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前有座山。
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
观影五洲东道主,
拥碟百城南面王,
万部影片我来品,
使君耳目焕一新。
专栏作者:玄武
电影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其他已经成熟的艺术形式中吸取技巧和养分。电影剧本在创作时也不可避免的参照其他艺术形式。比如,在叙事方面借鉴戏剧和文学,在造型描述方面又受到绘画、雕塑的影响。而在节奏方面则是与音乐有共通之处。电影剧本产生节奏的基础是在时间上空间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某种韵律,剧本中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读者感受,而将来会在影片里以画面和音响的形式被观众所感受,可以说剧本的节奏和电影的节奏是同一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电影的节奏主要通过镜头的内外部运动和音响来表现。所谓镜头内部运动包括画面中的场景变化、人物动作、光影明暗等等;而外部运动则是剪辑、机位运动(包括推、拉、摇、移、升、降)、拍摄角度等。音响包括对白、音乐和音效都能体现出影片的节奏。和造型、音响、人物动作、蒙太奇这些直接可以表现与荧幕之上的可视具象元素不同,节奏是以上一些元素组合后间接表现出来的。相应的,编剧在剧本中要想体现出节奏无疑是要通过对造型、表演、音响和蒙太奇的文字性描述来体现。《搏击俱乐部》在大部分时间里给人以喘不上来气的快节奏之感,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在于多角度拍摄的使用以及惊人的分镜头数目,全片大概用了超过两万个分镜头。剧本中出现如此多的分镜头描写,给人极大的跳跃感,表现在电影中就是空间在短时间内极剧的发生变化。再加上冲击力十足的画面,使得电影迅速地向观众传递大量的信息,在观看时就产生了节奏跳跃飞快之感。在举一个通过镜头内部运动来体现节奏的例子。《四百下》的结尾处是一个孩子奔跑的长镜头,因为利用长焦镜头拍摄,使人物的奔跑很具速度感。加上急促的喘气声,使得这个镜头给人以快速的节奏感,是压抑情绪的爆发。而最后孩子跑到海边时,又用一个孩子面部特写的定格来结束影片,这种节奏的变化让观众刚刚释放的心又为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沉重起来。可见,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传递出明快或压抑的情绪,对于影片的叙事和主题的表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剧本或电影中让人感受到的节奏对于叙事和主题的表现有何种作用呢?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传达出某种感情,提升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带着某种感觉看电影,置身于影片整体的气氛之中,形成一个播放与观看的统一体。举个例子来说,《刺杀肯尼迪》中有一段检察官在法庭慷慨陈词的戏。科斯特纳的表演精彩之极,通过情绪饱满强烈的大段台词和相得益彰的动作,再加上适当的对周围场景和人物的镜头切换,使电影最后虽未解开肯尼迪遇刺之谜,却用激昂有力的节奏把影片的情绪推到极致,从而宣扬不畏强权,不顾个人利益追求真理的精神。剧本创作时通过对白和对人物动作的描述来产生节奏感,这种节奏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剪辑的配合又把这种节奏准确地让观众感受到,产生导演或编剧预想的情绪和效果。
除了具有情绪感受性,电影节奏还具有象征的意味。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被称作台湾史诗性的电影。但是影片并没有直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关注什么大人物,而且节奏相当之慢。侯孝贤明显的借鉴了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剧本创作和拍摄的手法。以芸芸众生为关注对象,用固定的、故意保持距离感的机位,平拍的镜头,演员平实的表演,淡淡的音乐,杂于其中的市井声响,形成了极为缓慢的节奏。然而,只要是耐心的或对电影有一定欣赏水平的观众绝对会被那种节奏所感染和折服,从而在一种压抑而带有“冷眼旁观”式的气氛中,体会出电影对那个黑暗时期的痛恨,对乱世浮生的悲悯。影片用节奏象征了台湾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民众的心理状态。编剧和导演在对节奏的把握上恰到好处,让我们体会出时代和人生命运那错综复杂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英国电影《猜火车》的开头用速度感极强的运动镜头、配以人物的狂奔和连珠炮式旁白,把观众一下带进激烈而畅快的节奏中,同时也传达出影片所关注的年轻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彻底反叛,以及在青春荷尔蒙的作用下的不顾一切。电影最后有相类似的场景,在节奏上和开头进行了呼应。而它产生的象征意韵则给观众更加强烈的感觉。可见,不同的节奏可以对影片的意义作出深层次的具有高级审美意味的象征性表达。
