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外语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研究三(低、中、高)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实施请求、道歉和称赞言语行为时的策略及其发展特点,探讨了中国英语学习者目标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状况以及语际语用能力的发展趋势,学习者语言水平以及语用迁移等对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提高的影响。
关键词:语际语用学;语际语用能力;中国英语学习者
作者简介:韩曙光(1978-),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讲师。(辽宁 阜新 1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194-02
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简称ILP)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其语用能力发展的科学。语际语用学是二语习得和语用学这两个子学科的第二代交叉性学科(Kasper & B1um-Kulka,1993)。因此,它既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分支,又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语际语用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20多年的发展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用理解;言语生成;语用发展;语用迁移;交流效果。(Kasper&B1um-Kulka,1993)
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是语际语用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我们了解语用能力发展规律。然而,与言语行为实施研究相比,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Blum- Kulka等人(1989)早就指出这一不平衡的现象,[1]Rose(2000;2001)也多次指出語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的迫切性与不足,[2-3]因此对于语际语用能力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外语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语言学习者习得目的语语用规则的特点和语用能力的发展规律,对于提高外语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语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研究不同层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力图深化语际语用学的理论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语用能力发展规律,促进对外语学习者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习得和运用的认识。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将丰富语用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语际语用学研究兴起;20世纪90年代,语际语用学研究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语际语用学研究继续发展。早期的研究主要是解释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语用迁移;后来逐渐演变成研究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的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其语用能力的发展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等。
语际语用学研究一开始就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何自然教授(1996)介绍了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并且出版了专著《语用学和英语学习》(1997),专门探讨语用学研究对英语学习的指导作用。近两年来,我国学者按照国际语际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语际语用学的理论(何自然,1996;刘绍忠,1997a);(2)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实施言语行为的策略异同比较(Yu Feixia,1995;Zhang,1995a;1995b;Chen,Ye&Zhang,1995;Steinberg Du,1995;Ye,1995)(3)中国学生语用能力研究(刘绍忠,1997b);(4)关联理论与语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关系(刘绍忠,1997c)。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语际语用学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较之理论研究的发展,基于语际语用学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成果不丰,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三(低、中、高)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实施请求、道歉和称赞言语行为时的策略及其发展特点,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目标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状况,探索语际语用能力的发展趋势,语言水平以及语用迁移等对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提高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采用二语习得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法。横向研究法指对一组不同的学习个体在一个时点内进行研究,以分析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某个方面。研究者将采用横向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篇章完型(discourse completion)方法收集数据,并采用SPSS社科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校学生,共150人。按语言学习经历将他们分为三组,平均每组50人。前两组是来自阜新市第一中学的初一和阜新市高级中学高一两个年级的学生,第三组是来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三组英语学习者中,高年级(大一)学生在请求策略的使用上明显高于低年级(高一和初一)学生,而高一学生在请求策略的使用上也要高于初一学生,如表1所示,三组英语学习者的直接策略使用逐渐减少而规约性间接策略使用逐渐增加。在道歉策略和恭维语策略的使用上,大一学生较之高一和初一学生使用附属策略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同样,高一学生使用附属策略的频率和范围高于初一学生。因此,研究者认为中国外语学习者目标语语用能力呈现发展趋势。
