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着重介绍了几种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设计精彩课堂,是让学生对数学感兴趣的一种方式,文中也提到教学生活化的问题,以及引导学生探索研究对提高学生兴趣重要作用。
关键词:小学数学 积极性 生活 研究
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小学数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深造。数学其实不仅是理论研究的课程,它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的精华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然而,在现行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本身有它学科特点,我们需要结合它的特点,进行著有成效的教学。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来说说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一些心得。
一.设计精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的设计,对于一个内容似乎有点枯燥的课程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作为老师对整堂课要有整体策划。策划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有些老师善于策划课堂,于是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跟着上来了。
首先,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们需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有些老师喜欢直奔主题,这能完成教学任务,可这样有时候是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设计导语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很快进入“角色”。例如在教学“按比分配”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李先生和王女士合伙开一间小店。李先生出资60000元,王女士出资40000元。小店第一个月盈利10000元.可是在“盈利分配”时,李先生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请你帮助他们想一想按什么方法分配这10000元的盈利?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浓厚。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成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其次,一课堂的课堂设计也是很关键的。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输灌式教育,我们老师也习惯于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学生也习惯做笔记,老师讲一点,学生抄一点,这样的方式已经不适合考试命题的方向,更不适合时代要求了。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社会时刻在变化,我们面临的考试试题,生活中数学问题,也在时刻的变化。学习并不仅仅在于记住知识点,而是要记住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学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来画出他心目中的长方体,用纸折叠出长方体,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讨论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
再次,结尾的设计也重要。结尾一般都是对本堂课的总结,结尾一般可以再次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结合问题,结合本堂课学习内容解决问题。老师在总结内容的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下有关教学内容大概发展形势,例如电脑的神奇,通过这些知识的串联,启发学生奋发图强,引导他们多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引起学生在数学方面进一步深造的欲望。
二.教学中多联系生活,通过学生生活体会来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设计造房子的生活画面:木匠盖房子安装窗子时,在窗框上斜钉着一根木条。问学生:钉着的这一根木条有什么作用呢?它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生活情境的設计,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知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数学源于社会生活,最终又运用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去。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数学学科的教学,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来学习知识的,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往往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实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积用圆形可以多装水,而且还比较漂亮;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行驶的速度会更快。”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有关的,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的。”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为考试而教,教材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然而,教材上的这些案例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都是来自别人,学生没有联系到亲身经历的事,学生有时候是不能深刻领悟的,因此学生感到陌生。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问题时会显得束手无策。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也可促进学以致用,最终大大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
数学研究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得知识更多渠道,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当场用切苹果方式来表示各种分数,例如在学习等低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我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在圆锥里装满沙子再往圆柱里倒的办法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从而通过自己探索,在同学面前表达、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也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要使得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我们老师应该从多角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有了积极性,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知识枯燥,学生就会有兴趣,主动的把数学学科学好。作为老师,我们还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爱好,这样,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从而,使得数学课程有趣,吸引学生,使得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林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5(10).
