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葱岁月

来源 :莫愁·小作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izi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一个盛夏的午后,一辆解放牌大卡车载着我们全家五口和全部家当,驶进了位于泰兴黄桥西北方向的一个叫作周庄的村子。
  因为父亲所谓的“历史问题”,我们全家从扬州下放到了父亲的祖籍地。我记得,那天的太阳特别辣,路边的玉米叶似乎弥漫出一种被烧焦的味道。
  我在县城读完了两年的高中,父亲通过熟人关系,将我介绍到当时正在兴建的一座大型水电站当电工。火热的工地对于刚踏入社会的我,充满了无限的向往和好奇。
  我的师傅姓赵,四十来岁,北方大汉,做事干脆,为人豪爽。第一次见面,他一边紧握我的手,一边说道:“好啊好啊,欢迎欢迎!”接着,就开始安排工作:“工作嘛,你刚来,先在配电房值班。等情况熟悉了,再带你去工地。”
  我平生第一个工作就这样开始了。整天守着那一排排仪表和按钮,一开始还有点新鲜劲,再往后就烦躁和不安了起来。“难道,我一辈子就这样度过?”心情一沮丧看什么都不顺眼。有一次,一个农民来问路,我朝他吼:“没看到啊!配电重地,闲人免进!”
  然而,一场大祸已经悄然临近。
  配电房的院子里面排列着大大小小的变压器。有一次,我在院子里巡察,发现变压器上端有两根高压线接在两边的端子上,而中间的一个端子是从地下接进来一根线。我很好奇,心想,这地下接进来的哪来的电呢?我抽出电笔,想去测试一下。没想到,当我的手快要接近变压器时,一股强大的电流将我抛出去很远,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半个身子都在发麻。紧接着,配电房里传来一阵阵“噼里啪啦”的声音,所有通往工地的线路全部跳闸了。
  第一个冲进院子的是我的师父。他看我站在那里發愣,只说了一句:“人没事就好!”
  后来,师傅跟我促膝长谈了一次。大意是,你真是命大,那种情况下十有八九是要被变压器吸上去的,命就没了。你既然来了,就要安心,学一门技术总比不学好。
  就在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不能再这样混日子了。我每天跟着师父上工地,爬杆、架线、安装电气设备。有一次在一座四五十米高的铁塔上,我们连续工作了六七个小时,连中午饭都是用绳索吊上去吃的。
  我们电工组有一位周姓大师兄,是六八届高中毕业生,长得儒雅清秀,一肚子墨水。他不仅电工技术好,而且对文学、戏曲、古诗词样样精通,讲起话来细声细气,引经据典,还常常弄两句唐诗宋词。全组的人没有一个不佩服他。
  他还有一个拿手绝活,烧得一手好菜。平时我们都是吃食堂,他经常一个人在宿舍里用酒精炉子炒猪肝、烧鸡汤、下面条,弄得我们一个个心痒痒的。我们工地的旁边有一座河闸,闸四周布下许多渔网,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开始收网。我们三四个人便端着大小脸盆到河闸收购鱼呀、虾呀、螃蟹呀,足足十几斤,然后拿回去交由周大师兄为我们加工。他分门别类,驾轻就熟,蒸的蒸,煮的煮,烧的烧,再配上他特制的调料,那个香呀,真是打嘴巴也不肯丢啊!
  周师兄才高八斗,又烧得一手好菜,平时跟我们讲起话来自然是居高临下、官气十足。除了赵师傅决定的事,其他的事都交由他安排。我们下面的几位呢,也很配合,把一件件事情都办得漂漂亮亮的,为此多次获得领导的表扬。渐渐地,电工组在整个工地有了一些名气。
  有一天,周师兄把我拉到他身边,笑嘻嘻地问我:“小黄,我平时对你怎样?”“好啊。”我认真地说道。“那你能不能帮我办一件事情?”“可以啊。”我不加思索答应了。
  他带我来到工地旁的小镇上,在一所小学校的门口,他对我说,“我们先在这儿躲一下,等一会儿有一位女老师出来,你帮看看她家住在哪儿……行不行?”我发现他说到最后的时候,声音已经断断续续,额头上冒出大粒大粒的汗,又紧张又害羞。天哪,这哪像平日里的他。
  我实在不忍心看他这样紧张下去,赶紧说:“没问题,等会儿你指给我看一下你就先回去!”
  我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然而,不久后,这位周大师兄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了大学。他与那位女老师的关系也杳无音讯。
  我在水电站工地整整待了六年。从它破土奠基到整座厂房巍然屹立,我几乎见证了它的全部过程,并为之付出了辛劳和汗水。我在这儿第一次接触了社会,第一次从生活中学会了坚强和隐忍,这是我一生中最纯粹、最焦虑也是最快乐的一段时光。直到1979年7月的某一天,我在机房里值班,我的师父突然推门而入,手里拿着一个大信封,气喘吁吁地说:“小黄,你的大学录取通知书到了!”那一刻,我的泪水夺眶而出!我明白,这泪水既是对梦寐以求的大学生活的憧憬向往,也是对六年水电站工地生活的恋恋不舍……
  黄晓平:业余写诗,诗文曾在《扬子江诗刊》《扬子晚报》等报刊发表。
  编辑 木木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小白兔的邻居猪爷爷家的老房子要拆了,猪爷爷把砖啊瓦啊都扔了,只留下了一根椽子。这是一根松木椽子,用了几十年了,其他椽子都隨着岁月黑了、弯了、朽了,唯有它越用越黄,越用越亮,还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松香气儿。猪爷爷把椽子分给邻居:“拿去吧,每家分一段,做个擀面杖吧!”  小白兔的妈妈得到了一小段又黄又亮又香的木头,高兴得简直要跳起来了。  小白兔也高兴,自告奋勇地说:“妈妈,做擀面杖的事儿交给我吧!”  
