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尝试用新的视角——取向研究视角,对竞争情境中的人格进行整合研究,建构一种与社会情境结合更紧密,更具概括性的人格取向理论。人格取向理论的假设建构模型包括四种人格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根据理论模型编制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以1399名被试为研究对象,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理论建构中各维度的因素负荷和拟合指数良好,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和建构效度,既可作为证明该理论建构的有效工具,亦可作为评估竞争情境人格取向的有效工具使用。
关键词:竞争情境,人格取向,理论建构,实证
分类号:B848
1、问题提出
竞争是自然界乃至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竞争情境亦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生存环境。所谓竞争。指个人或团队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朱志贤,1989)。辞海中把竞争定义为:“相互争胜。并逐日竞,对辩日争(夏征农,陈至立,1980)。”《庄子·齐物论》一书中有“有竞有争”之说。郭象注曰:并逐日竞,对辩日争”,这里,“竞”和“争”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其不同点在于。“竞”重在行为,“争”重在言语。经过文化的演进,竞和争才逐渐融合为一个词(陈绍燕,2002)。在西方,亚里土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曾使用过“竞争”和“垄断”这一对范畴,并且提到了“优胜劣汰规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对竞争本质、作用、及运作方式才逐渐成为显学(陈秀山,1997)。达尔文正是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基础(达尔文,2009)。
在情境与人格关系研究的历史上,历来有特质论、环境论、交互作用论之争。以Jung(1971)、Eysenck(1967)为代表的生物学理论和以Allpon(1930)、Cattell(1974)为代表的特质论认为,人格不仅具有明显的生理和遗传特征,亦有其固定的类型特征,人格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人的行为基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以Watsen(1970)、Skinner(1968)为代表的行为论认为,环境是影响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后天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以SuUivan(1953)、Mead(1992)、Murrv(1938)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人格特质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心理学界多数人主张特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认为特质因素所起的作用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异。环境影响也因人如何运用这些特质而有所不同(郑雪,2004)。
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竞争中的人格取向问题,Angya(1941)曾提出过生活圈(biasphere)的概念,认为生活圈是有机体(organrism)及其生活环境所连接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其中,有机体(人)为主题,环境为客体。生活圈中的主客体的动力趋势有两种,一是自主性趋势,二是融合性趋势,前者是有机体的经过同化和控制环境而自我扩张的取向,在这种取向下。个体努力征服支配环境以满足自身的欲望和需要,表现为对优越、获得、成就和探索的追求取向:后者指个体努力使自己配合或顺从环境,与社会团体、自然界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不惜失去个体的特殊性,表现为对关爱、美感、人际关系、团体情操的追求等。Angya还指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圈的两种性质相反的动力取向可以相互组合成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强势均衡型、人际融合型、个体支配型、弱势均衡型。其中人际融合型与个体支配型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类型,也是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这两个范畴的初始形态。Rieseman在其著作《The LonelyCrowd》中,将各种社会环境中个体的人格特征划分为三种取向:(1)传统取向(tradition-direct-ed),这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其所属团体所保留的文化传统为其行为的依据,并用其祖先留下来的方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事物;(2)内心取向(inner-directed),这类个体的行为受其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的控制,比较不受团体标准的影响:(3)他人取向(other-directed):这种人多依据周围环境中别人的态度和意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杨国枢,2005)。
竞争情境既是人类必然际遇的常态情境。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存情境,那么,对竞争情境中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不仅有深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亦有扩大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普遍价值。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处在竞争情境中人,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是否会出现一些不同于非竞争情境的、规律性的取向变化?在诸多心理因素中,人格始终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把人格这一重要的心理变量放在竞争情境中进行人格取向考察,建构其在竞争情境中的心理取向理论,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亦有应用普适价值。
本文所关注的主题是在竞争情境中人格的规律性的、稳定的取向特征,即:(1)在竞争这种特殊的人际环境中,人们是否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人格取向?(2)如果出现,那么这种特定情境下的人格取向有哪些一般的、典型的和规律性的特征?(3)在与环境交互作用时,能否提取出典型的、又与传统人格理论视角迥异的人格取向类型?
