间语言形态表述出来。二是,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及空间转述。任务书中除园林自身作为展品外,还留有空白,需要学生选择中国其他文化艺术进行展示,因此,学生需要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并对所选择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进而从内容体系 - 表现形态 - 空间转换 -园林意境构成进行推演,将抽象的文化艺术通过空间构成等建筑物化语言表达出来。
2. 评价标准及过程的把握
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过程要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努力方向,是引导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设计就是对话与领悟”,因此,评价的重要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现实环境与使用者对话,进而将对具体功能问题的解决升华为设计理念的思考以及设计能力的提升。具体到课程的评价核心即:“好”与“新”之间的平衡。
3. “好”与“新”之间的平衡景观设计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题。
在现代功能、公共需求进入传统园林空间时,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在园林环境中关联到何种程度为佳,是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平衡点,决定了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心态和方式。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建筑设计教育中,其本质是使学生能够基于一个较完整的文化主题承继并创新延伸,即在课程中体现为:继承及继承中的发展。形象地表述就是“好”与“新”之间的平衡。“好”是整体层面的,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完整、系统的理解及形态展现;“新”是指局部层面的,体现在传统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变迁和跨越。同样,对于景观设计这样一门课程来说,回归传统文化积累和造园技能承继应当为其本源,继承首先是第一位的。
因而,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好”是首位的,一个空间结构系列完整、美感丰富、韵味浓郁的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好”作品,远比利用一两个“意境”,进行一些“片断”“意象”的“新”作品更为重要。只有相对完整的继承才会有今后真正创新的自由,诚如文丘里所说:“做得好比做得新更好”。而“新”则在“好”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局部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探索而又不至于离题太远,从而达到“好”与“新”的良性平衡。
四、结束语
随着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景观设计课程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项目化教学,融入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特色性、文化性、发展性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情感的认同发展到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利于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性思维的多元拓展,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实践应用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提升亦有着长远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建梅.环境设计专业的“课题式”教学方式改革探索.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2]刘显成,匡斌权.基于迁移·顿悟理论的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装饰,2011(9).
课题来源:四川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多元文化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JG-1763
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YWHY17-09)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
关键词:传统文化;景观设计;教学构建
一、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及存在的问题
1、传统文化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实践的意义
纵观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成熟设计理念的产生,都是当地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积累而成的逻辑性产物,具有特定的民族精神和历史意义。对于景观设计来说,一个优质的景观设计,应当是一个地区历史和精神文化的外显形态。
“传统文化”景观设计概念是一个全面而前沿的概念,其中交叉了设计学、生态学、建筑学、人文学、城市规划等多学科的知识。将此设计概念引入课程教学,扩展了课题设计的内涵,使研究内容更为丰富,涉及的领域更加宽广,不仅能给学生更广的发挥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要求教师和学生在研究的同时自主地学习、交流和理解其他相关学科的内容,从而扩大专业教学的广度。
以往的景观设计教学在艺术学的前提下注重视觉效果和艺术美感的表达,使学生的研究偏于自我化和理想化。学生常根据自我的喜好研究,研究点较分散,也较浅显,更无法与社会需求接轨,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无法深入地研究和应用。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的设计概念,明确了课程研究的知识点,使教师的教学引导和学生的设计研究都有了明确的目标和主题内涵,通过多课程不断衔接的递增研究,循序渐进地深化研究成果和提升综合能力,不断加强专业教学的深度。
2、存在的问题
