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没想到这次大赛能吸引众多疆内外人士参与,这种热情让我们看到全社会对于科普事业的空前关注。没想到当科学和微电影、动漫、舞台剧等艺术形式在新疆这片土地上相遇,能擦出这样美丽的火花。”9月16日上午,在新疆首届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获奖作品颁奖典礼上,自治区科协党组书记李春阳连用两个“没想到”来表达内心的感受。
时下,微电影、动漫等成为大众文化中易被人们接受的艺术形式,而在新疆首届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中,我们发现,当科学与微电影、动漫等相融合,当人们尝试用人文方式讲述科学知识,这一切带给我们的除了惊喜,更多的是在现代文化引领下,如何传播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思索和启迪。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深度交融
今年3月,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科协、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教育厅、自治区文联共同启动了新疆首届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活动立即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响应,短短3个月内,大赛便征集到科普作品368件。“这是新疆第一次举办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在全国范围内由省级单位主办此类比赛也是首次。从比赛结果来看令人惊喜。”自治区科协秘书长米宁说。
在米宁看来,这种惊喜首先表现在参赛作品的高质量,特别是在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深度融合上。
科学和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和表现形态。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先生曾说过:“科学与艺术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连结它们的是创造性。”这既是科学定理,又是艺术规律。“在今天这个时代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展现科学”是主办方在举办本届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中思考最多的问题。的确,透过本次大赛最终获奖的70部优秀作品,我们看到这次大赛坚持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在社会现实大背景下思考科学,在文化的场景中展示科技知识。一件件或通过镜头、或通过人物表演呈现的科普作品,既是科学的,也是文艺的,愈品愈觉意蕴深厚。
浩瀚大漠中,艾捷克空灵婉转的音调由远及近,镜头从沙漠全景渐渐聚焦到一个维吾尔族少女的身上,人们发现,少女蹙着眉头,一面向远方投掷着纸飞机,一面伤心地呢喃着。此时,一首维吾尔族童谣缓缓响起,“我像一只失去翅膀的小鸟,多么落魄和无助,多么想听到您那亲切的话语……”看过获奖微电影《寻找爸爸》的观众,无不对影片开头的一幕印象深刻。“镜头的运用很到位,再配上极具民族特色的音乐,一下子营造出苍凉悲怆的氛围,影片很‘抓人’。”观众马名宇这样评价。
大赛评委认为,这部微电影不仅在艺术表现力上十分出色,还体现出很强的科学性。影片讲述了维吾尔族少女古丽的爸爸在沙漠中失踪,古丽通过参加航模培训班,制作出航模飞机,并运用手机拍照和手机定位功能将航模进行改造,最终成功找到爸爸的故事。
“故事情节虽不复杂,却展示出航拍、手机定位等先进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同时,小姑娘在完成心愿的过程中历经挫折、反复求证、不断探索的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彰显出科学精神的内涵。”米宁说。
科学性与艺术性的交融,还体现在参赛者对新疆元素的关注和运用。这种运用使得这些作品不仅更接地气,而且拥有了独特的艺术特质。
胡杨是新疆的代表性植物,却少有人知道胡杨长寿的原因。科普动漫《走近胡杨》,首次用动画阐释出胡杨“三千年不死”的原因;科普舞台剧《巴音布鲁克草原的天鹅》则通过小朋友的表演,讲述了天鹅的生存现状。
“新疆地域辽阔,它丰富的生态环境及地质的多样性、立体的气候特征等给科普文学、电影的创作提供了很宽的视域,同时还具备很多优秀的文化特质。新疆还有众多的民间故事、民间诗歌等,把这些和科普电影、舞台剧结合起来,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加以传播,毫无疑问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力。”中国少数民族作家学会秘书长尹汉胤说。
一次艰难却必要的探索
当新疆科普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李丹莉谈及本届大赛的筹备和开展过程时,她用“艰难”二字来形容。
李丹莉是国家一级作家,同时也是少儿杂志科学童话专栏作家。长期以来,她致力于科普理论研究、儿童文学创作、科普作品创作等。由她创作出版的《回家》《贯穿沙漠的神奇丝带》《木杨杨的烦恼》等科学童话作品深受少年儿童喜爱。因为科普创作人才的匮乏,在我区科学文艺领域,李丹莉曾被媒体誉为“唯一的科普文学作家”。“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需要优秀的科学文艺作品作支撑,但新疆在这方面还十分欠缺。可想而知,我们遇到的困难有多大。”李丹莉说。
科学文艺作品既不同于一般文学作品,也有别于采用理论论述、逻辑推理等抽象方法介绍科学知识的作品。简而言之,它必须拥有科学的内核和文学的外延,让观众既从作品中得到科学的启迪,又能获得艺术的享受。然而,要做的这一点,并不容易。
李丹莉坦言,比赛开始时,疆内不少高校学生和社会人士热情高涨,报送了大批作品,但遗憾的是,有许多作品要么偏重科普,缺少了艺术的想象空间;要么天马行空,失去了科普的韵味和知识性。一些高校学生报送的作品只是表演课时的演出片断,甚至没有经过创作和剪辑,只能称为“素材”。
“能看出许多新疆作品有思路、有想法,但缺乏专业指导,”李丹莉说,“越是这样,我们越明白,这一次探索注定艰难但更加必要。”
比赛期间,新疆科普作家协会、乌鲁木齐市文联、天雪文学院联合举办了多次微电影培训班,自治区科协“科技在线”网站开设了科学文艺专题讲座。一大批新疆知名作家、影视界专家进入高校、企业,手把手进行辅导。让《寻找爸爸》的创作者阿不都热木·斯提瓦的尤为感动的是,著名编剧程万里曾多次前往鄯善帮助他修改剧本。“从一开始对微电影一无所知,到最终获得一等奖,这个过程很痛苦,但我学到了太多。”阿不都热木说。
中科院文联原主席、中国当代知名科学诗人郭曰芳说,运用微电影、动漫、舞台剧来做科普,新疆开辟了先河。万事开头难,但只要坚持下去,一定能够做好。
科普的全民总动员
报送368部作品,数百家疆内外科协组织、高校、科研单位、动漫企业、出版机构报名参赛,上千人参与其中……从参与度和影响力来看,新疆首届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已掀起一场科普的全民总动员。
新疆话剧团在地州巡演期间,团长戈弋利用晚上的时间召集演员参加比赛,所有演员都毫无怨言加班排练;《寻找爸爸》的创作者阿不都热木·斯提瓦的是位科技辅导员,他自己花钱购买2万元设备,带领学生反复排演;民办“小考拉”书屋负责人职永芳和书屋里的孩子们自编自导科普舞台剧;卡尔罗媒体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制作科普动漫作品《最后的成功》,并计划在新疆电视台播出……借由新疆科普微电影、动漫、舞台剧大赛的平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科普的行列中来,也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着科普源流润物无声的浸润与熏陶。
“我们强调以现代文化为引领,而在现代文化中,科技是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因素之一。我们相信,当科学与艺术相遇,必然会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李春阳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