本研究假设,尽管文化在对人格的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处在同一文化、甚至不同文化中的个人,均有可能形成相似的人格取向模式。也即,人格取向模式有可能超越不同文化的羁绊。在特定的相似环境中具有形成和发展的共通性。2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理论建构
文献研究表明,在以往的人格研究中,尽管尚未见到明确的取向研究的提法或定义,若稍加留意则不难发现,许多人格理论已经具有了取向研究的倾向。例如,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具有典型的消极心理取向研究特征: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具有典型的积极心理取向研究特征:Seligman(2000)正是因为不满于现代心理学中占主流倾向的消极心理研究取向,才发动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采用关注使人成功的、积极的心理变量的研究视角,如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快乐、自我效能、情绪智力等,具有明显的积极心理取向研究特征。近年来,也一些学者开始将时间取向纳入人格研究的范畴(刘霞,黄希庭等,2010)。Triandis等人(1988,1998)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研究,杨国枢等人(2005)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对中国人成就动机、自我实现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研究,也提出过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而在其他科学领域,如在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具有取向研究味道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张晓东,2008)。例如。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属性定义为人的“社会性”(杨艳春,2010)。“马吉维亚里主义”既成为个人主义的代名词,也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学术概念。多学科、多领域所采取的取向研究视角,对本研究具有明显的启示价值,正如Triandis(1995)所说:“如果我们要了解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关系,我们必须通过确定文化差异的维度来分析它,其中最有研究前景的维度之一就是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定义的人格取向,与Triandis、杨国枢等人以文化差异为背景的研究思路迥然不同。我们关注的是超越了文化背景的、更广义的竞争性人格取向。为了扩大人格理论的研究视野,使人格研究更贴近社会。进一步提升人格研究成果的应用效率,本文尝试建构一种在特定情境中的人格理论模型一即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理论模型。 本研究将竞争环境中的人格取向定义为:处在竞争环境中的个体,所表现出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综合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竞争情境中研究人格取向,其重点不在于对人格提出新的分类标准,恰恰相反,这种取向研究注重探讨的是在竞争情境中人格资源的投资方向,即用什么样的人格取向来认知竞争情境。并在此情境中采取何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行为方式,如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消极取向等。很显然。这些人格取向具有和社会事件更紧密结合的应用归属价值。如果说以往的人格研究关注的是人格的类型特点,那么人格取向研究则是把个体置于社会事件中,重点考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体的人格投资方向特点。因此,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研究和以往人格研究的不同点在于:(1)取向研究把视角集中于在那些中观、甚至宏观的人格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因而有可能对传统人格理论进行整合研究,也有望产生概括程度和归纳水平更高的人格研究成果。(2)取向研究是将个体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社会事件中研究个体形成的人格认知态度倾向和行为倾向规律。因而更有可能凸显人和社会交互作用时的人格规律,提升人格理论解释、评价、预测的普适性和社会应用效率。(3)取向研究是一种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与一身的研究思路,它既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也关注研究内容中的人文关怀精神。(4)取向研究和以往人格研究呈如下关系:一是两者呈明显的互补关系。以往的人格研究成果,是人格取向研究可以直接借鉴的、可靠的理论基础。(5)本研究具有明显的系列研究价值,为进一步研究非特定情境下的人格取向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开展其他心理变量,如智力、动机、情绪等的取向研究积累了先期经验,
研究目的:(1)提出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定义和理论建构。(2)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验证该理论建构的存在及科学性。(3)编制人格取向评估量表,为人格取向理论的应用提供一套稳定而有效的科学评估工具。
2.1 理论假设
可以采用取向研究视角建构一种人格取向理论,并且此理论建构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加以证明。
2.2 选择人格取向维度的条件
本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人格取向维度不应依靠随意假设,而是要在人格取向定义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因此。特制定如下人格取向维度的选择条件:
(1)概括性。所选择的人格取向维度既能够反映该维度的本质特征,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对以往人格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概括。对人格取向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代表性。所选择的人格取向维度必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不仅来自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而且是对这些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规律性总结。
(3)边界清晰性。所选择的各人格取向维度在理论建构上应该是独立的,在操作性定义的内涵上不应存在重叠现象。也即,它们必须具有边界清晰性。
(4)全面性。所选择的人格取向维度应该涵盖以往人格研究的主要观点,它们不是以往某一个人格理论的重复,相反。它们所反映出的是一种集成效应,共同代表了一种新的、综合程度更高、涵盖范围更宽、理论内容更全面的人格理论。
2.3 竞争情境人格取向的理论结构
根据以上人格取向维度的选择条件,结合以往人格研究的理论成果,本研究提出人格心理取向的理论结构,如图1所示。
