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营造和谐党群关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营造和谐党群关系关键在党。要通过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等提高党的战斗力、影响力、感召力和凝聚力,以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拥护和爱戴,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同,赢得人民群众对党的领导事业的支持。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践行好“三个代表”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关键是要使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践行好“三个代表”。党的先进性是靠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干部的先进性、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具体体现的,群众也是从党员的言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作风以及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来判断党的性质的,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各级党员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塑造和树立亲民、爱民、务实的形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成为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 提高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丰富的内涵,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和整体性,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局性和综合性,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和统筹兼顾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与妥善处理不同性质矛盾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与改革创新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态性和持续性,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等等。其中,重点是要提高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的能力,一是把握好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把握好着眼点,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是把握好立足点,立足全局谋局部;四是把握好着力点,创新发展新思路;五是把握好切入点,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入手破解发展难题等。
2. 提高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一是要坚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确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来整合利益。通过建立开放、灵活、具有利益调节功能的制度,通过制定体现社会公平、利益共享、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来调节和整合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利益,使各阶层的利益都得到合理实现与保障。三是要提高党的各级领导与群众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化解思想矛盾,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解和信任,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四是在社会利益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必须按照党的要求,做到:“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稳定。”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完善制度,积极疏通和拓宽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正常渠道。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借助现代化的传媒网络,打破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阻隔,使民意及时、准确地传播上去。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访制度和明确的责任追究制,使人民群众能够经常性地与上层领导干部进行交流对话,并对虚报民情民意的行为严格追究其责任。
2.建立并完善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公共权力异化。一要明确群众在监督中的法律地位和监督权限。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充分保障群众对干部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并对监督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逐步改变现存的群众参与评议干部规则,真正把群众参与选举、评议干部的有效性及所占比重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二要扩大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通过制定并广泛推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把各基层、各单位部门的财政开支情况、事务执行情况定期向群众公布。逐步完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并逐步将申报对象由定期向上级申报推广到定期向群众公布,以便接受群众的监督。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奖励制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兴趣和动力。目前,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群众一般只在切身利益遭到严重侵害时,才去寻门告状,这样,多数群众的意见和监督仍然得不到及时反映。因此,必须把监督的有效实施与群众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激发群众的监督热情。
3.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及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党的各项政策符合群众的利益要求。一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中民智。二要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項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三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四要对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五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和信息支持系统。其次在执行决策时,要紧紧依靠群众,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完善。要结合地区、单位的特点,鼓励因地因时、灵活机动地落实决策。
四、加强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1.创新公共服务理念。一是公共服务价值取向要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以公众满意度为衡量服务质量的根本尺度;二是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要从“歧视性”向“公平性”转变,以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公共政策决策的方式要由“一厢情愿”向“两厢情愿”转变,以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为决策的目标追求;四是公共服务的评价标准要由“高成本低效能”向“低成本高效能”转变,以便捷、效高、质优为服务的着力点。
2.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的民生问题主要涉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五方面内容,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富民强国的基础;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社保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要解决民生问题,一要完善政策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同时还要提高政府公共治理能力,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加大对各种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稳定,给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责任编辑:达名流