期刊
可爱的自己:  如果把十四年的光阴,看成一条长长的时间隧道,我站在这头,给那头的你写下了这封信。开始想说“亲爱的你”,又觉得那是年轻人的爱称,想想2035年的你,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还是称呼“可爱的自己”最好。愿自己童心未泯,成为一个可爱的“老顽童”,那该多好哇!  现在是2021年,我们这代人经历了很多事,包括变革,包括奋斗,包括亲眼看见大家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  小时候,上学的书包是妈
期刊
豆奶是一只小狗,它生活在无忧小镇。隔壁的兔子小姐开了一家糖果店,卖棉花糖、棒棒糖、水果糖……好多好多美味的糖果。但是妈妈从来不让豆奶吃糖,它满嘴的小奶牙都用来吃小鱼了,不知道甜是什么味道。豆奶甚至都没有见过兔子小姐,因为它一往糖果店走,妈妈就会喊住他。  可是大家都在兔子小姐的店里吃过好多糖果,豆奶也想尝尝,苦于一直找不到机会。这天,豆奶妈妈和豆奶说:“豆奶,妈妈要去北边的小镇探望姥姥,要去很久,
期刊
1  连日的大雨,引发了洪水。水是从东村涨起的,一直涌过来,我屋子的底层被淹没了。之后的几个月,我一直在修房子。好在当时有两个邻居大学生的帮忙,大部分家具才被抬到楼上,让我少了许多损失。这个多年不遇的雨季之后,东村说要祭海神。  东村是个相当古老的村子。村口一块青石上有一个马车的辙印,据说是秦始皇东巡时候留下的。这个村比我们的村子要大得多,也热闹得多。我的好友孙老师住在东村,几天前就邀我来看这个多
期刊
1941年的1月很冷,山风吹到身上,带来彻骨的疼痛。这个夜晚很黑,没有星星也没有月亮,只听得那山洞口枯草窸窸窣窣。年轻的新四军女战士施奇,扶着洞壁警惕地四下注视,在黑暗中跌跌撞撞走了出来,沿着崎岖的山路向山下摸去。  1922年,施奇出生在浙江湖州一个陈姓工人的家庭,一个孩子的呱呱坠地,使这个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12岁时,她被送给一个施姓地主家做童养媳,更名为施奇。施奇性格倔强,不久便偷偷逃到上海
期刊
一群人在聊天,轮到卓芸时,她出言简洁,笑容淡淡,但眼神特别明澈。有人走动,灯光一晃,那眼睛越发如深山幽潭。  卓芸身上有股静气,不枝不蔓,不漫不溢。她20岁进紫砂厂上班,如果没有严于律己的狠劲,泥凳上一连六七个小时是坐不住的。做五把壶可以拿到36元钱,之后每做一把可以多7.5元的收入,卓芸全身的劲凝于指端,一刻不停,壶做得比同时进厂的姐妹又多又好,每个月最多时可挣到90多元钱,她松了口气,能减轻父
期刊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发端于20世纪初的中国新文学也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光辉历程。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及其所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对新文学产生了深刻影响,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新文学的发展道路、呈现方式和基本形态。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体系的一部分,中国新文学也以特殊的形式深度參与了20世纪中国革命史和社会发展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百年来,我们党始终
期刊
农村土地承包责仼制刚开始时,人们的干劲和热情特别高。天寒地冻的,一大早父亲便将我们姐弟三人叫醒,让我们同他一起下地砸土坷垃。头天,父亲已经用牛翻耕过土地,今天是耙地、撒麦种。  父亲是干了一辈子农活的庄稼把式,本来撒上麦种,横耙、竖耙、再斜耙几遍就可以了,但是父亲种地却认死理,相信那句老话“人不亏地皮,地不亏肚皮”。他自己喊着号子驱赶着耕牛耙地,要求我们见到大的土坷垃就要用爪钩砸碎。从那时起,我便
期刊
一转眼,我调到光明小学任教已经一个多月了。经过这么长时间的暗中观察,我确认裴小卉和其他同学不一样,最明显的就是她的少年老成。虽然都是农村娃娃,但裴小卉细心老练,甚至稳妥得超出了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该有的本真。  裴小卉,身材有点单薄,是班上个头最高的,鹅蛋脸上嵌着一个调皮的蒜头鼻子,一双杏核眼里闪现着若有若无的忧郁,这和她的年龄极不相称。我把心中的疑惑求解于数学老师吴倩。吴倩在光明小学任教已经三年多
期刊
今天,中国共产党走过了波澜壮阔100年。百年征程披荆斩棘,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百年历史苦难辉煌。  不久前,我到贵州遵义参观遵义会议陈列馆,看到了红军长征的一幅幅画面和一组组数字,心灵无比震撼。是什么力量,让几万名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红军战士,突破围追堵截跨越14个省,进行了600余次战役战斗,走过荒无人烟的沼泽草地,翻过绵延起伏的40余座高山险峰,行程25000多里,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