该理论结是一个3层级、6因素、4维度理论结构。第一级为人格基础类型研究层级,共有6个因素,这6个因素由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格理论和观点构成。第二级为取向维度结构层,包括了4个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消极取向。表1列出了这些取向维度的操作性定义。第三级为理论概括层,此理论结构的三层结构之间呈明显的递进关系,较低层结构是高一层结构的基础。而高一层结构又是低一层结构的概括,三者之间具有清晰的递进式逻辑关系,每一层结构的各个成分之间呈平行关系,共同构成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理论结构。
2.4 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操作性定义
表1列出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各维度的操作性定义。此定义在广泛汲取以往人格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每个取向维度做出了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1)满足理论研究要求,重点是厘清各维度的理论边界。(2)为编制量表项目提供必要的理论导向,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内容效度的关口。
3、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的编制
3.1 研究目的
用实证方法验证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理论建构的科学性
3.2 初始量表研究步骤
3.2.1 编写项目
根据理论建构编写纸笔测验项目,初始量表共编写测验项目200题。各维度50题。
3.2.2 评估项目
对200个项目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有:对照各取向维度的操作性定义,评估项目与定义内容的吻合程度,即该项目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该维度所定义的内容,筛除内容效度不良项目18个,形成了有182个项目的人格取向初始量表。其中,社会取向维度45题,个人取向维度46题,积极取向维度45题,消极取向维度46题。另外专设了5对测谎题。项目计分采取Likert5级评定方式,测谎题采用“是”、“否”强迫选择评定方式。
3.2.3 被试与初测
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的634名被试,施测182题的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初始量表。被试群体来自社会各界,职业包括公务员、企业员工、大学生、军人等,年龄在18-60岁,男性315人,女性319人。回首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80%。
3.2.4 项目分析
使用SPSSl5,0统计软件包,建立初测文件数据库,对初测项目采用鉴别力分析和区分度分析,删除鉴别力和区分度不高的项目29个,保留了153个项目。其中,社会取向维度保留了37个项目,个人取向维度保留了38个项目,积极取向维度保留了37个项目,消极取向维度保留了41个项目。
3.2.5 相关分析 对保留的153个项目组成的数据库进行项目一总分相关分析,进一步删除相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项目18个,保留了135个项目数据库进行下一步探索性因素分析。
3.2.6 探索性因素分析
使用SPSSl5.0统计软件包,对由135个项目组成的数据库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精化各分量表的项目:二是对量表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验证。经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剔除了51个未达到因素负荷要求和存在交叉负荷现象的项目,最终保留了84了个项目组成的竞争情境人格取向正式量表。项目分布为:社会取向分量表19个项目,个人取向分量表20个项目,积极取向分量表19个项目,消极取向分量表26个项目。
3.3 正式量表研究步骤
3.3.1 被试与正式施测
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的654名被试,施测由84个项目组成的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正式量表。被试群体来自社会各界,职业包括公务员、企业员工、大学生、军人等,年龄在18-60岁。男性340人,女性314人。收回有效问卷567份。有效回收率为86.6%。
3.3.2 数据分析
建立正式测试数据库,(1)使用LISREL8.7统计软件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因子拟合指标为标准验证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结构的存在及科学性;(2)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分析正式量表数据库的各项信度指标,提供正式量表测量可靠性证据。(3)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库进行相关分析,提供全量表与各分量表、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证据。
4、结果分析
4.1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表2是人格取向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分析数据显示。纳入正式量表的项目总数为84个,这些项目在各分量表的负荷水平在0.344-0.702之间,均达到了较高或中等因素负荷(未列出),各分量表对全量表的因素负荷均在0.654以上,范围从0.654-0.905;每个分量表的特征值均大于6。远远超过大于1的特征值筛选标准。以上结果表明,正式量表各项探索性因素分析指标良好,也即,提取出的4个取向维度具有独立性,并对总测量目标从不同方向做出了贡献。
4.2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表3列出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数的分析结果,主要拟合指标NH、NNFI、CFI和IFI在0.81-0.90之间;RMSEA为0.055:x2/df为1.91,小于3,均达到和基本达到了良好拟合的要求,表明该理论模型不仅存在,亦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人格取向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图及各项具体指标详见图2。模型的路径系数图如图2所示。
4.3 各取向维度信度分析结果
表4列出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的各项信度分析指标,其中全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1,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范围从0.848-0.916,各分量表分半信度均在0.80以上,范围从0.803-0.858,间隔4周。对321名被试重新施测,全量表重测信度为0.854,各分量表重测信度均在0.80以上,范围从0.801-0.872。各项信度指标达到了高信度水平。
4.4 相关分析结果
表5列出了正式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全量表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相关范围从0.33-0.57。各分量表和总量表之间呈中等或略偏低相关,说明各分量表得分对全量表得分做出了相对做出贡献,但每个分量表都只做出部分贡献。二是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其范围在0.10-0.46之间,呈中偏低相关水平,总体以低相关为主。表明各分量表的独立测量水平较高,对总目标的贡献上较少出现交叉或重复测量现象。
5、讨论
5.1 在竞争情境中。是否存在与之相适应的人格取向?
