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懂得并记住乡愁,是我们家国情怀的一种体现。因为这份情怀,它是我们民族传承中最为重要的部分。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 乡愁
乡愁情结是每个中国人心中亘古不变的情结,几千年来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当我们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会被诗中对海峡两岸游子的思乡深情震撼到。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自然这是20世纪中国人的乡愁。如今我們又有新的乡愁,那就是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古生村考察时,在李德昌家农家小院里亲切座谈时称赞: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新时代的乡愁。
实际上,每个中国人无论你走到了哪里,无论你走了多远,故乡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而故乡和你的心之间,隔着一个东西,叫乡愁。下面我们就从初中语文古诗词中,一起体会中国人千年以来都未曾改变过的乡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无数诗人都写过与乡愁相关的诗句,只要我们细心品味一下,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思乡题材的诗歌,就会发现诗中的乡愁包含有:游子思家,家书难达,思家报国三个方面的乡愁情结。
1.天涯游子、羁旅思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护之情,也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思想的传承,还更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归乡情结。古代人们或离乡求学,或在外为官,或为生计漂泊的游子数不胜数,他们在异地他乡,一旦看到一点什么与故乡相关的东西,或者想到些什么与故乡相似的情景,就会突然触动起他们内心的孤寂,却无所依托,自然而然就会用乡愁来填满孤独、寂寞的心境。这里,我们就用三首有代表性的诗句来赏析一下。
其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元·马致远
马致远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景象,特别是看到路边农家“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致,更是让一个孤孤单单地走着断肠人更加悲伤,游子与故乡远隔天涯,全篇不提故乡,却又不得不联系到故乡,无声胜有声,就那么看似不经意,却又写尽了乡愁的点滴心酸与落寞。
其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唐.崔颢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这两句诗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诗人采用借景抒情,以日暮路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其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古人在送别和盼望亲人归来时都折柳。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孤独寂寞之时就容易想念家乡。然而又是在繁花似锦的春季,景美惹人恼,更增添了诗人的多愁善感。此时越容易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
2.家书难达,思家情切
古代的游子远离家乡,造成了个人与家时空远隔。他们在思家之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通过书信来了解彼此的信息,但时空远隔,锦书难托。这却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我们也通过两首诗来具体分析一下。
其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唐.杜甫
诗人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天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被困长安已经八个月的时间。诗人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既是思念亲人的愁绪所导致,也是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所导致。
其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唐.岑参
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3.思家报国,乡愁更浓
我们在思念故乡时,到底思念故乡的是么呢?小的方面而言,我们普通大众无非就是思念故乡的人,那里有居住在家乡的父母、妻儿、亲友等人让我们牵挂,这是个人愁情。大的方面,那些醉卧沙场,保家卫国的勇士,他们白天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夜深人静时,想念家乡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这是英雄悲歌。我们通过三首诗进行简单的品味。
其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写出了诗人做客巴山,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三首 (其二)》.唐 王维
因为思念家乡,所以见到家乡来的人就倍感亲切,想从他那里知道关于家乡的一切消息。这首诗,言少情深,二十个字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平静却又酸楚,因为即使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作者都非常关切,可见其对家乡思念之深。这就好比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万丈深渊一样,在作者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是内心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其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宋.范仲淹
“浊酒”句,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一杯浊酒,销不去浓重的乡愁,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计划又何从谈起?
