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中如何叙例和析例?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376004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学习比作一场恋爱,在各门文化课中,更多的学生大概比较愿意和语文拍拖,但那可能是在不写作文的时候。尤其是写作议论文,对于他们来说,真有点“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为什么议论文写作会成为带刺的玫瑰,怎么消除掉这些恼人的隐忧呢?
  通过对学生作文的评改总结,发现他们在议论文写作中最头痛的是如何论证,习作中常见发空议论或以例代议的现象,从而导致文章空洞或事例堆砌,草草成文。因此,要排除学生畏怯写作的心理,学会例证法,即如何叙例和析例,这是一个写好议论文易于操作上手的突破口。
  那么,在论述中应该如何叙例呢?
  先看一个写作病例:
  “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这是对人才被埋没的感叹。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有一次,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的画被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发现了,徐悲鸿高度地评价了傅抱石的绘画技巧。后来,徐悲鸿冒雨拜访了他,并且为他申请了留学经费,送他去日本留学深造,他终于成为享誉中外的画家。如果没有徐悲鸿这个伯乐,哪有傅抱石这匹千里马驰骋于中国当代画坛。
  仔细阅读就会发现,这段论证的叙例过于繁琐,析例又太过简单。文段中“著名画家傅抱石先生,原来家里很穷,年过三十还在一个小学里替别人代课。他很爱画画,由于生活所迫,他常常拿自己的作品到街上去卖。”这几句侧重的是傅抱石先生出身寒微,家境窘迫,与中心话题“人才需要伯乐相”显然关联不大,因此完全可以略去。
  那么,议论文叙例时怎样避免叙例繁复、堆叠废话呢?这就必须要把握一个原则——定向转述。定向转述,不是把人物原来的经历和事件经过照抄照搬,而是要进行服从议论需要的提炼。具体说来,就是分析材料与观点的契合点,以此为切入口,通过定向字眼,定向转述有关的事件或片断,使这些内容与观点一致,并在语词上尽量凸显观点。定向转述的关键在定向上,同一个材料,服从于不同的议论观点就有不同方向、角度的转述,就会有不同的论证效果。定向转述的典型特征就是:简明扼要,突显观点。
  叙例的问题解决了,再来谈几种常见而易操作的析例方法。
  其一是因果分析法,即把事实材料中形成某种结果的原因,用设问的方式或因果复句的句式加以强调,从而突显论点的合理性。
  例如:
  法国著名数学家费尔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陪伴着会议厅,研究数学只是他的业余爱好。但他却在数论、概率论、解析几何等多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为什么费尔马在政坛勤奋一生,却没能结出硕果,而在数学方面成绩斐然呢?这是由于他没有搞政治的天赋和特长,在数学方面却具备非凡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由此看来,门捷列夫所说的“终生努力,便成天才”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因果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就是在叙例之后,直接从事例的结果入手,紧扣要证明的观点,追溯形成这个结果的原因,最后再通过总结性的话语正面强调观点。
  其二是假设分析法,那就是假设相反情形及结果,与原事例进行比较,通过这种比较来论证论点的成立。
  例如:
  贝多芬一生的黄金时间大都是在与可怕的聋疾苦战,但是他没有向命运屈服,反而凭着顽强的意志与病魔做斗争,终于在逝世前几年写成了一生中最著名、最富有战斗力的作品《第九交响曲》。试问,是什么使贝多芬走向了成功?是顽强的意志,不屈的奋斗精神。试想,如果贝多芬在厄境中缺少了顽强的意志,还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家吗?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所以我敢肯定地说,只有有了顽强的意志,才可能征服世界上的任何一座高峰。
  假设分析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就是在定向叙例后,先用设问的方式或假设复句的句式,紧扣观点,反向假设事例的前提或条件不成立,进而展示假设后的不利结果,最后用结论性的句子再次正面强调观点。
其他文献
去年秋季,我任六年级语文课。工作之余,喜欢写些小文章,于是与学生的第一次亲密接触,也从一节作文课开始。  几十个学生把作文交上来,我先粗略看了一遍,说实话,大多数学生写得不怎么样。不过有个学生叫崔永生,他写的一篇《秋游野三坡》却让我爱不释手,字迹虽潦草,但文笔非常棒,以至于我一连读了好几遍。真没想到,班里还有这样一位“文章妙手”。我当即决定,把这篇作文当成范例,让崔永生自己朗读给全班听。  一听说
期刊
预习作业,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重要载体,是语文学习全过程中的第一个环节,是学生几乎每天都进行的学习活动。课前预习的好坏,对学生的听课质量乃至学习成绩都有很大影响。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对课前预习作业的布置,虽也明确提出一读二查三抄四思五问的要求,但由于笼统性和机械化,学生对待预习作业依然多半停留在读课文、查字典上,他们的独立思考和开创性思维能力并没有得到锻炼和提升。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预习不仅仅是扫除文字