本文在建构理论模型时曾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可以通过心理取向的研究视角建构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理论模型:二是所建构的理论模型能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加以证明。那么,检验这两个假设是否正确的问题,在实证研究中就转化成为检验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是否具有建构效度的问题,所谓建构效度,指实证研究所证明的测量结构与理论假设模型吻合程度的评价指标。也就是说,在本研究中,建构效度评价的是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所提取出的测量结构与表1操作性定义结构的吻合程度,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此量表提供了建构效度的实证依据。
5.1.1 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讨论
表2列出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对理论假设提供了证明依据:(1)项目的负荷指标。由表2可知,正式量表中的项目,在其相对应的分量表中都有较高和较平均的负荷。此结果表明,各分量表中的项目仅对本量表做出贡献,而对其他分量表贡献甚微或无贡献。其总体效应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项目的目标一致性保证了各分量表的独立性。(2)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维度负荷指标。从表2可知,探索性因素分析所提取出的4个因素的特征值均远远大于1,四个维度的方差贡献率较为平均:维度负荷指标则达到了高负荷水平,且无出现交叉负荷现象。以上分析表明,理论建构中提出的4个人格取向维度,能够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从人格取向量表中清晰地提取出来,初步验证了人格取向量表可能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5.1.2 对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讨论
表3列出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各主要指标的拟合值。所显示的良好的拟合指标,使本研究又一次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法,获得了证明理论假设的坚实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揭示出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提出的理论建构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充分支持。也即,本研究用不同的被试,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均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证明了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5.1.3 对相关分析结果的讨论
在实证研究相关分析结果中,有两个指标能够为理论建构的内部关系提供实证依据。一是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表5列出的4个维度之间均呈低相关关系。说明4个维度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测量功能。此证据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相互印证,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各取向维度的相对独立特征。二是全量表与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5列出的4个取向维度和全量表的相关系数,说明4个分量表对总测量目标做出的贡献不存在交互重叠现象,各分量表都对总量表测量目标做出贡献。但每个分量表的仅仅只对总量表有部分贡献,总测量贡献是四个分量表的共同效应。因此,相关分析结果又一次为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提供了依据。 因此,实证研究结果完全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假设,即在竞争这种特殊的人际环境中,存在与此环境相适应的人格取向,即竞争情境中存在着社会、个人、积极和消极四类典型的人格取向。
5.2 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能否对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提供科学支持
5.2.1 项目对测量目标的贡献
由表2可知,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各分量表对全量表均达到高负荷水平,此外。由表2和图2可知,所有项目仅在所属分量表上有较高负荷,上述证据充分说明。人格取向量表中的项目能够有效地实现操作性定义的测量内容,因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5,2,2分量表与测量目标的一致性
由表5可知,社会取向分量表和个人取向分量表、积极取向分量表和消极取向分量表呈负相关关系,此结果对操作性定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即在社会取向分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个体,会在个人取向分量表上得分偏低;在积极取向分量上得分较高的个体。会在消极取向分量表上得分偏低。这一结果既符合对不同人格取向人群的实际观察事实,也保持了分量表与操作性定义的一致性,因而具备了良好的内容效度。
5.2.3 信度指标
从表4可知,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均在0.8以上,表明此量表是一个具有很高测量一致性水平的评价工具,其项目测量误差、目标测量误差和时间测量误差均相对较小,测量结果可靠。
5.2.4 人格取向维度的测量关系
由表1可知。本文在建构人格取向理论时就假设,4个取向维度各自独立,这一假设获得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和相关分析结果的支持。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它们视为4个并列的、具有同一量纲的、能够进行运算的独立测量变量。通过对分量表得分的运算,不仅可以得到4个基本取向维度分。亦可得到如表6所示的,由一级合成因素和二级合成因素构成的6种合成取向因素分,从而扩展了量表的应用空间,并且预期在人才选拔、人才评估、人职匹配、职业规划、个人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众多社会与管理心理学领域产生明显的应用价值。
