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语文作文教学中,我们往往遭遇这样的痛苦和困惑:老师怕教,学生怕写。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作文教学的方法论的引导,导致作文指导、作文训练失去针对性或有序性。鉴于此,探讨作文教学方法,从理论上、实践上都有不可忽视作用。本文就就这些年来,在语文教学中摸索出的一些作文教学的方法提出来,与大家共同探讨,以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体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写作训练严重不足;加上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模式陈旧,因此作文教学早已陷入困境,成为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但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发现:作文训练从字句开始是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仿写范文,找到自信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本,尤其是讲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把分析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仿写,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仿照范文立意、构架、选材的方法去进行写作。例如,在学《桥之美》这篇范文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家乡身边自己熟悉的桥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发表看法来仿写,效果很好,有好些同学的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尤其对家乡雅安廊桥的精彩评述更是让我拍手叫好。
在学《端午的鸭蛋》这篇范文时,我让学生与课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为什么会编排这篇课文?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的引导,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其中有一点就是:我们生活中平凡朴实的风土人情,看似没有写的,却也可以被作者写一篇美文,别具韵味,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接着我问同学们:如果让大家来写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情,你们又该如何来写呢?很自然就引导同学们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找答案了。课后让大家再来仿写一篇有关家乡分土人情的文章,同学们果然就能把平凡的事写得意趣横生了。有一位同学在发表写作感言的时候说:“原以为只有写不平凡的事才能写出好作文,没想到生活中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常小事也能写出彩,那今后可写的内容就多了,写作原来并不是那么难啊!”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仿写带给同学们的那份快乐和自信。
二、挖掘写作素材,丰富作文教学内涵
学生写作文,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平日里用心观察生活,注重积累和感悟,还要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挖掘写作素材,不断丰富作文教学的内涵。
1、立足于语文课本,找准读写结合点,将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贯穿大语文观念。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社戏》可以选取的点是,运用感官和修辞写一段景物描写,或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一个自己的童年伙伴形象。《安塞腰鼓》可仿照课文,带着感情描写一个大型舞蹈场面;《竹影》可记叙童年的一种游戏;《观舞记》细致描写一种舞蹈;《看戏》记叙自己一次观看演出的经历;《口技》介绍自己熟知的一种民间传统技艺。通过以上的课外练笔,可以让学生充分练习写作要点,真正做到语文课本的读写结合。
2、经典诵读的积累和运用。每周都为学生选取经典古诗词和美文,旨在让学生加强文学积累,提升语文素养。之前,采取让学生朗讀或者背诵的方法,时间长了,学生有些腻,对于一些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将经典诵读与课外练笔相联系,引导学生写诗词、美文的赏析或读后感,学生兴趣相对更加浓厚一些,尤其是对于尖子生来说,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3、紧密联系生活。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课外练笔更加不能脱离生活这块土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因此,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比如节假日、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社会重要事件等,都是课外练笔的选材。只有联系生活,作文教学才是活源之水。
三、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写作教学方式作过许多探索,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 体会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但学生写作兴趣不浓,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写作训练严重不足;加上语文教师作文教学模式陈旧,因此作文教学早已陷入困境,成为教学中的老大难问题,但也是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不断摸索,发现:作文训练从字句开始是提升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写作水平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此,我想谈一下自己粗浅的做法和体会。