注:SPSS软件统计结果显示p=.000,即显著性概率为.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三组英语学习者在请求策略使用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在对三组英语学习者组进行分别测试后,数据分析显示同一层次学生在实施请求、道歉和称赞言语行为时在策略类型的选择上存在组内差异,表明处于同一语言层次上的语言学习者在语际语用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
以大一学生道歉附属策略使用频率为例,如表2所示。
(3)对三组被试进行汉语策略使用情况测试的结果显示,三组英语学习者目标语言语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汉语的影响,其英语策略和辅助行为语等英语语言语用能力存在汉语语用能力的迁移。在实现称赞言语行为时,三组被试受母语影响最为明显。例如,在汉语策略使用问卷调查中三组被试平均42%的学生选择拒绝别人的赞扬,同样在英语称赞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中有45%的学生选择了拒绝,表明中国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发生了语用迁移。
五、启示
(1)课堂教学应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目前的中国英语教学仍旧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非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远远滞后于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用知识的薄弱,英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即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4]而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外语特有的语用规律,不能正确了解言语行为所实施的言语功能,或者没能掌握特定情境中特定话语的语用功能。在非目标语语言环境下,由于缺少足够的目标语输入和接触,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相对较慢,课堂语用输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显性地增加目标语语用知识的输入,英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就会增强,其语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当今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动态元语用语境,弥补自然语用语境的不足,确保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应的语用知识,最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用和交际能力。
(2)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诊断性手段等测试手段了解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的水平,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难度有计划地导入元语用信息,并讲解其具体的语用功能和用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设计交际环境,如合作对话(collaborative dialogue)、角色扮演、小組讨论或辩论等,给学习者提供交际机会,同时适时给予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以提高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其中合作对话被证明是一项很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它是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对话,参与者在意义协商(meaning negations)的同时,通过反思或同侪反馈(peer feedback)等修正自身和对方的语用输出,从而促进双方掌握相应的语用规则。[5]角色扮演活动也是提高语际语用能力的重要活动,它可以使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为他们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通过认真准备语言材料、并通过表演等方式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语用规则,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
(3)语言负迁移是指在双语制或外语学习的语境中,当发生迁移的两种语言的结构相差较大时,学习者利用母语规则处理目的语,母语对目的语产生干扰作用,从而产生负迁移。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一般都是在本族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尝试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表达思想时,由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不完善,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受到母语的影响。研究显示,三组被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用迁移的现象,表明语用迁移客观存在于学习者的整个二语习得过程,很难将其消除。但语用迁移与中介语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具有方向性和程度性,它是一个连续体,即正负迁移处于两端,中间是不同的迁移程度。对于消极的语用迁移,学习者应减少迁移程度,尽量克服语用迁移的负面影响,利用语用迁移的积极作用,发展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英语教师也应该根据各种母语负迁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尽量减少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负迁移,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Blum-Kulka,S.,J.House and G.Kasper.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M].Norwood,NJ:Ablex,1989.
[2]Rose,K.R.& C.Ng.Kwai-fun.Inductive and deductiveteaching of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A].In K.R.Rose &G.Kasper(eds).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45-170.
[3]Rose,K.R.&R.Ono.Eliciting speech act data in Japanese:The effect of questionnaire type[J].Language Learning,1995,(45):191-223.
[4]Bardovi–Harling,K D rnyer Z.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s violations? Pragmatic vs.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 learning [J].TESOL Quarterly,1998,32(2):233-259.
[5]Ohta A 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J].System,2005,33(3):503-517.