中华诗歌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诗歌中那浓浓的乡愁情结也随着诗歌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的举办,实际上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咀嚼着那浓烈的乡愁味道。我们在教授语文知识时,不只是简单的传递文化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文化中所蕴涵着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深植我们骨髓,难以割舍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乡愁。
参考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一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唐宋词鉴赏辞典》2006年1月第一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关键词: 初中语文 古诗 乡愁
乡愁情结是每个中国人心中亘古不变的情结,几千年来已深深烙印在中华文化的血脉中。当我们读到余光中先生的《乡愁》时,会被诗中对海峡两岸游子的思乡深情震撼到。余光中先生说,乡愁是邮票、是船票、是坟墓、是海峡。自然这是20世纪中国人的乡愁。如今我們又有新的乡愁,那就是2015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大理古生村考察时,在李德昌家农家小院里亲切座谈时称赞:这里环境整洁,又保持着古朴形态,这样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记得住乡愁。这就是新时代的乡愁。
实际上,每个中国人无论你走到了哪里,无论你走了多远,故乡永远都在那里等着你。而故乡和你的心之间,隔着一个东西,叫乡愁。下面我们就从初中语文古诗词中,一起体会中国人千年以来都未曾改变过的乡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无数诗人都写过与乡愁相关的诗句,只要我们细心品味一下,那些具有代表性的思乡题材的诗歌,就会发现诗中的乡愁包含有:游子思家,家书难达,思家报国三个方面的乡愁情结。
1.天涯游子、羁旅思乡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父母对子女深深的爱护之情,也有“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思想的传承,还更有“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归乡情结。古代人们或离乡求学,或在外为官,或为生计漂泊的游子数不胜数,他们在异地他乡,一旦看到一点什么与故乡相关的东西,或者想到些什么与故乡相似的情景,就会突然触动起他们内心的孤寂,却无所依托,自然而然就会用乡愁来填满孤独、寂寞的心境。这里,我们就用三首有代表性的诗句来赏析一下。
其一、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秋思》元·马致远
马致远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凄凉的景象,特别是看到路边农家“小桥流水人家”的优美景致,更是让一个孤孤单单地走着断肠人更加悲伤,游子与故乡远隔天涯,全篇不提故乡,却又不得不联系到故乡,无声胜有声,就那么看似不经意,却又写尽了乡愁的点滴心酸与落寞。
其二、“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黄鹤楼》唐.崔颢
太阳快下山了,在黄鹤楼上哪里能望到故乡。只觉得眼前的汉水滚滚,烟波浩渺,使人更生思乡之愁。这两句诗以烟波江上日暮思归之情作结,使诗意重归于开头那种渺茫的境界。诗人采用借景抒情,以日暮路远抒发漂泊怀乡之情.
其三、“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春夜洛城闻笛》唐.李白
当时李白客居洛阳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古人在送别和盼望亲人归来时都折柳。一般说,久居他乡的人,白天还没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孤独寂寞之时就容易想念家乡。然而又是在繁花似锦的春季,景美惹人恼,更增添了诗人的多愁善感。此时越容易引发思念故乡家园的情感!
2.家书难达,思家情切
古代的游子远离家乡,造成了个人与家时空远隔。他们在思家之时最先想到的肯定是通过书信来了解彼此的信息,但时空远隔,锦书难托。这却更增添了诗人浓浓的思乡愁绪。我们也通过两首诗来具体分析一下。
其一、“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春望》唐.杜甫
诗人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天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被困长安已经八个月的时间。诗人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既是思念亲人的愁绪所导致,也是浓烈的忧国忧民情怀所导致。
其二、“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逢入京使》唐.岑参
岑参第一次从军西征,西出阳关,奔赴安西。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长安,正好托故人带封平安家信回去,可偏偏又无纸笔,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带个口信。
3.思家报国,乡愁更浓
我们在思念故乡时,到底思念故乡的是么呢?小的方面而言,我们普通大众无非就是思念故乡的人,那里有居住在家乡的父母、妻儿、亲友等人让我们牵挂,这是个人愁情。大的方面,那些醉卧沙场,保家卫国的勇士,他们白天在战场上抛头颅、洒热血,夜深人静时,想念家乡的和平安宁的生活,这是英雄悲歌。我们通过三首诗进行简单的品味。
其一、“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夜雨寄北》唐.李商隐
晚唐诗人李商隐身居遥远的异乡巴蜀写给在长安的妻子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诗人用朴实无华的文字,写出他对妻子的一片深情,亲切有味。写出了诗人做客巴山,独剪残烛,夜深不寐,在淅淅沥沥的巴山秋雨声中阅读妻子询问归期的信,而归期无准,其心境之郁闷、孤寂,是不难想见的。
其二、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杂诗三首 (其二)》.唐 王维
因为思念家乡,所以见到家乡来的人就倍感亲切,想从他那里知道关于家乡的一切消息。这首诗,言少情深,二十个字娓娓道来,让人感觉平静却又酸楚,因为即使是不起眼的一件小事,作者都非常关切,可见其对家乡思念之深。这就好比平静的海面下,隐藏着万丈深渊一样,在作者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是内心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愁。
其三、“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宋.范仲淹
“浊酒”句,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一杯浊酒,销不去浓重的乡愁,写戍边将士借酒浇愁,但一杯浊酒怎能抵御乡关万里之思?久困孤城,他们早已归心似箭,然而边患未平、功业未成,还乡的计划又何从谈起?
中华诗歌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诗歌中那浓浓的乡愁情结也随着诗歌的传承,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每年的春节、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佳节的举办,实际上也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反复咀嚼着那浓烈的乡愁味道。我们在教授语文知识时,不只是简单的传递文化知识,更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汲取文化中所蕴涵着祖辈世代传承下来的,深植我们骨髓,难以割舍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乡愁。
参考书目:
《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12月第一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唐宋词鉴赏辞典》2006年1月第一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