一、仿写范文,找到自信
模仿是人类学习,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也是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有法可循,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我们的教材就是最好的范本,尤其是讲读课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将学以致用的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中去,引导学生把分析阅读与写作联系起来。仿写,不是机械的照搬,而是调动学生已有的积累,仿照范文立意、构架、选材的方法去进行写作。例如,在学《桥之美》这篇范文的时候,我让学生以家乡身边自己熟悉的桥为对象,从审美的角度发表看法来仿写,效果很好,有好些同学的文章出乎我的意料,尤其对家乡雅安廊桥的精彩评述更是让我拍手叫好。
在学《端午的鸭蛋》这篇范文时,我让学生与课本对话,与编者对话:为什么会编排这篇课文?让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同学们的讨论,我的引导,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其中有一点就是:我们生活中平凡朴实的风土人情,看似没有写的,却也可以被作者写一篇美文,别具韵味,引起大家的强烈共鸣。接着我问同学们:如果让大家来写我们家乡的风俗人情,你们又该如何来写呢?很自然就引导同学们到课文的学习中去找答案了。课后让大家再来仿写一篇有关家乡分土人情的文章,同学们果然就能把平凡的事写得意趣横生了。有一位同学在发表写作感言的时候说:“原以为只有写不平凡的事才能写出好作文,没想到生活中我们熟视无睹的平常小事也能写出彩,那今后可写的内容就多了,写作原来并不是那么难啊!”从学生的话语中,我们深深体会到仿写带给同学们的那份快乐和自信。
二、挖掘写作素材,丰富作文教学内涵
学生写作文,常常会感到无话可说。作为语文教师,除了引导学生平日里用心观察生活,注重积累和感悟,还要多角度、多方面思考,挖掘写作素材,不断丰富作文教学的内涵。
1、立足于语文课本,找准读写结合点,将语文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贯穿大语文观念。以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社戏》可以选取的点是,运用感官和修辞写一段景物描写,或运用各种人物描写方法,刻画一个自己的童年伙伴形象。《安塞腰鼓》可仿照课文,带着感情描写一个大型舞蹈场面;《竹影》可记叙童年的一种游戏;《观舞记》细致描写一种舞蹈;《看戏》记叙自己一次观看演出的经历;《口技》介绍自己熟知的一种民间传统技艺。通过以上的课外练笔,可以让学生充分练习写作要点,真正做到语文课本的读写结合。
2、经典诵读的积累和运用。每周都为学生选取经典古诗词和美文,旨在让学生加强文学积累,提升语文素养。之前,采取让学生朗讀或者背诵的方法,时间长了,学生有些腻,对于一些语文素养比较好的学生来说,出现了吃不饱的现象。因此,将经典诵读与课外练笔相联系,引导学生写诗词、美文的赏析或读后感,学生兴趣相对更加浓厚一些,尤其是对于尖子生来说,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
3、紧密联系生活。语文学习离不开生活,课外练笔更加不能脱离生活这块土地。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热爱生活,也是语文教学的一大目标。因此,生活中的各种事件,比如节假日、学校组织的活动、以及社会重要事件等,都是课外练笔的选材。只有联系生活,作文教学才是活源之水。
三、切实抓好课外活动,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
在我施教的一次题为《我的一点建议》的作文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这样写:“我们在作文时,拿笔就头痛,总觉得没有东西可写,有时在头脑里想好了,一下笔又不知道从哪写起,脑子变成一片空白”。因此,“建议老师在布置作业时,带我们出去看看,玩玩”。这里说明了不知道“写什么”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生。在写作教学本体中,教学生“写什么”这一问题,长期以来就始终困扰着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同时也对写作教学方式作过许多探索,得到公允的开展课外活动是一条切实可行的措施。至今开展课外活动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并且作为教育的一种法则写进了教学大纲,可是仍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界乃至全社会足够的重视,学生还在为“写什么”而苦恼。国外的大量资料表明,在学校里人才成长的主要途径有三:一是课堂教学引导;二是课外科普、传记、文学读物的启迪;三是课外科技、文体、社会活动的培育。这后两条途径都属于课外活动的范畴,实际上是两条途径,即课内与课外。
陶行知主张:“我们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他们去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以及大社会中之士、农、工、商,三教九流,自由地对宇宙发问,与万物为友,并且向中外古今三百六十行学习。”这句话至少给我们两点启示:一是让孩子去接触大自然,运用课内学到的观察本领去广泛地观察大自然,从而丰富感性知识,丰富自己的语言;二是让学生去接触社会,把语文教学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大课堂,从而在社会交际中,积累语言,发展思维。实践证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带领学生走出课堂,通过参观、访问、搞社会调查,接触实际,接触社会,领略祖国大好河山,了解日新月异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开拓知识领域,开阔眼界,丰富生活,激发与发展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进一步培养学生写作的动机。同时,还使学生有机会把自己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可以更好地掌握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识上的飞跃,提高获得知识、驾驭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和手脑并用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能培养学生不断追求新知、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