期刊
一、真挚的抒怀教人学做真人  (一)在文字中见真性情  在必修二第三单元入选的《赤壁赋》中,通过写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感受“清风”“?水波”“明月”,开展“诵诗章”“饮酒”和“主客对话”等活动来体现被贬黄州的团练副使苏轼此时的豁达与释然。即使在感悟人生寄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之后仍然能够走出现实,寻求到“江上清风”“山间明月”是耳目之所托,是“造物者之无尽藏”
期刊
广东清远市佛冈县水头中学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并把语文教学中的“听话说话”改为“口语交际”,又在目标中第一次明确地将“口语交际”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及“综合性学习”等并列为语文课程五方面的内容之一。在21世纪,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到来,口语交际作为社会交际的最基本最便捷的工具日益受到重视,口语交际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口语交际教学与读写教学
期刊
有些文言词语用法很特别,兼词就是其中的一种。所谓兼词,就是指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它往往由两个字快读而合成,所以也叫作合音词,如,“诸”“盍”“焉”“旃”“叵”“耳”等。  一、诸  1.用于句中,为“之于”的合音,其中“之”为代词,“于”是介词。例如:  ①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愚公移山》)  ②穆公访诸蹇叔。(《崤之战》)  以上两例中的“诸”是“之于”的合音,例①中“之”代
期刊
云南保山市隆阳区汉庄中学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必须有崇高的师德、渊博的学识、高超的教学艺术,教学艺术的发挥离不开学生的配合和反馈。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要求学生全方位发展。中学生好胜心强,正是“气可鼓而不可泄之际”。在教育工作中,学生可能会因为教师的一句不逊之言而心灵受到伤害并因此一蹶不振,也可能因为教师的一次表扬、赞扬而走向成功并终生难忘。古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鼓励的力量
期刊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教材”,教师注重的是学生对教材内容理解、掌握的情况和程度。从备课到上课再到评价,整个过程所关注的都是“完成了哪些教学内容,学生掌握了多少,考试能得几分”。教师把教材当成学生学习的唯一对象,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去“学教材”“钻教材”甚至去“背教材”,教学变成了“教死书”和“死教书”。在这种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里,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极大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使
期刊
高中语文课堂的有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是实现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弄清影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在教学实践中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以下几个方面的素养,直接决定着一堂课效果的大小。  一、教师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前,如果不了解学生,就会出现盲目教学,教学的方法就可能不适合,教学的任务
期刊
首先谈一下民族地区初中生的阅读能力现状。民族地区地处偏远,条件艰苦,发展落后,大多数民族学生出生后是先学习本民族语言,再学习汉语,甚至有很多学生在小学以前没有学过汉语,汉语水平当然远远落后于同龄汉族学生。而他们使用的却是与汉族地区同龄人相同的课本,这无疑增加了他们的学习难度,让大量的学生从小就一直处于一种拼命追赶却怎么也追不上的状态之中。  相较于落后的发展,消息的闭塞更是制约民族地区学生阅读能力
期刊
一堂比较满意的历史课,固然取决于多种主客观因素,如,教师备课的详实与否、对所讲内容熟悉与否、学生与教师配合是否良好、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是否行之有效等。但是,一堂课如何导入也很重要,它好比一出戏剧的序幕,一本书的前言。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开头开得新颖、别致,就会紧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反之,学生会觉得索然无味,提不起精神。  导入有法,导无定法。一堂课如何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