最后说说电影的叙事与节奏的关系。电影的叙事特点决定了电影的节奏。影片展开情节时,根据事件的大小和轻重缓急,必定采用不同的镜头语言,也势必会产生不同的节奏。另外,不同性格的人物,也会通过编剧或导演为其设定的语言和动作使电影产生产生不同的节奏。叙事和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决定了节奏的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注重视觉刺激和离奇情节展现的电影节奏都很快,它要让观众短期内接受不断更新的信息,保持一种观影的兴奋。而一些关注人性和社会状态的电影往往节奏较慢,它期望给观众更多更大的思考空间。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中刺杀一场戏是利用电影叙事手段控制节奏的经典。首先,这是一场很紧张的戏,而且人物的心里是充满了矛盾、恐惧和欲望的挣扎,不是一种简单的暴力实施。黑泽明运用了日本能剧中很有特色的静态张力,一方面镜头外部运动是比较少的,另外,演员的表演是大开大合的,先是绷着,后来又略带戏剧式的夸张。这个段落的节奏并不快,甚至是慢的,但那种紧张压抑却使观众始终绷紧了神经,同时对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有感同身受的体会。编剧和导演在节奏上的把握使得叙事更加富有感染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看大师的电影才有的奇妙感觉。
正如前面所说,电影的节奏不是具象的,而是通过造型、人物、音响和蒙太奇这些可以被观众直接感知的因素间接体现出来,而且还必须有观众心理活动的参与,才能在电影中感受到这种节奏。这需要一定的电影欣赏水平或者是天生对艺术的敏感。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影片中的节奏并参与其中而获得丰富的观影体验。但是电影编剧应该明确电影是具有节奏感的艺术形式,并且节奏对于叙事和情绪的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做好在剧本创作时就能设定和把握适当的节奏,并努力使其在将来的影片中体现出来。
一个故事开始了。讲故事可以复杂如《尤利西斯》,也可以简单到街头打油诗,故事讲好了可以换饭吃,讲歪了可以骗姑娘,还可以拿去给人拍成电影,这就是“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从前有座山,剧作基础入门栏目。
观影五洲东道主,
拥碟百城南面王,
万部影片我来品,
使君耳目焕一新。
专栏作者:玄武
电影艺术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其他已经成熟的艺术形式中吸取技巧和养分。电影剧本在创作时也不可避免的参照其他艺术形式。比如,在叙事方面借鉴戏剧和文学,在造型描述方面又受到绘画、雕塑的影响。而在节奏方面则是与音乐有共通之处。电影剧本产生节奏的基础是在时间上空间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会产生某种韵律,剧本中是以文字的形式被读者感受,而将来会在影片里以画面和音响的形式被观众所感受,可以说剧本的节奏和电影的节奏是同一的,只是表现的方式不同罢了。
电影的节奏主要通过镜头的内外部运动和音响来表现。所谓镜头内部运动包括画面中的场景变化、人物动作、光影明暗等等;而外部运动则是剪辑、机位运动(包括推、拉、摇、移、升、降)、拍摄角度等。音响包括对白、音乐和音效都能体现出影片的节奏。和造型、音响、人物动作、蒙太奇这些直接可以表现与荧幕之上的可视具象元素不同,节奏是以上一些元素组合后间接表现出来的。相应的,编剧在剧本中要想体现出节奏无疑是要通过对造型、表演、音响和蒙太奇的文字性描述来体现。《搏击俱乐部》在大部分时间里给人以喘不上来气的快节奏之感,造成这种感觉的原因在于多角度拍摄的使用以及惊人的分镜头数目,全片大概用了超过两万个分镜头。剧本中出现如此多的分镜头描写,给人极大的跳跃感,表现在电影中就是空间在短时间内极剧的发生变化。再加上冲击力十足的画面,使得电影迅速地向观众传递大量的信息,在观看时就产生了节奏跳跃飞快之感。在举一个通过镜头内部运动来体现节奏的例子。