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短篇小说

来源 :文苑·经典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12122111121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短篇小说并不因为篇幅短,即应先天不足!恰相反,正是因为它短,才需要又深又厚。您所知道的必须比要写的多得多。
  ——老舍
  短篇小说要有严谨的结构
  怎么写短篇小说,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我自己就没写出来过像样子的短篇小说。不过,根据我的写作经验来看:只要我有足够的资料,我就能够写成一部长篇小说。它也许相当好,也许一无是处。可是,好吧坏吧,我总把它写出来了。至于短篇小说,我有多少次想写而写不成。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仔细想过了,找出一些原因。
  先从结构上说:一部文学作品须有严整的结构,不能像一盘散沙。可是,长篇小说因为篇幅长,即使有的地方不够严密,也还可以将就。短篇呢,只有几千字的地方,绝对不许这里太长,那里太短,不集中、不停匀、不严紧。
  这样看来,短篇小说并不因篇幅短就容易写。反之,正因为它短,才很难写。
  写短篇要做到字斟句酌
  从文字上看也是如此。长篇小说多写几句,少写几句,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短篇只有几千字,多写几句和少写几句就大有关系,叫人一眼就会看出:这里太多,那里不够!写短篇必须做到字斟句酌,一点不能含糊。当然,写长篇也不该马马虎虎、信笔一挥。不过长篇中有些不合适的地方,究竟容易被精采的地方给遮掩过去,而短篇无此便利。短篇应是一小块精金美玉,没有一句废话。我自己喜写长篇,因为我的幽默感会使我说废话。我会抓住一些可笑的事,不管它和故事的发展有无密切关系,就痛痛快快发挥一阵。按道理说,这大不应该。可是,只要写得够幽默,我便舍不得删去它,读者也往往不事苛责。当我写短篇的时候,我就不敢那么办。于是,我总感到束手束脚,不能畅所欲言。信口开河可能写成长篇,而绝对不能写成短篇。短篇需要最高度的艺术控制。浩浩荡荡的文字,用之于长篇,可能成为一种风格,短篇里浩荡不开。
  同时,若是为了控制而写得干干巴巴,就又使读者难过。好的短篇,虽仅三五千字,叫人看来却感到从从容容、舒舒服服。这是真本领。哪里去找这种本领呢?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最要紧的是,知道得多,写得少。有够写十万字的资料,而去写一万字,我们就会从容选择,只要精华,尽去糟粕。资料多才易于调动。反之,只有够写五千字的资料,也想去写五千字,那就非弄到声嘶力竭不可。
  我常常接到文艺爱好者的信,说:我有许多小说资料,但是写不出来。
  其中,有的人连信还写不明白。对这样的朋友,我答以先努力进修语文,把文字写通顺了,有了表现能力,再谈创作。
  您所知道的必须比要写的多
  有的来信写得很明白,但是信中所说的未必正确。所谓小说资料是不是一大堆事情呢?一大堆事情不等于小说资料。所谓小说资料者,是我们把一件事已经咂摸透,看出其中的深刻意义——借着这点事情可以说明生活中和时代中的某一问题。这样摸着了底,我们就会把类似的事情收揽进来,补我们原有的资料的不足。这样,一件小说资料可能一来二去地包括着许多类似的事情。也只有这样,当我们写作的时候,才能左右逢源、从容不迫,不会写了一点就无话可说了。反之,记忆中只有一堆事情,而找不出一条线索,看不出有何意义,这堆事情便始终是一堆事情而已。即使我们记得它们发生的次序,循序写来也会写不下去——写这些干什么呢!所谓一堆事情,乍一看起来仿佛是五光十色,及至一摸底,才知道值得寫下来的东西并不多。
  所以,我奉劝心中只有一堆事情的朋友们,别再以为那就是小说资料,应当先想一想,给事情剥剥皮,看看核儿究竟有多么大。要不然,您总以为心中有事,一写就能写五十万言的积蓄,及至一落笔便又有空空如也之感。同时,我也愿意奉劝:别以为有了一件似有若无很单薄的故事,便是有了写短篇小说的内容。短篇小说并不因为篇幅短,即应先天不足!恰相反,正是因为它短,它才需要又深又厚。您所知道的必须比要写的多得多。
  人物与景物勾勒需简练
  上面所说的也适用于人物的描写。在长篇小说里,我们可以从容介绍人物,详细描写他们的性格、模样、服装等等。短篇小说里没有那么多地方容纳这些形容。短篇小说介绍人物的手法似乎与话剧中所用的手法相近——一些动作、几句话,人物就活生生地出现在我们眼前。当然,短篇小说并不禁止人物的形容。可是,形容一多,就必然显着冗长无力。我以为:用话剧的手法介绍人物,而在必要时点染上一点色彩,是短篇小说描绘人物的好办法。
  除非我们对一个人物极为熟悉,否则没法子用三言两语把他形容出来。在短篇小说里,我们只能叫他做一两件事,可是我们必须做到:只有这样的一个人才会做这一两件事,而不是这样的一个人偶然地做了这一两件事,更不是随便哪个人都能做这一两件事。即使我们故意叫他偶然地做了一件事,那也必须是只有这个人才会遇到这件偶然的事,只有这个人才会那么处理这件偶然的事。
  还是那句话:知道得多,写得少。短篇小说的篇幅小,我们不能叫人物做过多的事。我们叫他做一件事也好,两件事也好,这点事必是人物全部生活与性格的有力说明,不是他一辈子只做了这么一点点事。只有知道了孔明和司马懿的终生,才能写出《空城计》。假若事出偶然,恐怕孔明就会束手被擒,万一司马懿闯进空城去呢!
  风景的描写也可应用上述的道理。人物的形容和风景的描写都不应是点缀。没有必要,不写;话很多,找最要紧的写,少写。这样,即使我们还不能把短篇小说写好,也不会一写就写成长的、废话太多的短篇小说了。
  以上是我这两天想起来的话,也许对,也许不对。前面不是说过吗,我不大会写短篇小说。
  摘自《老舍谈写作》(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其他文献
教室里的小脑袋,本来按桌椅分布得横平竖直,放学铃响,大家离开座位,迅速形成新的聚落。要好的,已挽手臂互换零食;住得近的,商量结伴回家。女孩子们约着同上厕所。一群群放笼的小雀,叽叽喳喳从教室飞出去。等学生散尽,办公室里的老师也陆续收拾东西。只有宋老师任凭所有文具摊在桌上,茶杯敞开,呼呼冒着热气。她趴在走廊的栏杆上,看大家离校。  来接小孩的家长们一仰头看见宋老师,都挥手打招呼。等走出学校一段,家长聊
烧菜,是中国菜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菜肴中的代表品种。烧,作为中国菜肴一种运用广泛的烹调方法,在各大菜系中均很常见,由此而来的烧菜可谓是成千上万,口感多样。各地的烧菜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对人们的餐桌影响很大,是中国菜中的一朵奇葩。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国内外饮食交流日益加强,烧菜的发展更加成熟,品种更加丰富多彩,已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局面,足以体现中国菜的正宗风味,雅俗
牛蒡学名Arctum Lapal,属菊科两年生草本植物,别名牛莱、大力子、牛子、蝙蝠刺、东洋萝卜。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地区,华东、华中尤其是江苏丰县金陵镇——被誉为中国牛蒡之乡,种植尤为广泛,已经成为当地的主要经济作物。它是一种以肥大肉质根供食用的蔬菜,叶柄和嫩叶也可食用。牛蒡肉质根细嫩香脆,可炒食、煮食、生食或加工成饮料。牛蒡原产我国,公元920年左右传入日本,在日本栽培训化出多个品种
这些男孩,好像长了一双翅膀,能够随时在这世间飞起,知道自己要把握怎样的尺度,去哪里,成为什么样的人。  一  同事阿风就住在我家附近,有时傍晚从学校回来,我会看见他站在阳台上给自己栽的花浇水、除草、施肥。  他很爱笑,常常我还没看到他就先听到他的招呼。我一抬头,就能看见这么一个身形清瘦、理着板寸头、笑容和善的人,被黄昏涂上一层非常明亮的色彩,像站在旷野上的人。  我去过阿风的家,他跟我一样,都是一
  