2.邹安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教学平台,2007(16)
关键词:小学数学 积极性 生活 研究
小学数学是小学课程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小学数学直接影响着学生进一步的学习与深造。数学其实不仅是理论研究的课程,它同时也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为了能在有限的课时内,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小学数学的精华内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非常关键的。然而,在现行的数学教学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并不具有很高的积极性。小学数学本身有它学科特点,我们需要结合它的特点,进行著有成效的教学。下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体会,来说说提高小学生对数学学习积极性的一些心得。
一.设计精彩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堂的设计,对于一个内容似乎有点枯燥的课程教学是比较重要的。作为老师对整堂课要有整体策划。策划的结果,直接影响着教学的效果。有些老师善于策划课堂,于是学生积极性提高了,学习的效果也就跟着上来了。
首先,作为一个小学数学老师,我们需要重视导语的设计,有些老师喜欢直奔主题,这能完成教学任务,可这样有时候是不能提起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设计导语的关键是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课堂学习内容中来,让学生感到新奇、有趣,很快进入“角色”。例如在教学“按比分配”时,我给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李先生和王女士合伙开一间小店。李先生出资60000元,王女士出资40000元。小店第一个月盈利10000元.可是在“盈利分配”时,李先生要求平均每人分5000元。你认为这样分配合理吗?请你帮助他们想一想按什么方法分配这10000元的盈利?通过学生围绕合理与不合理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在接下来的新课学习中,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气氛浓厚。学习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而变成十分有意义和愉快的事了。
其次,一课堂的课堂设计也是很关键的。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习惯于输灌式教育,我们老师也习惯于在课堂上详细讲解,不留给学生思考的余地,而学生也习惯做笔记,老师讲一点,学生抄一点,这样的方式已经不适合考试命题的方向,更不适合时代要求了。叶圣陶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我们的社会时刻在变化,我们面临的考试试题,生活中数学问题,也在时刻的变化。学习并不仅仅在于记住知识点,而是要记住知识点,并灵活运用,这才是教学的目的,学习的重点。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例如在长方体与正方体学习中,我们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来画出他心目中的长方体,用纸折叠出长方体,这样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讨论来活跃气氛,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
再次,结尾的设计也重要。结尾一般都是对本堂课的总结,结尾一般可以再次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结合问题,结合本堂课学习内容解决问题。老师在总结内容的同时,也可以介绍一下有关教学内容大概发展形势,例如电脑的神奇,通过这些知识的串联,启发学生奋发图强,引导他们多了解这方面的进展,从而引起学生在数学方面进一步深造的欲望。
二.教学中多联系生活,通过学生生活体会来提高学习兴趣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设计造房子的生活画面:木匠盖房子安装窗子时,在窗框上斜钉着一根木条。问学生:钉着的这一根木条有什么作用呢?它跟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知识有什么联系呢?通过生活情境的設计,使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知识。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经常收集一些与生活有关的教学资料,在教学时要认真分析教材,创设生活情境,将问题巧妙地设计到生活情境中,使学生学得有情趣,学有所得。数学源于社会生活,最终又运用到现实社会和生活中去。
知识建构理论认为,数学学科的教学,学生是在自己生活经验基础上来学习知识的,也就是说,学习者走进教室,往往并不是一无所知的白纸。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让学生说一说现实中看见过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学生会举出很多实物,比如水桶底,下水道洞口的盖子,汽车的轮子等等。那么,为什么要把它们设计成圆形的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讲出了许多为什么这样设计的理由:“水桶的底面积用圆形可以多装水,而且还比较漂亮;下水道的盖子做成圆形就不会掉入洞内;汽车的轮子做成圆形行驶起来就很平稳,行驶的速度会更快。”接着教师再引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好处都是与圆有关的,等学了圆的认识之后,大家就会更加明白它的设计道理的。”由于有了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开头,学生学习知识不再感到枯燥乏味,学习目的性强了,兴趣自然产生了。
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的“ 生活即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通常为考试而教,教材上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然而,教材上的这些案例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远离了学生的实践,都是来自别人,学生没有联系到亲身经历的事,学生有时候是不能深刻领悟的,因此学生感到陌生。当学生面对联系生活的问题时会显得束手无策。知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学生易于理解、掌握和运用,也可促进学以致用,最终大大促进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三.引导学生研究探索学习,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强烈兴趣
数学研究性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数学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获得知识更多渠道,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的时候,我让学生当场用切苹果方式来表示各种分数,例如在学习等低等高的圆柱与圆锥的体积关系时,我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在圆锥里装满沙子再往圆柱里倒的办法让他们自己得出结论。从而通过自己探索,在同学面前表达、展示自己的探索结果,培养了学生的自信, 也为今后更好地学习奠定了基础。同时,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是很有帮助的。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认为要使得自己所讲授的知识被学生接受,我们老师应该从多角度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习有了积极性,学生就不会觉得数学知识枯燥,学生就会有兴趣,主动的把数学学科学好。作为老师,我们还可以积极地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探索,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培养爱好,这样,学生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从而,使得数学课程有趣,吸引学生,使得数学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参考文献
1.陈林红,“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之我见”,中国教育研究与创新杂志.2005(10).
2.邹安碧,“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析”教学平台,20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