至此,实证研究结果完全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假设。即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验证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及科学性。这个理论结构是一个三层级、四维度的人格结构,并且此结构是建立在以往人格研究理论成果基础上的理论结构。
同时,研究结果也回答了本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目标,即所编制的人格取向评估量表,能够为人格取向理论的应用提供一套稳定而有效的科学评估工具。
此外,本研究对今后人格取向研究,在探索研究方法、创立研究范式、开展数学建模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本研究正在通过心理测量方法区分被试人群,进行ERP实验研究;也正在通过收集常模数据,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对本课题作进一步尝试研究,还准备运用功能核磁技术探索人格取向研究的新方法,从而扩大人格取向的研究领域。
6、结论
(1)采用取向研究视角,提出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建构假设,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人格取向由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4个维度组成,这四个取向特征代表了竞争情境中最主要的、典型的人格特征。(2)采用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和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均证明了该理论结构的存在,并且此结构具有概括性、稳定性和层次、边缘清晰性的特点。(3)所编制的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能够作为证明该理论结构的实证工具,亦可投入应用。
关键词:竞争情境,人格取向,理论建构,实证
分类号:B848
1、问题提出
竞争是自然界乃至人类一种生存状态,竞争情境亦是人类无法避免的生存环境。所谓竞争。指个人或团队力图胜过或压倒对方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活动(朱志贤,1989)。辞海中把竞争定义为:“相互争胜。并逐日竞,对辩日争(夏征农,陈至立,1980)。”《庄子·齐物论》一书中有“有竞有争”之说。郭象注曰:并逐日竞,对辩日争”,这里,“竞”和“争”两个字是单独使用的。其不同点在于。“竞”重在行为,“争”重在言语。经过文化的演进,竞和争才逐渐融合为一个词(陈绍燕,2002)。在西方,亚里土多德在《政治学》一书中曾使用过“竞争”和“垄断”这一对范畴,并且提到了“优胜劣汰规律”。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出版后,对竞争本质、作用、及运作方式才逐渐成为显学(陈秀山,1997)。达尔文正是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奠定了生物进化论的基础(达尔文,2009)。
在情境与人格关系研究的历史上,历来有特质论、环境论、交互作用论之争。以Jung(1971)、Eysenck(1967)为代表的生物学理论和以Allpon(1930)、Cattell(1974)为代表的特质论认为,人格不仅具有明显的生理和遗传特征,亦有其固定的类型特征,人格研究的目的在于寻找人的行为基础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行为进行预测。以Watsen(1970)、Skinner(1968)为代表的行为论认为,环境是影响人格的决定性因素,后天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基础。以SuUivan(1953)、Mead(1992)、Murrv(1938)为代表的交互作用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人格特质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目前心理学界多数人主张特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观点。认为特质因素所起的作用因环境的不同而有所异。环境影响也因人如何运用这些特质而有所不同(郑雪,2004)。
已有学者开始关注竞争中的人格取向问题,Angya(1941)曾提出过生活圈(biasphere)的概念,认为生活圈是有机体(organrism)及其生活环境所连接而成的不可分割的系统,其中,有机体(人)为主题,环境为客体。生活圈中的主客体的动力趋势有两种,一是自主性趋势,二是融合性趋势,前者是有机体的经过同化和控制环境而自我扩张的取向,在这种取向下。个体努力征服支配环境以满足自身的欲望和需要,表现为对优越、获得、成就和探索的追求取向:后者指个体努力使自己配合或顺从环境,与社会团体、自然界建立和谐的关系,而不惜失去个体的特殊性,表现为对关爱、美感、人际关系、团体情操的追求等。Angya还指出,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中。生活圈的两种性质相反的动力取向可以相互组合成为四种不同的类型,即强势均衡型、人际融合型、个体支配型、弱势均衡型。其中人际融合型与个体支配型是现实社会普遍存在的类型,也是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这两个范畴的初始形态。Rieseman在其著作《The LonelyCrowd》中,将各种社会环境中个体的人格特征划分为三种取向:(1)传统取向(tradition-direct-ed),这类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以其所属团体所保留的文化传统为其行为的依据,并用其祖先留下来的方法应对环境中的各种事物;(2)内心取向(inner-directed),这类个体的行为受其自身内在的价值观念及道德标准的控制,比较不受团体标准的影响:(3)他人取向(other-directed):这种人多依据周围环境中别人的态度和意见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杨国枢,2005)。
竞争情境既是人类必然际遇的常态情境。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生存情境,那么,对竞争情境中人的心理规律的研究不仅有深化心理学研究的理论意义,亦有扩大心理学应用领域的普遍价值。本文的目的就是研究处在竞争情境中人,其心理状态和行为表现是否会出现一些不同于非竞争情境的、规律性的取向变化?在诸多心理因素中,人格始终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把人格这一重要的心理变量放在竞争情境中进行人格取向考察,建构其在竞争情境中的心理取向理论,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意义,亦有应用普适价值。