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践行好“三个代表”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关键是要使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践行好“三个代表”。党的先进性是靠党员的先进性、党的干部的先进性、党的基层组织的先进性具体体现的,群众也是从党员的言行、党员干部的素质、能力、作风以及党的基层组织的作用来判断党的性质的,因此,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使党员真正成为牢记宗旨、心系群众的先进分子;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使各级党员干部成为名副其实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公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塑造和树立亲民、爱民、务实的形象;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坚决遏制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现象;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使党的基层组织始终成为凝聚民心、促进和谐的桥梁和纽带。
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1. 提高深入贯彻落实好科学发展观的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提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能力,要准确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丰富的内涵,提高理性思维能力和善于学习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性和整体性,提高系统思维能力和战略谋划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全局性和综合性,提高总揽全局的能力和统筹兼顾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提高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与妥善处理不同性质矛盾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提高科学决策的能力与改革创新的能力;准确理解和把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动态性和持续性,提高抢抓机遇的能力和把握科学发展规律的能力等等。其中,重点是要提高以战略思维谋划发展的能力,一是把握好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二是把握好着眼点,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是把握好立足点,立足全局谋局部;四是把握好着力点,创新发展新思路;五是把握好切入点,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入手破解发展难题等。
2. 提高党的利益整合能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一是要坚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通过辛勤劳动先富起来的人们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及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特别要使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就业问题和改善生活条件,使他们确实感受到社会主义的温暖。二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来整合利益。通过建立开放、灵活、具有利益调节功能的制度,通过制定体现社会公平、利益共享、促进公平竞争的政策来调节和整合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利益,使各阶层的利益都得到合理实现与保障。三是要提高党的各级领导与群众的沟通与协调能力。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通过思想政治工作,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眼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利益的关系,化解思想矛盾,增进人民群众对党的理解和信任,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四是在社会利益的整合过程中,要注意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必须按照党的要求,做到:“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在社会稳定中推进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稳定。”
三、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始终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1.完善制度,积极疏通和拓宽人民群众表达意愿的正常渠道。一方面,必须尽快建立多维度、多层次的沟通渠道,充分发挥人大、民主党派、各群众团体密切联系群众的积极作用;借助现代化的传媒网络,打破人与人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的阻隔,使民意及时、准确地传播上去。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信访制度和明确的责任追究制,使人民群众能够经常性地与上层领导干部进行交流对话,并对虚报民情民意的行为严格追究其责任。
2.建立并完善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防止公共权力异化。一要明确群众在监督中的法律地位和监督权限。要从制度和法律上充分保障群众对干部及其行为进行监督并对监督过程中的人身安全提供相应的保护措施。同时,逐步改变现存的群众参与评议干部规则,真正把群众参与选举、评议干部的有效性及所占比重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二要扩大公共权力在运行过程中的公开性与透明度。通过制定并广泛推行财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制度,把各基层、各单位部门的财政开支情况、事务执行情况定期向群众公布。逐步完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并逐步将申报对象由定期向上级申报推广到定期向群众公布,以便接受群众的监督。三要建立有效的监督奖励制度,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兴趣和动力。目前,人民群众的民主监督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群众一般只在切身利益遭到严重侵害时,才去寻门告状,这样,多数群众的意见和监督仍然得不到及时反映。因此,必须把监督的有效实施与群众利益直接挂钩,从而激发群众的监督热情。
3.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及决策执行程序,保证党的各项政策符合群众的利益要求。一要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多种渠道和形式集中民智。二要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項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三要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重大事项,进行专家论证、技术咨询、决策评估。四要对同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重大事项,实行公示、听证等制度,建立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五要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和信息支持系统。其次在执行决策时,要紧紧依靠群众,及时总结经验,不断补充完善。要结合地区、单位的特点,鼓励因地因时、灵活机动地落实决策。
四、加强责任型服务型政府建设,提高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1.创新公共服务理念。一是公共服务价值取向要由“官本位”向“民本位”转变,以公众满意度为衡量服务质量的根本尺度;二是公共服务的价值导向要从“歧视性”向“公平性”转变,以体现“以人为本”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是公共政策决策的方式要由“一厢情愿”向“两厢情愿”转变,以公共决策的科学性为决策的目标追求;四是公共服务的评价标准要由“高成本低效能”向“低成本高效能”转变,以便捷、效高、质优为服务的着力点。
2.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当前的民生问题主要涉及就业、教育、分配、社保、稳定等五方面内容,其中,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生存和生活的根本;教育是民生之基,是富民强国的基础;分配是民生之源,是人民休养生息的源泉;社保是民生之依,是人民生存和发展的依托;稳定是民生之盾,是人民安居乐业的可靠保障和坚强后盾。要解决民生问题,一要完善政策导向,优化资源配置,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机会均等;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深化分配体制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新成果。
同时还要提高政府公共治理能力,规范市场行为和秩序,加大对各种犯罪分子的打击力度,维护社会稳定,给人民群众营造安全的生产生活环境;创新公共服务体制,改进公共服务方式,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简化办事程序,创新管理制度,为群众和基层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服务。
责任编辑:达名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