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当前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直接的映像。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迹在人头脑中的再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还常常遇到许多光靠感觉、知觉和记忆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践要求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要求人们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去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改造制作”的工夫,这种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得问题的答案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正如感觉、知觉、表象一样,思想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样是客观世界。但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
通过事物相互影响的结果或通过其他媒介来间接地认识事物,是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对事物的概括认识,对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是思维过程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策略
1、 巧“问”互动,引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2、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括地图册、地理挂图、地理插图等),积极采用幻灯、电视录相、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时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那么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呢?
1)、假设式启发
假设是一种对地理现象的推测、想象与创造性思考,使学生富于联想、思维空间更广阔,假设有时候会得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新方法,对问题能提出超常规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所以假设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2)、对比式启发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形式,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联想中将思维向外辐射,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形成。
①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即从事物的发展的主线来展开联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联想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横比是指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即事物间的类似或相反、事物的因果关系去比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开联想。
③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3)、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4)、拓展式与递进式启发
从某一点拓展开去,以点及点、或以点带面地引发学生思考的思维方式曰“拓展思维”,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开阔,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3、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由果求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由果求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2)、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
3)、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汉光中学)
关键词:初中地理 课堂教学
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水平,使之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一种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
感觉和知觉是当前的事物在人头脑中的直接的映像。记忆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印迹在人头脑中的再现。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还常常遇到许多光靠感觉、知觉和记忆解决不了的问题。实践要求人们在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实践要求人们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去达到问题的解决。这种“改造制作”的工夫,这种通过迂回、间接的途径去找得问题的答案的认识活动,就是思维活动。
思维过程是我们认识活动的高级阶段。正如感觉、知觉、表象一样,思想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它的源泉同样是客观世界。但是我们的思维过程却是一种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过程,它反映出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
通过事物相互影响的结果或通过其他媒介来间接地认识事物,是思维过程的第一个重要特点。对事物的概括认识,对事物一般特性和规律性的联系和关系的认识,是思维过程的第二个重要特点。
二、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策略
1、 巧“问”互动,引发学生思维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创造思维的开始,也是创造思维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情景,巧设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启发和引导,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启发、诱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进行创新性活动。
2、激发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是学习思考的动力源泉。我们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地图(括地图册、地理挂图、地理插图等),积极采用幻灯、电视录相、计算机等多媒体手段,适时开展地理演讲、考察等第二课堂地理教学活动,增强教学的艺术性、直观性与实践性,以新、奇、趣来吸引学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好奇求知的强烈欲望,点燃思维火花,启动学生发散思维的内动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运用发散思维。那么激发学生发散思维的方法有哪些呢?
1)、假设式启发
假设是一种对地理现象的推测、想象与创造性思考,使学生富于联想、思维空间更广阔,假设有时候会得出一些异想天开的新方法,对问题能提出超常规的独特、新颖的见解,所以假设能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
2)、对比式启发
对比有纵比和横比两种形式,对比可以让学生在比较联想中将思维向外辐射,以促进学生发散思维训练与形成。
①纵比是从地理事物的各个发展阶段进行比较,即从事物的发展的主线来展开联想,从它的现在联想到它的过去和未来,联想到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上有什么共同点和不同点。
②横比是指地理事物之间的比较,即事物间的类似或相反、事物的因果关系去比较,要善于抓住事物的特征去展开联想。
③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3)、逆向式启发
逆向即是从问题的反面去思考、去发现新的问题引起新的思索,在思维过程中,能随时变通自己的思维方向和路线,根据新的情况,及时修改原来的想法,达到“举一反三”和“触类旁通”的效果
4)、拓展式与递进式启发
从某一点拓展开去,以点及点、或以点带面地引发学生思考的思维方式曰“拓展思维”,它可以使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更开阔,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观察与思考的习惯与能力。
3、加强集中思维训练,强化思维的综合性
集中思维是通过观察、找资料、找规律,将已有的信息集中分析、综合的思维活动。分析和综合是矛盾的统一体。分析就是把对象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种要素;综合就是把各个部分或各个要素联接成整体,从中考察各部分、各要素间的联系。分析是综合的前提和基础,综合是分析的提高和结果。分析综合这一思维活动的特殊功能就是在于它能够揭示事物的内在联系,从而把握事物的整体性。根据地理学科综合性的特点,在地理教学中应遵循“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的规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4、加强对学生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
1)、由果求因,讲解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在地理教学中,我们既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正向思维去获得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也可以挖掘教材中的某些探索性内容,由果求因,引导学生利用逆向思维去掌握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
2)、辩证分析,从矛盾的对立面去思考问题。
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如果我们从矛盾的不同方面去引导学生逆向思维,往往能认识事物更多的方面。
3)、运用“反证”,证明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反证法是正向逻辑思维的逆过程,是一种典型的逆向思维。反证法是指首先假设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相反的结果成立,然后推导出一系列和客观地理事实、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相矛盾的结果,进而导致否定原来的假设,从而更加有力地证明已知地理事实和结论的正确性。
(作者单位:河北省邯郸市汉光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