本文所关注的主题是在竞争情境中人格的规律性的、稳定的取向特征,即:(1)在竞争这种特殊的人际环境中,人们是否出现与之相适应的人格取向?(2)如果出现,那么这种特定情境下的人格取向有哪些一般的、典型的和规律性的特征?(3)在与环境交互作用时,能否提取出典型的、又与传统人格理论视角迥异的人格取向类型?
本研究假设,尽管文化在对人格的影响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处在同一文化、甚至不同文化中的个人,均有可能形成相似的人格取向模式。也即,人格取向模式有可能超越不同文化的羁绊。在特定的相似环境中具有形成和发展的共通性。2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理论建构
文献研究表明,在以往的人格研究中,尽管尚未见到明确的取向研究的提法或定义,若稍加留意则不难发现,许多人格理论已经具有了取向研究的倾向。例如,经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具有典型的消极心理取向研究特征:人本主义人格理论具有典型的积极心理取向研究特征:Seligman(2000)正是因为不满于现代心理学中占主流倾向的消极心理研究取向,才发动了积极心理学运动。积极心理学采用关注使人成功的、积极的心理变量的研究视角,如主观幸福感、乐观主义、快乐、自我效能、情绪智力等,具有明显的积极心理取向研究特征。近年来,也一些学者开始将时间取向纳入人格研究的范畴(刘霞,黄希庭等,2010)。Triandis等人(1988,1998)跨文化情境中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研究,杨国枢等人(2005)以中国文化为背景。对中国人成就动机、自我实现的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研究,也提出过研究变量的操作、性定义。而在其他科学领域,如在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等领域,具有取向研究味道的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张晓东,2008)。例如。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属性定义为人的“社会性”(杨艳春,2010)。“马吉维亚里主义”既成为个人主义的代名词,也是一个被广泛研究的学术概念。多学科、多领域所采取的取向研究视角,对本研究具有明显的启示价值,正如Triandis(1995)所说:“如果我们要了解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关系,我们必须通过确定文化差异的维度来分析它,其中最有研究前景的维度之一就是个人主义一集体主义。”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定义的人格取向,与Triandis、杨国枢等人以文化差异为背景的研究思路迥然不同。我们关注的是超越了文化背景的、更广义的竞争性人格取向。为了扩大人格理论的研究视野,使人格研究更贴近社会。进一步提升人格研究成果的应用效率,本文尝试建构一种在特定情境中的人格理论模型一即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理论模型。 本研究将竞争环境中的人格取向定义为:处在竞争环境中的个体,所表现出的与环境相适应的、稳定的、综合的、具有明显倾向性的认知态度和行为方式。
在竞争情境中研究人格取向,其重点不在于对人格提出新的分类标准,恰恰相反,这种取向研究注重探讨的是在竞争情境中人格资源的投资方向,即用什么样的人格取向来认知竞争情境。并在此情境中采取何种带有明显倾向性的行为方式,如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消极取向等。很显然。这些人格取向具有和社会事件更紧密结合的应用归属价值。如果说以往的人格研究关注的是人格的类型特点,那么人格取向研究则是把个体置于社会事件中,重点考察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体的人格投资方向特点。因此,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研究和以往人格研究的不同点在于:(1)取向研究把视角集中于在那些中观、甚至宏观的人格认知倾向和行为倾向,因而有可能对传统人格理论进行整合研究,也有望产生概括程度和归纳水平更高的人格研究成果。(2)取向研究是将个体置于社会的大环境之下,在社会事件中研究个体形成的人格认知态度倾向和行为倾向规律。因而更有可能凸显人和社会交互作用时的人格规律,提升人格理论解释、评价、预测的普适性和社会应用效率。(3)取向研究是一种集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与一身的研究思路,它既采用实证研究方法,也关注研究内容中的人文关怀精神。(4)取向研究和以往人格研究呈如下关系:一是两者呈明显的互补关系。以往的人格研究成果,是人格取向研究可以直接借鉴的、可靠的理论基础。(5)本研究具有明显的系列研究价值,为进一步研究非特定情境下的人格取向理论奠定了基础,也为后续开展其他心理变量,如智力、动机、情绪等的取向研究积累了先期经验,
研究目的:(1)提出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定义和理论建构。(2)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验证该理论建构的存在及科学性。(3)编制人格取向评估量表,为人格取向理论的应用提供一套稳定而有效的科学评估工具。
2.1 理论假设
可以采用取向研究视角建构一种人格取向理论,并且此理论建构可以通过实证方法加以证明。
2.2 选择人格取向维度的条件
本研究认为,选择合适的人格取向维度不应依靠随意假设,而是要在人格取向定义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选择标准。因此。特制定如下人格取向维度的选择条件:
(1)概括性。所选择的人格取向维度既能够反映该维度的本质特征,也能够最大限度地对以往人格研究成果进行合理的归纳和概括。对人格取向理论研究具有指导意义。
(2)代表性。所选择的人格取向维度必须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它们不仅来自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认知态度与行为,而且是对这些认知态度和行为的规律性总结。
(3)边界清晰性。所选择的各人格取向维度在理论建构上应该是独立的,在操作性定义的内涵上不应存在重叠现象。也即,它们必须具有边界清晰性。
(4)全面性。所选择的人格取向维度应该涵盖以往人格研究的主要观点,它们不是以往某一个人格理论的重复,相反。它们所反映出的是一种集成效应,共同代表了一种新的、综合程度更高、涵盖范围更宽、理论内容更全面的人格理论。
2.3 竞争情境人格取向的理论结构
根据以上人格取向维度的选择条件,结合以往人格研究的理论成果,本研究提出人格心理取向的理论结构,如图1所示。
