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生评价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问题。虽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在学生评价方面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与尝试,但是并没有对评价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产生根本性改变。这些主要问题表现为:评价内容偏重学科知识,评价标准过多强调共性,评价方法主要是传统考试,评价主体以教师为主,评价重心过于关注结果。
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秉承评价为了引领学生发展的理念,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所要求的新评价理念具体化,不断探索与尝试评价改革目标在学校框架下落实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实施学生素质发展工程,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学生评价的功能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教育的儿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积极实施学生素质发展工程,对我校学生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为促进学生达到这些素质要求,我们对要求进行了细化和分解,编制了《学生素质发展手册》,《手册》包括评价内容和素质检测两部分。评价内容分阶段、分学科设置,主要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就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等方面分项目设置具体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体现新课标精神,将一般性发展目标融入学科学习目标中,同时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凸显地方文化熏陶。素质检测先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目设置一级指标,再将每项一级指标分成若干二级指标,每个指标分成自评、师评和家长评三项。
《手册》平时由学生自己保管,我们要求教师定期主持召开反思、交流与评分会议,发动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能力,必要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点,并以抽查的方式监控学生的发展状况,指导学生改进。同时,结合学校实施的家校一体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师评和家长评。评价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质性评价为主。
《手册》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使学生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评价功能由分等级到促发展的转化。
二、构建家校一体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过程、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评价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到理念,具体到授课方式、作业设计、评价方式,都有别于过去的传统教育,而很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如果新课程的实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将会举步维艰。为此,我校积极构建家校一体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家校合作评价途径。
首先是构建家校一体评价内容。探索学校、家庭从哪些方面、哪些指标全面评价小学生的成长过程,编制了《家校一体学生评价表》。按照学生的年龄、学段等特点,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从知、情、意、行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活动,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品质、学习品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其次是构建家校一体评价的基本方式。教师每月向家长下发《家校一体学生评价表》,并通过家长会、指导函、校讯通等形式进行指导。家长在辅导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反馈给老师。教师根据指导函要求,每月向家长作反馈,一月一次评语,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
再次是构建家校一体评价活动策略。一是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家长会的召开与否不完全由学校决定,家长在培养指导函上填写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发现问题具有普遍性,则向家长发出“专题讨论会”的邀请书,希望参与讨论的家长可以定时间坐下来共同探讨,主持人有时是老师,有时是某位家长。对没有时间来参加的家长,以书面发学习材料的形式传递信息。二是亲子联欢会。每学期举行一次“亲子联欢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包括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竞赛、学业方面的汇报,也是对一学期家校一体评价的一次成果展示。活动方案由教师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协商制定。三是家庭互助教育评价。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积极帮助家长建立互助评价组,充分利用各个家庭的优势,实现家庭教育之间的互补。
家长指导是一个不可缺失的资源,我校通过建立家校一体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使家校双方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局面,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自主编制学生家庭作业,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校每学期都组织骨干教师编制具有我校特色的家庭作业——《分层检测卡》《周末导学卡》和《周末训练卡》,其设计力求达到三个“相结合”的要求:
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获得的知识指导生活、指导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要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深化知识,又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形成技能。同时,还要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从而全面落实育人目标。
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突破以往单纯拘泥于书本的局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不仅要与课本知识相关,还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题型要具有多样性,能促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三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身体、心理、科学、道德、审美、劳动和交往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内容、形式和作业量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规律,题目的编制和排列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题目的内涵及其表述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练习能唤醒和引导潜藏在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并最终促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自主编制的家庭作业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将学生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评价重心由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移。
总之,我校实施的学生评价改革,将传统单一的终端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传统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主体评价转变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全息性评价,将传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依据的甄别性评价转变为分项描述、质性评语和考核成绩相结合的多指标混合式评价,使评价方式从理念到方法、从标准到界定、从定量到定性、从学科向操行和特长拓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序、规范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
