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陈衡哲的《一日》与鲁迅的《狂人日记》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白话文小说,从发表时间来看,《一日》比《狂人日记》还要早一年。但是在书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时,鲁迅的《狂人日记》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很值得批评者去深思。笔者通过文本细读,从语言、与主流文学的距离以及文学史书写的“潜规则”三个方面来分析,《狂人日记》能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内在因素。
关键词:《一日》 《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
一、白話口语与书面语
《一日》是陈衡哲为响应胡适使用白话文创作主张所尝试写就的白话文小说,是一篇区别于从前的纯白话文写作。《狂人日记》作为一篇白话文小说,我们先抛开它内在的反讽气质,它开篇的那一段文言小序依旧带有封建色彩。如今大多数批评者认为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是为了以此加强封建性与现代性的对比,来突出作品对现代性的追求,对封建性的批判。但是如果单从贯彻使用白话文这一点而言,陈衡哲的《一日》是更为突出的,但是也正由于这一点使陈衡哲的小说语言艺术相对薄弱。
陈衡哲的《一日》中,对白话文的使用更侧重于写作的白话口语化。她的小说中大多是人物对话,例如早起亚娜与贝田的对话,之后在餐厅亚娜、马及、尤妮思之间的对话。纵观整篇小说,是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向前推进的。显然她将言说方式与书写方式统一在一起。但是,这种书面语组成的小说,不仅让作品的语言丧失了艺术性,而且也使文章的叙事性相对减弱,成为更趋向于以人物语言为主体的戏剧小说。而《狂人日记》除了序言之外都是以书面白话文写作的,其中也包含一定人物对话,且是完整、具有艺术性的白话语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性较强。鲁迅的小说具有极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其语言创造的意象如:“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等都具有极为深长的意味,隐喻性明显,显示出令人惊奇的批判特质。所以从语言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来说,《狂人日记》确实更有资格成为先者。
二、时代的主流叙事
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是“启蒙”,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思想。所以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启蒙。在陈衡哲的《一日》这篇小说中讲述的是美国女子大学的新生,在寄宿宿舍中一日间的琐屑生活情形。她截取一个学生生活的横截面,以一种流水账的样式,记叙了一些大概每个人每一天都会经历的琐碎小事。所以无论怎样去解读,她的内涵除了响应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以及一些学者说的“博爱思想”之外,确实没有什么较为深刻的启蒙意义。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甚至比当时主流文学的“问题小说”更具有启蒙意义。我们再提之前说过的文言小序,它与正文的白话文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很多文学史都将其认定为反讽,这是现代性与封建性的对比,是陈腐文化与启蒙文化的对比,是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种启蒙。
五四时期的文学的要义是“血与泪”“呼吁与诅咒”。但陈衡哲的《一日》写的除了幽默的人物和自然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更为深刻的历史意义。所以在“问题小说”作为时代文学主流的时期,《一日》没有进入整体叙事,这种集中叙事的疏离使它自然被边缘化,以至于被遮蔽。但是对于鲁迅来说,他不仅紧跟文学主流,甚至对文学主流的进一步发展也起了关键作用。就以此时的“问题小说”来讲,鲁迅不仅能在文学主流中提出时代的问题,在《狂人日记》中,鲁迅还提出了解决时代问题的办法——“救救孩子”。所以在文学主流中从“话语权”角度出发,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仅贴合整体叙事,甚至占有了相当有力量的“话语权”,而陈衡哲的《一日》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三、文学史书写的“潜规则”
陈衡哲的《一日》在1917年发表于胡适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上,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是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从线性时间上来看,《一日》是在前的。但是《留美学生季报》是发表于国外的,在当时对于国内的影响远小于《新青年》,因此传到国内的时间和传播的范围以及大众接受的程度上看都是《一日》知名度小于《狂人日记》。在五四文学初期,除少数文学大师外,此时的白话小说创作水平整体都不高。因此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就如同春日里的一声惊雷。