该理论结是一个3层级、6因素、4维度理论结构。第一级为人格基础类型研究层级,共有6个因素,这6个因素由历史上最具代表性的人格理论和观点构成。第二级为取向维度结构层,包括了4个取向维度: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消极取向。表1列出了这些取向维度的操作性定义。第三级为理论概括层,此理论结构的三层结构之间呈明显的递进关系,较低层结构是高一层结构的基础。而高一层结构又是低一层结构的概括,三者之间具有清晰的递进式逻辑关系,每一层结构的各个成分之间呈平行关系,共同构成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理论结构。
2.4 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操作性定义
表1列出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各维度的操作性定义。此定义在广泛汲取以往人格理论观点的基础上,对每个取向维度做出了操作性定义。操作性定义的重要性在于:(1)满足理论研究要求,重点是厘清各维度的理论边界。(2)为编制量表项目提供必要的理论导向,从源头上把好项目内容效度的关口。
3、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的编制
3.1 研究目的
用实证方法验证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理论建构的科学性
3.2 初始量表研究步骤
3.2.1 编写项目
根据理论建构编写纸笔测验项目,初始量表共编写测验项目200题。各维度50题。
3.2.2 评估项目
对200个项目的内容效度进行评估,评估的内容主要有:对照各取向维度的操作性定义,评估项目与定义内容的吻合程度,即该项目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该维度所定义的内容,筛除内容效度不良项目18个,形成了有182个项目的人格取向初始量表。其中,社会取向维度45题,个人取向维度46题,积极取向维度45题,消极取向维度46题。另外专设了5对测谎题。项目计分采取Likert5级评定方式,测谎题采用“是”、“否”强迫选择评定方式。
3.2.3 被试与初测
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的634名被试,施测182题的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初始量表。被试群体来自社会各界,职业包括公务员、企业员工、大学生、军人等,年龄在18-60岁,男性315人,女性319人。回首有效问卷508份,有效回收率为80%。
3.2.4 项目分析
使用SPSSl5,0统计软件包,建立初测文件数据库,对初测项目采用鉴别力分析和区分度分析,删除鉴别力和区分度不高的项目29个,保留了153个项目。其中,社会取向维度保留了37个项目,个人取向维度保留了38个项目,积极取向维度保留了37个项目,消极取向维度保留了41个项目。
3.2.5 相关分析 对保留的153个项目组成的数据库进行项目一总分相关分析,进一步删除相关未达到显著性水平的项目18个,保留了135个项目数据库进行下一步探索性因素分析。
3.2.6 探索性因素分析
使用SPSSl5.0统计软件包,对由135个项目组成的数据库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目的有二:一是进一步精化各分量表的项目:二是对量表的理论结构进行初步验证。经探索性因素分析。进一步剔除了51个未达到因素负荷要求和存在交叉负荷现象的项目,最终保留了84了个项目组成的竞争情境人格取向正式量表。项目分布为:社会取向分量表19个项目,个人取向分量表20个项目,积极取向分量表19个项目,消极取向分量表26个项目。
3.3 正式量表研究步骤
3.3.1 被试与正式施测
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的654名被试,施测由84个项目组成的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正式量表。被试群体来自社会各界,职业包括公务员、企业员工、大学生、军人等,年龄在18-60岁。男性340人,女性314人。收回有效问卷567份。有效回收率为86.6%。
3.3.2 数据分析
建立正式测试数据库,(1)使用LISREL8.7统计软件对量表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以因子拟合指标为标准验证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结构的存在及科学性;(2)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分析正式量表数据库的各项信度指标,提供正式量表测量可靠性证据。(3)使用SPSS15.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库进行相关分析,提供全量表与各分量表、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证据。
4、结果分析
4.1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
表2是人格取向量表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分析数据显示。纳入正式量表的项目总数为84个,这些项目在各分量表的负荷水平在0.344-0.702之间,均达到了较高或中等因素负荷(未列出),各分量表对全量表的因素负荷均在0.654以上,范围从0.654-0.905;每个分量表的特征值均大于6。远远超过大于1的特征值筛选标准。以上结果表明,正式量表各项探索性因素分析指标良好,也即,提取出的4个取向维度具有独立性,并对总测量目标从不同方向做出了贡献。
4.2 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
表3列出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数的分析结果,主要拟合指标NH、NNFI、CFI和IFI在0.81-0.90之间;RMSEA为0.055:x2/df为1.91,小于3,均达到和基本达到了良好拟合的要求,表明该理论模型不仅存在,亦有良好的建构效度。对人格取向量表的验证性因素分析路径图及各项具体指标详见图2。模型的路径系数图如图2所示。
4.3 各取向维度信度分析结果
表4列出了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的各项信度分析指标,其中全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为0,861,各分量表内部一致性信度范围从0.848-0.916,各分量表分半信度均在0.80以上,范围从0.803-0.858,间隔4周。对321名被试重新施测,全量表重测信度为0.854,各分量表重测信度均在0.80以上,范围从0.801-0.872。各项信度指标达到了高信度水平。
4.4 相关分析结果
表5列出了正式量表的相关分析结果。包括两大方面,一是全量表与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相关范围从0.33-0.57。各分量表和总量表之间呈中等或略偏低相关,说明各分量表得分对全量表得分做出了相对做出贡献,但每个分量表都只做出部分贡献。二是各分量表之间的相关分析结果,其范围在0.10-0.46之间,呈中偏低相关水平,总体以低相关为主。表明各分量表的独立测量水平较高,对总目标的贡献上较少出现交叉或重复测量现象。
5、讨论
5.1 在竞争情境中。是否存在与之相适应的人格取向?