目前景观设计教学处于传统教学与现代教育手段深度结合期,与传统教学相比,多媒体课件等教学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也存在一些改进的地方。部分藝术类专业院校景观设计教学注重设计效果的艺术性,教学方法以教师列条讲授为主,导致学生学完不知怎么进行具体设计,设计能力缺乏实践应用性。教学内容以通用知识为主,没将所在地域的特色内容融入教学,造成学生的设计千篇一律,缺乏特色和文化性。因此,要解决我国景观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问题,需要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特色教学,并结合实践教学进行既有研究性又具有应用性的专业教学。
二、传统文化专题在教学体系中的思维构建
景观设计教育的基础理念确定为“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述、现代需求的文化体现”希望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之下,建立相对完整的传统文化和思维体系,成熟冷静的判断能力,进而寻找到民族性与现代价值的平衡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大学有限时间内就具体内容进行补充还远不够。“设计是一种思考方式,是一种技巧,是技巧就可被获知及扩展”,所以通过课程的设计思维训练,使学生逐步具备自觉积累传统文化的良好认知习惯,掌握文化结构与探求创新之间的平衡、转换技巧。因此,在每一年的设计课程中安排一门以“传统文化认知与发展”为专题的课程。从一年级的“点”(传统纹样)到二年级的“体”(传统建筑),三年级的“空间”(传统园林)直至四年级的“社会”(历史风貌区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进行设计思维训练。即利用某一类型的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基底,通过对其内容的过去(传统形式)、现状(现实呈现)和未来(发展趋向)的深入探讨,体验梁思成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 分析 - 批判 - 继承 - 革新 - 运用”的承继方式,使学生建立起一套较完整的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空间等多层面的关联性思维架构。
三、传统文化在景观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与引导
1. 设计背景及目标制定
为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纲要性的提炼和把握能力,将课程设计的背景选取在国外公园中捐建的一个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中国园林。这有利于以下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对传统园林空间的提炼。在国外环境中宣传展示中国传统文化,学生必须站在更抽象的层面审视和提炼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特质,思考其空间构成中的核心秩序、典型的空间图像呈现的状态。这就避免了学生沉溺于古典园林的造园技法中,促使学生重新审视习以为常的传统园林空间形态,整理并提炼后,再以更具典型的中国特色空间语言形态表述出来。二是,对传统文化的积累及空间转述。任务书中除园林自身作为展品外,还留有空白,需要学生选择中国其他文化艺术进行展示,因此,学生需要选择自身感兴趣的文化内容,并对所选择的文化进行深入了解,进而从内容体系 - 表现形态 - 空间转换 -园林意境构成进行推演,将抽象的文化艺术通过空间构成等建筑物化语言表达出来。
2. 评价标准及过程的把握
教师的评价标准及过程要求,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努力方向,是引导教学目标达成的重要保证。“设计就是对话与领悟”,因此,评价的重要方式就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现实环境与使用者对话,进而将对具体功能问题的解决升华为设计理念的思考以及设计能力的提升。具体到课程的评价核心即:“好”与“新”之间的平衡。
3. “好”与“新”之间的平衡景观设计教育以培养创新能力为主题。
在现代功能、公共需求进入传统园林空间时,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在园林环境中关联到何种程度为佳,是课程最重要的目标平衡点,决定了学生对待传统文化的心态和方式。在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建筑设计教育中,其本质是使学生能够基于一个较完整的文化主题承继并创新延伸,即在课程中体现为:继承及继承中的发展。形象地表述就是“好”与“新”之间的平衡。“好”是整体层面的,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完整、系统的理解及形态展现;“新”是指局部层面的,体现在传统文化在新环境下的变迁和跨越。同样,对于景观设计这样一门课程来说,回归传统文化积累和造园技能承继应当为其本源,继承首先是第一位的。
因而,在课程评价体系中,“好”是首位的,一个空间结构系列完整、美感丰富、韵味浓郁的中国传统园林景观“好”作品,远比利用一两个“意境”,进行一些“片断”“意象”的“新”作品更为重要。只有相对完整的继承才会有今后真正创新的自由,诚如文丘里所说:“做得好比做得新更好”。而“新”则在“好”的基础之上,能够在局部进行多层次多方位地探索而又不至于离题太远,从而达到“好”与“新”的良性平衡。
四、结束语
随着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越来越受重视,景观设计课程也必须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新。在景观设计教学中,教师要基于项目化教学,融入地域特色文化,进行特色性、文化性、发展性课程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从情感的认同发展到对文化的传承、发展,有利于学生应用性能力的培养和研究性思维的多元拓展,对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后实践应用能力和再学习能力的提升亦有着长远而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建梅.环境设计专业的“课题式”教学方式改革探索.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2]刘显成,匡斌权.基于迁移·顿悟理论的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装饰,2011(9).
课题来源:四川理工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多元文化在景观设计教学中的运用研究”项目编号:JG-1763
四川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理工学院中国盐文化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YWHY17-09)
(作者单位:四川理工学院美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