这些问题与当前教育评价发展的特点不相符,阻碍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也不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此,我校秉承评价为了引领学生发展的理念,将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所要求的新评价理念具体化,不断探索与尝试评价改革目标在学校框架下落实的途径和方法,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一、实施学生素质发展工程,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学生评价的功能不只是检查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关注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与方法,以及与之相伴随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评价不是“选拔适合教育的儿童”,而是关注学生成长和进步的状况,并通过分析指导,提出改进计划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评价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是帮助我们“创造适合教育的儿童”。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校积极实施学生素质发展工程,对我校学生提出了九个方面的素质要求。为促进学生达到这些素质要求,我们对要求进行了细化和分解,编制了《学生素质发展手册》,《手册》包括评价内容和素质检测两部分。评价内容分阶段、分学科设置,主要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就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体育、美术、科学、信息技术和综合实践等方面分项目设置具体评价内容,评价内容体现新课标精神,将一般性发展目标融入学科学习目标中,同时结合我校办学特色,凸显地方文化熏陶。素质检测先根据评价内容分项目设置一级指标,再将每项一级指标分成若干二级指标,每个指标分成自评、师评和家长评三项。
《手册》平时由学生自己保管,我们要求教师定期主持召开反思、交流与评分会议,发动学生自评、互评,充分发展学生的自省能力,必要时对个别学生加以指点,并以抽查的方式监控学生的发展状况,指导学生改进。同时,结合学校实施的家校一体教育评价体系,开展师评和家长评。评价采用质性和量化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以质性评价为主。
《手册》通过让学生全程参与,使学生学会了反思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同时也为教师和家长提供了有关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信息,有助于教师和家长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实现评价功能由分等级到促发展的转化。
二、构建家校一体评价体系,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只有在这样的条件下才能实现和谐的、全面的发展,就是两个‘教育者’——学校和家庭,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无论在教育的目的上,还是过程、手段上都不要发生分歧。”新课程的实施,给教育评价带来了全新的变革,大到理念,具体到授课方式、作业设计、评价方式,都有别于过去的传统教育,而很多家长对此并不了解。如果新课程的实施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将会举步维艰。为此,我校积极构建家校一体的教育评价体系,探索出一条有效的家校合作评价途径。
首先是构建家校一体评价内容。探索学校、家庭从哪些方面、哪些指标全面评价小学生的成长过程,编制了《家校一体学生评价表》。按照学生的年龄、学段等特点,结合家庭的实际情况,从知、情、意、行等方面设计相应的活动,从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心理品质、学习品质等多方面进行评价。
其次是构建家校一体评价的基本方式。教师每月向家长下发《家校一体学生评价表》,并通过家长会、指导函、校讯通等形式进行指导。家长在辅导过程中遇到困难及时反馈给老师。教师根据指导函要求,每月向家长作反馈,一月一次评语,针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及时和家长沟通。
再次是构建家校一体评价活动策略。一是形式多样的家长会。家长会的召开与否不完全由学校决定,家长在培养指导函上填写自己遇到的问题,如果教师发现问题具有普遍性,则向家长发出“专题讨论会”的邀请书,希望参与讨论的家长可以定时间坐下来共同探讨,主持人有时是老师,有时是某位家长。对没有时间来参加的家长,以书面发学习材料的形式传递信息。二是亲子联欢会。每学期举行一次“亲子联欢活动”,邀请家长来校和孩子们一起参加活动。包括孩子自理能力方面的竞赛、学业方面的汇报,也是对一学期家校一体评价的一次成果展示。活动方案由教师和家长委员会共同协商制定。三是家庭互助教育评价。一个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积极帮助家长建立互助评价组,充分利用各个家庭的优势,实现家庭教育之间的互补。
家长指导是一个不可缺失的资源,我校通过建立家校一体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利用了家长资源,使家校双方在相互沟通协商中增进了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共同配合形成合力,改变了以教师为主的单一评价局面,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三、自主编制学生家庭作业,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忽视过程,就不可能促使学生注重科学探究的过程,养成科学探究的习惯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与精神,反而易于形成一些似是而非的认识习惯,不利于其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限制其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此,我校每学期都组织骨干教师编制具有我校特色的家庭作业——《分层检测卡》《周末导学卡》和《周末训练卡》,其设计力求达到三个“相结合”的要求:
一是知识与能力相结合,让学生能够运用获得的知识指导生活、指导实践,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既要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深化知识,又要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和延伸,尝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形成技能。同时,还要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从而全面落实育人目标。
二是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突破以往单纯拘泥于书本的局限,向课外延伸、与生活接轨。不仅要与课本知识相关,还要与学生生活相联系,使学生在学校、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巩固知识、发展能力。题型要具有多样性,能促使学生的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
三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通过对学生身体、心理、科学、道德、审美、劳动和交往素质的培养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教育目标。一方面,内容、形式和作业量力求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发展学科能力的规律,题目的编制和排列力求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题目的内涵及其表述力求做到科学、准确;另一方面,学生通过练习能唤醒和引导潜藏在身上的人文需要,进而培养对自己、他人及环境的人文理解与人文关怀,并最终促进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
自主编制的家庭作业有助于教师形成对学生的准确预期,方便教师检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将学生评价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与课程和学生的发展保持一致,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探究精神,促进“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从而实现评价重心由注重结果到关注过程的转移。
总之,我校实施的学生评价改革,将传统单一的终端性评价转变为对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将传统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主体评价转变为由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多主体全息性评价,将传统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依据的甄别性评价转变为分项描述、质性评语和考核成绩相结合的多指标混合式评价,使评价方式从理念到方法、从标准到界定、从定量到定性、从学科向操行和特长拓展,形成了较为科学有序、规范有效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