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
【关键词】阅读 探究 主体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代替包办。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关键词】阅读 探究 主体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理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息为基本原则,不断提高筛选、认知、处理语言信息的能力。探究性阅读能力的培养,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因此,应该大力倡导探究性阅读教学法。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开展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那么,怎样正确进行探究性阅读教学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1.以学生为主体
阅读教学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要确认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说:“教师的教为的是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习是有对象的,有内容的,这就是学习的客体。谁来学呢?学生。学生必然是学的活动的主体。”从学习的过程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的学习活动只能通过他自己的实践和感知,通过他自己的思维进行,别人不能代替包办。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学习,才能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发扬教学民主。学习目标可以通过师生的阅读共同产生,不一定都是教师预先设定。
2.学生自读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学习方式。”它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有一个以‘学’为中心的探究学习环境”,“二是给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因此,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把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结合起来。过去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一种“接收学习”,教师讲,学生听。探究性阅读教学必须改变这种现状,而代之以学生自读,教师点拨。由于语文学习是一种无序学习,阅读并没有什么必然的、严谨的主次前后顺序,因此语文完全可以自学;而且,由于语文课“技能型”的特点,语文也必须自学。只有自学,才能形成语文能力。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学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关键是要学生自己能够对知识和技能进行内化,这种内化需要通过学生自己的亲身体验才能实现。因此,阅读教学要给学生提供“内化知识技能”的时间和空间。要以学生自读为主,把读书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教师要少讲,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讲授课文,而是引导学生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教师要发挥的是主导作用,而不是替代作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3.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
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课堂教学主要应采用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相结合的形式。独立思考问题,能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克服思维的盲从性和依赖性。由于不受旁人的影响,由于没有现成的结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得出的认识往往比较客观;而且,独立思考思维训练强度大,思维能力提高快,能够较快地培养自学能力。所以,在学生自读课文时,应鼓励独立思考。但是,“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礼记·学记》)如果仅仅让学生独立思考,学生的阅读往往会陷入迷惘困惑之中。因为个人的智慧毕竟有限,况且学生处在学习提高的过程中,“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形是常有的。因此独立思考必须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集体讨论是一种合作学习方式,可以发挥课堂学习的集体性的优势。在集体讨论中,学生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取长补短,启智开悟,可以化解独立思考碰到的疑难和障碍,还能锻炼口头表达能力。独立思考与集体讨论结合起来,两者相得益彰,思维训练就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组织学生讨论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讨论欲望,让每一个学生都产生发表观点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集体讨论。在研究性阅读教学中,讨论的问题有些来自学生。一般来说,来自学生的问题比较容易激发讨论欲望,因为青少年学生具有较强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当同学提出问题时,他们往往会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冲动,以满足自尊心和好胜心。当然,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一定都围绕教学中心,不一定都切合教学要求,有些问题可能是钻牛角尖的,有些问题可能是言不及义的。这时,教师就要加以引导、点拨,概括出符合教学要求、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自读初期,讨论的问题主要由教师提出,这就要求教师设计问题恰当,创设“愤”“悱”情境,这样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和探究欲望,激起讨论的积极性。
其次要创设师生平等、民主研讨的课堂情境。在讨论中,教师不要轻易作优劣正误的评判,对学生的发言,要尽可能给以正面评价。哪怕是极微小的合理成分,都要充分肯定。即使完全错误,也不要直接驳斥,而应从发言的勇气、态度等方面加以鼓励。错误要指出,不能模糊过去,但语气要委婉,态度要恳切,措辞让人容易接受。在讨论中,教师要尽可能以讨论者的身份参与,尽量淡化“裁判”色彩。这样,课堂气氛平等、民主、融洽,讨论才能顺利进行。
相信随着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的习惯的养成,随着学生自主探究经验的不断积累,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与鉴赏水平会不断得到提高,他们能够自主探究出的东西也会越来越多,学生们的阅读会逐渐走向深刻与成熟。而这正是学生最大的收获,也是语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