《四百下》的结尾处是一个孩子奔跑的长镜头,因为利用长焦镜头拍摄,使人物的奔跑很具速度感。加上急促的喘气声,使得这个镜头给人以快速的节奏感,是压抑情绪的爆发。而最后孩子跑到海边时,又用一个孩子面部特写的定格来结束影片,这种节奏的变化让观众刚刚释放的心又为孩子的前途和命运沉重起来。可见,通过节奏的变化可以传递出明快或压抑的情绪,对于影片的叙事和主题的表达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剧本或电影中让人感受到的节奏对于叙事和主题的表现有何种作用呢?最重要的其实就是传达出某种感情,提升观众的情绪。让观众带着某种感觉看电影,置身于影片整体的气氛之中,形成一个播放与观看的统一体。举个例子来说,《刺杀肯尼迪》中有一段检察官在法庭慷慨陈词的戏。科斯特纳的表演精彩之极,通过情绪饱满强烈的大段台词和相得益彰的动作,再加上适当的对周围场景和人物的镜头切换,使电影最后虽未解开肯尼迪遇刺之谜,却用激昂有力的节奏把影片的情绪推到极致,从而宣扬不畏强权,不顾个人利益追求真理的精神。剧本创作时通过对白和对人物动作的描述来产生节奏感,这种节奏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以及剪辑的配合又把这种节奏准确地让观众感受到,产生导演或编剧预想的情绪和效果。
除了具有情绪感受性,电影节奏还具有象征的意味。侯孝贤的《悲情城市》被称作台湾史诗性的电影。但是影片并没有直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也没有关注什么大人物,而且节奏相当之慢。侯孝贤明显的借鉴了日本电影大师小津安二郎剧本创作和拍摄的手法。以芸芸众生为关注对象,用固定的、故意保持距离感的机位,平拍的镜头,演员平实的表演,淡淡的音乐,杂于其中的市井声响,形成了极为缓慢的节奏。然而,只要是耐心的或对电影有一定欣赏水平的观众绝对会被那种节奏所感染和折服,从而在一种压抑而带有“冷眼旁观”式的气氛中,体会出电影对那个黑暗时期的痛恨,对乱世浮生的悲悯。影片用节奏象征了台湾一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民众的心理状态。编剧和导演在对节奏的把握上恰到好处,让我们体会出时代和人生命运那错综复杂不可分割的联系。而英国电影《猜火车》的开头用速度感极强的运动镜头、配以人物的狂奔和连珠炮式旁白,把观众一下带进激烈而畅快的节奏中,同时也传达出影片所关注的年轻人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彻底反叛,以及在青春荷尔蒙的作用下的不顾一切。电影最后有相类似的场景,在节奏上和开头进行了呼应。而它产生的象征意韵则给观众更加强烈的感觉。可见,不同的节奏可以对影片的意义作出深层次的具有高级审美意味的象征性表达。
最后说说电影的叙事与节奏的关系。电影的叙事特点决定了电影的节奏。影片展开情节时,根据事件的大小和轻重缓急,必定采用不同的镜头语言,也势必会产生不同的节奏。另外,不同性格的人物,也会通过编剧或导演为其设定的语言和动作使电影产生产生不同的节奏。叙事和对人物形象的要求决定了节奏的形态。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注重视觉刺激和离奇情节展现的电影节奏都很快,它要让观众短期内接受不断更新的信息,保持一种观影的兴奋。而一些关注人性和社会状态的电影往往节奏较慢,它期望给观众更多更大的思考空间。黑泽明的《蜘蛛巢城》中刺杀一场戏是利用电影叙事手段控制节奏的经典。首先,这是一场很紧张的戏,而且人物的心里是充满了矛盾、恐惧和欲望的挣扎,不是一种简单的暴力实施。黑泽明运用了日本能剧中很有特色的静态张力,一方面镜头外部运动是比较少的,另外,演员的表演是大开大合的,先是绷着,后来又略带戏剧式的夸张。这个段落的节奏并不快,甚至是慢的,但那种紧张压抑却使观众始终绷紧了神经,同时对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有感同身受的体会。编剧和导演在节奏上的把握使得叙事更加富有感染力,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看大师的电影才有的奇妙感觉。
正如前面所说,电影的节奏不是具象的,而是通过造型、人物、音响和蒙太奇这些可以被观众直接感知的因素间接体现出来,而且还必须有观众心理活动的参与,才能在电影中感受到这种节奏。这需要一定的电影欣赏水平或者是天生对艺术的敏感。换句话说,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到影片中的节奏并参与其中而获得丰富的观影体验。但是电影编剧应该明确电影是具有节奏感的艺术形式,并且节奏对于叙事和情绪的传达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要做好在剧本创作时就能设定和把握适当的节奏,并努力使其在将来的影片中体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