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已经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手机成了最主要的获取信息的途径。回过头去看,这个转变是最具革命性的,其意义超过了若干年前人们从读报获得信息到电脑上网看资讯的转变,因为无论电脑还是新闻门户网站,都有一批专业人员以他们的标准将信息按重要性进行排序,分门别类,再呈现给读者。但智能手机是“智能”的,它更“懂”你,会自动收集和分析你的偏好,然后根据你的偏好为你挑选资讯。
这种技术不仅应用在资讯APP上,也已经广泛应用在视频、音频以及音乐APP上面。该技术有它可爱的一面,但用过一段之后,就不难发现其负面效果。比如,用某音乐软件听过一次某类风格的音乐,第二天它就会给你推荐更多这类风格的东西,如果你接受了它的推荐,几天之后,你收到的推荐将全都是一个类型的。其实,没有人对音乐的偏好是如此偏狭的,作为用户,我觉得它应该推荐一些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音乐类型,开阔我的眼界。
资讯类APP就更是如此了。你在闲暇间看了一些花边消息,它就认定你喜欢花边,然后给你推荐更多花边,你接受了它的推荐,它就会进一步用花边把你淹没。这种技术的确是善解人意的,但问题在于它太过善解人意了,它对用户的宠溺很可能起到锁定的效应,让人的视野变得不够开阔。
在所谓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全面掌握是必要的,功利地说,这有利于人捕捉机会,不至于被社会的发展落下,从人的智识发展的角度说,这有利于人全面地理解社会,不至于沦为一个偏狭的人。
故而,真正“智能”的资讯推送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以用户对资讯的全面占有为目标。如果我要做一款资讯APP的话,我会运用这项技术分析用户信息浏览的记录,如果他看花边新闻太多了,就推送硬新闻给他;如果他只看财经消息,就推送人文类的文章建议他读;如果他的关注范围限于国内问题,那么就推荐他了解国际动态和相关分析。
假设,我按照这样的思路做一份商业计划书,去找投资人谈,结果会是什么?我以为一点也不难猜,极有可能被当成神经病人赶出来。因为用户十有八九不喜欢这样的应用,用户不喜欢,就没有商业上的价值。相反,那些一味迎合用户的手机应用很有市场,不但装机量大,而且用户粘性强,这意味着很多人每天抱着手机沉浸在垃圾信息里,乐此不疲。
但是,类似的思路在其他方面被成功地运用过,尤其是涉及到健康的领域。比如对饮食的热量进行计算,建议用户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对用户的活动轨迹进行分析,建议用户应该增加多少运动量;对用户的身体机能进行监测,建议用户在生活习惯上应该做什么样的改变。這样的“教导”用户会听的,用户认账,就有流量,就有商业价值。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高于精神世界的健康。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它带来的资讯获取方式的变革,表面上看有助于拉平了人与人之间在信息占有权方面的差距,但它也制造了新的鸿沟,对缺乏主动鉴别信息的能力的人来说,他面临的最大可能是被垃圾信息淹没,迷失方向,从而与走在前面的善于选择信息的人群越拉越远。以往,解决信息平等的问题靠的是硬件投入,比如“村村通”工程就承载着这样的目的,如今,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如此之高,硬件不再是最关键的问题,问题变成了每一个个体是否能够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和面对垃圾信息的诱惑时的定力。这是比硬件更难解决的。
只有人们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精神世界的健康,我关于资讯APP的设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推动这样的时代的到来,也不知道它是否会到来。
(摘自《南风窗》)
这种技术不仅应用在资讯APP上,也已经广泛应用在视频、音频以及音乐APP上面。该技术有它可爱的一面,但用过一段之后,就不难发现其负面效果。比如,用某音乐软件听过一次某类风格的音乐,第二天它就会给你推荐更多这类风格的东西,如果你接受了它的推荐,几天之后,你收到的推荐将全都是一个类型的。其实,没有人对音乐的偏好是如此偏狭的,作为用户,我觉得它应该推荐一些我从来没有接触过的音乐类型,开阔我的眼界。
资讯类APP就更是如此了。你在闲暇间看了一些花边消息,它就认定你喜欢花边,然后给你推荐更多花边,你接受了它的推荐,它就会进一步用花边把你淹没。这种技术的确是善解人意的,但问题在于它太过善解人意了,它对用户的宠溺很可能起到锁定的效应,让人的视野变得不够开阔。
在所谓的信息时代,对信息的全面掌握是必要的,功利地说,这有利于人捕捉机会,不至于被社会的发展落下,从人的智识发展的角度说,这有利于人全面地理解社会,不至于沦为一个偏狭的人。
故而,真正“智能”的资讯推送应该反其道而行之,以用户对资讯的全面占有为目标。如果我要做一款资讯APP的话,我会运用这项技术分析用户信息浏览的记录,如果他看花边新闻太多了,就推送硬新闻给他;如果他只看财经消息,就推送人文类的文章建议他读;如果他的关注范围限于国内问题,那么就推荐他了解国际动态和相关分析。
假设,我按照这样的思路做一份商业计划书,去找投资人谈,结果会是什么?我以为一点也不难猜,极有可能被当成神经病人赶出来。因为用户十有八九不喜欢这样的应用,用户不喜欢,就没有商业上的价值。相反,那些一味迎合用户的手机应用很有市场,不但装机量大,而且用户粘性强,这意味着很多人每天抱着手机沉浸在垃圾信息里,乐此不疲。
但是,类似的思路在其他方面被成功地运用过,尤其是涉及到健康的领域。比如对饮食的热量进行计算,建议用户该吃什么该怎么吃;对用户的活动轨迹进行分析,建议用户应该增加多少运动量;对用户的身体机能进行监测,建议用户在生活习惯上应该做什么样的改变。這样的“教导”用户会听的,用户认账,就有流量,就有商业价值。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大多数人对身体健康的重视程度高于精神世界的健康。
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它带来的资讯获取方式的变革,表面上看有助于拉平了人与人之间在信息占有权方面的差距,但它也制造了新的鸿沟,对缺乏主动鉴别信息的能力的人来说,他面临的最大可能是被垃圾信息淹没,迷失方向,从而与走在前面的善于选择信息的人群越拉越远。以往,解决信息平等的问题靠的是硬件投入,比如“村村通”工程就承载着这样的目的,如今,手机的普及率已经如此之高,硬件不再是最关键的问题,问题变成了每一个个体是否能够有足够的鉴别能力和面对垃圾信息的诱惑时的定力。这是比硬件更难解决的。
只有人们像重视身体健康一样重视精神世界的健康,我关于资讯APP的设想才有实现的可能。但我真的不知道怎么样才能推动这样的时代的到来,也不知道它是否会到来。
(摘自《南风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