(责任编辑:刘辉)
关键词:语际语用学;语际语用能力;中国英语学习者
作者简介:韩曙光(1978-),女,辽宁阜新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外语系,讲师。(辽宁 阜新 12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优秀青年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1)01- 0194-02
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简称ILP)是从语用学的角度研究语言学习者的目的语言语行为的实施及其语用能力发展的科学。语际语用学是二语习得和语用学这两个子学科的第二代交叉性学科(Kasper & B1um-Kulka,1993)。因此,它既是二语习得研究的一个分支,又是语用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语际语用学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20多年的发展史,主要研究领域包括:语用理解;言语生成;语用发展;语用迁移;交流效果。(Kasper&B1um-Kulka,1993)
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是语际语用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能让我们了解语用能力发展规律。然而,与言语行为实施研究相比,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都存在很大的差距。Blum- Kulka等人(1989)早就指出这一不平衡的现象,[1]Rose(2000;2001)也多次指出語际语用能力发展研究的迫切性与不足,[2-3]因此对于语际语用能力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外语学习的目标是提高语言交际能力,而语用能力是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入研究语言学习者习得目的语语用规则的特点和语用能力的发展规律,对于提高外语学习者运用目的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因此,语际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对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鉴于此,本文将研究不同层次的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力图深化语际语用学的理论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揭示语用能力发展规律,促进对外语学习者目的语的语用知识习得和运用的认识。通过对中国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的研究,将丰富语用学、二语习得以及跨文化交际学理论。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外语际语用学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语际语用学研究兴起;20世纪90年代,语际语用学研究初具规模;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语际语用学研究继续发展。早期的研究主要是解释非本族语者在跨文化交际中的语用失误、语用迁移;后来逐渐演变成研究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目的语时的言语行为的理解与表达,以及其语用能力的发展和语用能力的培养等。
语际语用学研究一开始就引起我国学者的关注。何自然教授(1996)介绍了语际语用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并且出版了专著《语用学和英语学习》(1997),专门探讨语用学研究对英语学习的指导作用。近两年来,我国学者按照国际语际语用学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方法,主要研究了以下几个问题:(1)语际语用学的理论(何自然,1996;刘绍忠,1997a);(2)中国学生与英语本族语者实施言语行为的策略异同比较(Yu Feixia,1995;Zhang,1995a;1995b;Chen,Ye&Zhang,1995;Steinberg Du,1995;Ye,1995)(3)中国学生语用能力研究(刘绍忠,1997b);(4)关联理论与语际语用能力的培养关系(刘绍忠,1997c)。经过20多年的发展,语际语用学研究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
较之理论研究的发展,基于语际语用学能力发展的实证研究相对较少,成果不丰,仍然有待进一步发展。
二、研究内容
本文研究三(低、中、高)组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实施请求、道歉和称赞言语行为时的策略及其发展特点,探讨中国英语学习者目标语语用能力的发展状况,探索语际语用能力的发展趋势,语言水平以及语用迁移等对英语学习者语际语用能力提高的影响。
三、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方法采用二语习得研究中通常采用的横向研究(cross-sectional)法。横向研究法指对一组不同的学习个体在一个时点内进行研究,以分析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某个方面。研究者将采用横向研究中通常使用的篇章完型(discourse completion)方法收集数据,并采用SPSS社科统计软件包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处理。本文的研究对象为在校学生,共150人。按语言学习经历将他们分为三组,平均每组50人。前两组是来自阜新市第一中学的初一和阜新市高级中学高一两个年级的学生,第三组是来自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的非英语专业大学一年级学生。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1)三组英语学习者中,高年级(大一)学生在请求策略的使用上明显高于低年级(高一和初一)学生,而高一学生在请求策略的使用上也要高于初一学生,如表1所示,三组英语学习者的直接策略使用逐渐减少而规约性间接策略使用逐渐增加。在道歉策略和恭维语策略的使用上,大一学生较之高一和初一学生使用附属策略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同样,高一学生使用附属策略的频率和范围高于初一学生。因此,研究者认为中国外语学习者目标语语用能力呈现发展趋势。