《狂人日记》写的是中国地方色彩及封建风俗,因为中国的乡村是最能体现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虽然《狂人日记》和真正的乡土文学相比,还只是萌芽阶段,但其乡土文学的特点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与《一日》相比,其本土文学特质及中国特色已相当明显,在书写中国文学史时,作为主流文学的乡土文学必然要放在优先位置。所以《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较《一日》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陈衡哲.一支扣针的故事[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孟芳芳,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关键词:《一日》 《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
一、白話口语与书面语
《一日》是陈衡哲为响应胡适使用白话文创作主张所尝试写就的白话文小说,是一篇区别于从前的纯白话文写作。《狂人日记》作为一篇白话文小说,我们先抛开它内在的反讽气质,它开篇的那一段文言小序依旧带有封建色彩。如今大多数批评者认为这是作者的精心设计,是为了以此加强封建性与现代性的对比,来突出作品对现代性的追求,对封建性的批判。但是如果单从贯彻使用白话文这一点而言,陈衡哲的《一日》是更为突出的,但是也正由于这一点使陈衡哲的小说语言艺术相对薄弱。
陈衡哲的《一日》中,对白话文的使用更侧重于写作的白话口语化。她的小说中大多是人物对话,例如早起亚娜与贝田的对话,之后在餐厅亚娜、马及、尤妮思之间的对话。纵观整篇小说,是以时间为线索,以人物之间的对话向前推进的。显然她将言说方式与书写方式统一在一起。但是,这种书面语组成的小说,不仅让作品的语言丧失了艺术性,而且也使文章的叙事性相对减弱,成为更趋向于以人物语言为主体的戏剧小说。而《狂人日记》除了序言之外都是以书面白话文写作的,其中也包含一定人物对话,且是完整、具有艺术性的白话语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叙事性较强。鲁迅的小说具有极为明显的个人化特征,其语言创造的意象如:“古久先生”“陈年流水簿子”等都具有极为深长的意味,隐喻性明显,显示出令人惊奇的批判特质。所以从语言的完整性和艺术性来说,《狂人日记》确实更有资格成为先者。
二、时代的主流叙事
五四时期的关键词是“启蒙”,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还是思想。所以文学创作的主要目的就是如何启蒙。在陈衡哲的《一日》这篇小说中讲述的是美国女子大学的新生,在寄宿宿舍中一日间的琐屑生活情形。她截取一个学生生活的横截面,以一种流水账的样式,记叙了一些大概每个人每一天都会经历的琐碎小事。所以无论怎样去解读,她的内涵除了响应胡适的“白话文”运动以及一些学者说的“博爱思想”之外,确实没有什么较为深刻的启蒙意义。但是鲁迅的《狂人日记》甚至比当时主流文学的“问题小说”更具有启蒙意义。我们再提之前说过的文言小序,它与正文的白话文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很多文学史都将其认定为反讽,这是现代性与封建性的对比,是陈腐文化与启蒙文化的对比,是新文学与旧文学的对比。而这种对比本身就是一种启蒙。
五四时期的文学的要义是“血与泪”“呼吁与诅咒”。但陈衡哲的《一日》写的除了幽默的人物和自然的生活之外,没有其他更为深刻的历史意义。所以在“问题小说”作为时代文学主流的时期,《一日》没有进入整体叙事,这种集中叙事的疏离使它自然被边缘化,以至于被遮蔽。但是对于鲁迅来说,他不仅紧跟文学主流,甚至对文学主流的进一步发展也起了关键作用。就以此时的“问题小说”来讲,鲁迅不仅能在文学主流中提出时代的问题,在《狂人日记》中,鲁迅还提出了解决时代问题的办法——“救救孩子”。所以在文学主流中从“话语权”角度出发,鲁迅的《狂人日记》不仅贴合整体叙事,甚至占有了相当有力量的“话语权”,而陈衡哲的《一日》则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
三、文学史书写的“潜规则”
陈衡哲的《一日》在1917年发表于胡适主编的《留美学生季报》上,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是1918年发表在《新青年》上的。从线性时间上来看,《一日》是在前的。但是《留美学生季报》是发表于国外的,在当时对于国内的影响远小于《新青年》,因此传到国内的时间和传播的范围以及大众接受的程度上看都是《一日》知名度小于《狂人日记》。在五四文学初期,除少数文学大师外,此时的白话小说创作水平整体都不高。因此鲁迅《狂人日记》的创作就如同春日里的一声惊雷。
《狂人日记》写的是中国地方色彩及封建风俗,因为中国的乡村是最能体现出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的。虽然《狂人日记》和真正的乡土文学相比,还只是萌芽阶段,但其乡土文学的特点是不可否认的。而且与《一日》相比,其本土文学特质及中国特色已相当明显,在书写中国文学史时,作为主流文学的乡土文学必然要放在优先位置。所以《狂人日记》作为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较《一日》更为合理。
参考文献:
[1]陈衡哲.一支扣针的故事[M].黑龙江:北方文艺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孟芳芳,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