乡饮酒 从周代起一直延续到清末,时间长达数千年。这种地方性礼仪饮食文化活动,主要由当地官员承办,其宗旨是尊老敬贤,团结各处绅士以笼络人心,巩固统治,同时宣传政令、政教、禁令,以正当地风化。  据《周礼·地官·乡大夫》以及《仪礼·乡饮酒礼》上记载:周朝诸侯国“每三年一大比”,选出德才高超在当地颇有名气的人,到国君面前候选任用。人选落实后临走前乡大夫设宴饯行,并请年老退休的官员陪饮,因此谓之“乡饮酒”
吾室之內,或栖于椟,或陈于前,或枕籍于床,俯仰四顾无非书者。吾饮食起居,疾病呻吟,悲忧愤叹,未尝不与书俱。宾客不至,妻子不觌,而风雨雷雹之变有不知也。间有意欲起,而乱书围之,如积槁枝,或至不得行,则辄自笑曰:此非吾所谓巢者邪!乃引客就观之,客始不能入,既入又不能出,乃亦大笑曰:信乎其似巢也!
  
以咸、甜、酸、辣、香、鲜味及突出的葱、姜、蒜味融合而成的鱼香味型是川菜传统的风味。此味莱肴有浓鲜的鱼香味,其实并无鱼,关键是厨师善用调味料,使各调味料巧妙组合。仅鱼香味型而言,调料有变成其菜的风味亦不同,以“鱼香肉丝”、“鱼香肝片”、“鱼香兔丝”为例介绍其具体的调配方法。    鱼香肉丝    此菜所用调味料:川盐、泡鱼辣椒、葱、姜、蒜、白酱油、白糖、醋、味精。运用中川盐在所要烹制的原料码芡时上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