注:SPSS软件统计结果显示p=.000,即显著性概率为.000,小于0.05的显著水平,表明三组英语学习者在请求策略使用水平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2)在对三组英语学习者组进行分别测试后,数据分析显示同一层次学生在实施请求、道歉和称赞言语行为时在策略类型的选择上存在组内差异,表明处于同一语言层次上的语言学习者在语际语用能力上存在个体差异。
以大一学生道歉附属策略使用频率为例,如表2所示。
(3)对三组被试进行汉语策略使用情况测试的结果显示,三组英语学习者目标语言语行为在不同程度上均受到汉语的影响,其英语策略和辅助行为语等英语语言语用能力存在汉语语用能力的迁移。在实现称赞言语行为时,三组被试受母语影响最为明显。例如,在汉语策略使用问卷调查中三组被试平均42%的学生选择拒绝别人的赞扬,同样在英语称赞策略使用情况调查中有45%的学生选择了拒绝,表明中国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受到了汉语的影响,发生了语用迁移。
五、启示
(1)课堂教学应重视语用能力的培养。目前的中国英语教学仍旧强调语言知识的传授而非语用能力的培养,导致中国英语学习者的语用能力远远滞后于语言能力。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语用知识的薄弱,英语学习者往往会出现语用失误。即语用语言失误(pragmalinguistic failure)和社交语用失误(sociopragmatic failure)。[4]而造成语用失误的原因是由于学习者不了解外语特有的语用规律,不能正确了解言语行为所实施的言语功能,或者没能掌握特定情境中特定话语的语用功能。在非目标语语言环境下,由于缺少足够的目标语输入和接触,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发展相对较慢,课堂语用输入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目的地、显性地增加目标语语用知识的输入,英语学习者的语用意识就会增强,其语用能力也会得到相应的提高。在当今大学外语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创设动态元语用语境,弥补自然语用语境的不足,确保学生在接受语言知识的同时了解相应的语用知识,最终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语用和交际能力。
(2)在课堂活动设计中,教师应该首先通过诊断性手段等测试手段了解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的水平,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难度有计划地导入元语用信息,并讲解其具体的语用功能和用法,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水平的学习者设计交际环境,如合作对话(collaborative dialogue)、角色扮演、小組讨论或辩论等,给学习者提供交际机会,同时适时给予纠正性反馈(corrective feedback),以提高学习者的语际语用能力。其中合作对话被证明是一项很有成效的教学活动,它是解决问题、建构知识的对话,参与者在意义协商(meaning negations)的同时,通过反思或同侪反馈(peer feedback)等修正自身和对方的语用输出,从而促进双方掌握相应的语用规则。[5]角色扮演活动也是提高语际语用能力的重要活动,它可以使学生融入真实的情境,为他们提供接近真实的语言环境。学生通过认真准备语言材料、并通过表演等方式更好地理解目标语言的语用规则,达到正确运用的目的。
(3)语言负迁移是指在双语制或外语学习的语境中,当发生迁移的两种语言的结构相差较大时,学习者利用母语规则处理目的语,母语对目的语产生干扰作用,从而产生负迁移。中国英语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一般都是在本族文化背景下进行的,所以母语对目的语的干扰作用是不可避免的。学生在尝试使用英语进行交际、表达思想时,由于英语语言知识的不完善,其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总是受到母语的影响。研究显示,三组被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用迁移的现象,表明语用迁移客观存在于学习者的整个二语习得过程,很难将其消除。但语用迁移与中介语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具有方向性和程度性,它是一个连续体,即正负迁移处于两端,中间是不同的迁移程度。对于消极的语用迁移,学习者应减少迁移程度,尽量克服语用迁移的负面影响,利用语用迁移的积极作用,发展第二语言语用能力。英语教师也应该根据各种母语负迁移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从而尽量减少母语对第二语言的负迁移,发挥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Blum-Kulka,S.,J.House and G.Kasper.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Requests and Apologies[M].Norwood,NJ:Ablex,1989.
[2]Rose,K.R.& C.Ng.Kwai-fun.Inductive and deductiveteaching of compliments and compliment responses[A].In K.R.Rose &G.Kasper(eds).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C].Cambridge,U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145-170.
[3]Rose,K.R.&R.Ono.Eliciting speech act data in Japanese:The effect of questionnaire type[J].Language Learning,1995,(45):191-223.
[4]Bardovi–Harling,K D rnyer Z.Do language learners recognize pragmatics violations? Pragmatic vs.grammatical awareness in instructed L2 learning [J].TESOL Quarterly,1998,32(2):233-259.
[5]Ohta A S.Interlanguage pragmatics in 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J].System,2005,33(3):503-517.
(责任编辑:刘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