本文在建构理论模型时曾提出两个假设,一是可以通过心理取向的研究视角建构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理论模型:二是所建构的理论模型能够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加以证明。那么,检验这两个假设是否正确的问题,在实证研究中就转化成为检验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是否具有建构效度的问题,所谓建构效度,指实证研究所证明的测量结构与理论假设模型吻合程度的评价指标。也就是说,在本研究中,建构效度评价的是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量表所提取出的测量结构与表1操作性定义结构的吻合程度,本文的实证研究结果,从以下三个方面为此量表提供了建构效度的实证依据。
5.1.1 对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的讨论
表2列出的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对理论假设提供了证明依据:(1)项目的负荷指标。由表2可知,正式量表中的项目,在其相对应的分量表中都有较高和较平均的负荷。此结果表明,各分量表中的项目仅对本量表做出贡献,而对其他分量表贡献甚微或无贡献。其总体效应揭示出这样一个事实,项目的目标一致性保证了各分量表的独立性。(2)特征值、方差贡献率和维度负荷指标。从表2可知,探索性因素分析所提取出的4个因素的特征值均远远大于1,四个维度的方差贡献率较为平均:维度负荷指标则达到了高负荷水平,且无出现交叉负荷现象。以上分析表明,理论建构中提出的4个人格取向维度,能够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的方法从人格取向量表中清晰地提取出来,初步验证了人格取向量表可能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5.1.2 对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的讨论
表3列出的验证性因素分析各主要指标的拟合值。所显示的良好的拟合指标,使本研究又一次用验证性因素分析法,获得了证明理论假设的坚实依据。值得注意的是,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揭示出这样一种逻辑关系,即提出的理论建构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充分支持。也即,本研究用不同的被试,采用不同的实证方法,均证明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证明了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
5.1.3 对相关分析结果的讨论
在实证研究相关分析结果中,有两个指标能够为理论建构的内部关系提供实证依据。一是各维度之间的相关分析。表5列出的4个维度之间均呈低相关关系。说明4个维度之间具有相对独立的测量功能。此证据与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相互印证,并从不同角度证明了各取向维度的相对独立特征。二是全量表与各维度的相关分析。表5列出的4个取向维度和全量表的相关系数,说明4个分量表对总测量目标做出的贡献不存在交互重叠现象,各分量表都对总量表测量目标做出贡献。但每个分量表的仅仅只对总量表有部分贡献,总测量贡献是四个分量表的共同效应。因此,相关分析结果又一次为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建构效度提供了依据。 因此,实证研究结果完全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第一个假设,即在竞争这种特殊的人际环境中,存在与此环境相适应的人格取向,即竞争情境中存在着社会、个人、积极和消极四类典型的人格取向。
5.2 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能否对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提供科学支持
5.2.1 项目对测量目标的贡献
由表2可知,在探索性因素分析中,各分量表对全量表均达到高负荷水平,此外。由表2和图2可知,所有项目仅在所属分量表上有较高负荷,上述证据充分说明。人格取向量表中的项目能够有效地实现操作性定义的测量内容,因而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5,2,2分量表与测量目标的一致性
由表5可知,社会取向分量表和个人取向分量表、积极取向分量表和消极取向分量表呈负相关关系,此结果对操作性定义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即在社会取向分量表上得分较高的个体,会在个人取向分量表上得分偏低;在积极取向分量上得分较高的个体。会在消极取向分量表上得分偏低。这一结果既符合对不同人格取向人群的实际观察事实,也保持了分量表与操作性定义的一致性,因而具备了良好的内容效度。
5.2.3 信度指标
从表4可知,竞争情境人格取向量表的各项信度指标均在0.8以上,表明此量表是一个具有很高测量一致性水平的评价工具,其项目测量误差、目标测量误差和时间测量误差均相对较小,测量结果可靠。
5.2.4 人格取向维度的测量关系
由表1可知。本文在建构人格取向理论时就假设,4个取向维度各自独立,这一假设获得了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和相关分析结果的支持。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它们视为4个并列的、具有同一量纲的、能够进行运算的独立测量变量。通过对分量表得分的运算,不仅可以得到4个基本取向维度分。亦可得到如表6所示的,由一级合成因素和二级合成因素构成的6种合成取向因素分,从而扩展了量表的应用空间,并且预期在人才选拔、人才评估、人职匹配、职业规划、个人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众多社会与管理心理学领域产生明显的应用价值。
至此,实证研究结果完全支持了本文提出的第二个假设。即采用心理测量学方法,验证了该理论建构的存在及科学性。这个理论结构是一个三层级、四维度的人格结构,并且此结构是建立在以往人格研究理论成果基础上的理论结构。
同时,研究结果也回答了本文提出的第三个研究目标,即所编制的人格取向评估量表,能够为人格取向理论的应用提供一套稳定而有效的科学评估工具。
此外,本研究对今后人格取向研究,在探索研究方法、创立研究范式、开展数学建模研究和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例如,本研究正在通过心理测量方法区分被试人群,进行ERP实验研究;也正在通过收集常模数据,从数学建模的角度对本课题作进一步尝试研究,还准备运用功能核磁技术探索人格取向研究的新方法,从而扩大人格取向的研究领域。
6、结论
(1)采用取向研究视角,提出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理论建构,这一理论建构假设,竞争情境中人格取向的人格取向由社会取向、个人取向、积极取向和消极取向4个维度组成,这四个取向特征代表了竞争情境中最主要的、典型的人格特征。(2)采用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从多个角度和多种实证研究方法均证明了该理论结构的存在,并且此结构具有概括性、稳定性和层次、边缘清晰性的特点。(3)所编制的竞争情境中的人格取向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建构效度,能够作为证明该理论结构的实证工具,亦可投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