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曲用青春、理想、热情乃至生命谱写而成的“光明行”。
整整九十年前,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刻,20世纪30年代的青年知识分子与他们所追寻的自由仍相隔迢迢,当中横亘着一道庞大、喋血的灰幕。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这五名左联青年盟员却从未动摇,毫不犹豫地将全部理想主义交付给一条坎坷崎岖的革命之路。在坚守信念,抒写理想的途中,他们的友谊、爱情、价值观、革命和文学交织成一段值得铭记的历史记忆,以史为镜,20世纪30年代的青年与当代青年亦投射为镜子的两面。为争取工农的自由、民族的新生、国家的复兴,当年的青年们以身相殉;如今,站在上世纪90年代和当下,回望英烈的选择,回望遗笔燃星火,新时代青年们坚守理想信念的前路被彻底照亮。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文艺工作者们没有忘怀先烈。“这是东方的微光,是林中的响箭,是冬末的萌芽……”以左联五烈士为题材的大型原创话剧《前哨》首演之后,引起学术界、评论界和戏剧界高度关注。
该剧编剧、上海戏剧学院院长黄昌勇教授长期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尤其对左联文学有深厚的学术积累。他动用史学材料进行戏剧创作,两年之间仅剧本大纲就六易其稿,精心打磨完成了剧本,这使得《前哨》拥有了文献剧的厚度。因其丰厚的积累与研究,因而使得剧本对史料的深入挖掘,带来了人物情感的真实与丰沛,在结构和叙事上的创新也是亮点,使得这部带有一定文献性质的话剧具备了浪漫和诗性的气质。值得一提的是,在为革命献出热血与生命时,柔石、殷夫、胡也频、冯铿和李求实都是30岁不到的文学青年。柔石小说《二月》、殷夫诗作《别了,哥哥》《我们》、胡也频短篇小说《圣徒》等左翼文学作品,同情民族的苦难,将自己与祖国被压迫人们的命运、与世界被压迫人们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开启了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的辉煌一页。今天的人们该如何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理解他们的信仰与选择、理解他们的无畏与牺牲?这个历史时空与当代生活、当代史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用一部优质的舞台艺术作品来回应这些问题,塑造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在今天看来,更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价值。正如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王鸿生教授所指出的那样:“如实展现革命者的风采,与革命史重构对话关系,剧本提供了一个扎实的基础,这是基于作者本身对左联文学史的熟稔,材料运用得具体、准确、扎实、到位。”而《前哨》,可以说是迄今上海舞台不多见的、回望左联五烈士与左翼革命文学历史背景的重大红色题材创作,对于发掘上海红色文化资源、弘扬城市文化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想精深
1931年1月,在上海东方旅社,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五位青年作家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殷夫被捕,随即从老闸巡捕房引渡到市公安局,又关进龙华国民党淞沪警备司令部看守所。在这里,他们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三个星期。在狱中,他们回忆起昔日的文学与生活,困苦与斗争,亲密的朋友、美好的爱情、热闹的宴会,还有春日的桃花林。1931年2月7日,他们连同其他共产党人共24人被秘密杀害,史称“龙华二十四烈士”。烈士们未竟的事业和心中的期许,就像雪霁之夜透过囚室小窗的月光那样,照彻了未来的世界,今天和明天。

2020年,一所艺术大学内,导演系学生左浪和姚远正在导师王近教授指导下排演一部写于30年前的未完成的剧本,力图再现“五烈士”的故事,当代青年能否理解90年前五名青年作家的人生选择,又能否解开30年前编剧对“五烈士”的理解和感受?嵌套式的戏中戏结构,为观众搭建起三个可以互相穿越、互相理解的时空:“90年前,他们不肯顺流而下,用青春和信仰去解时代的镣铐。90年后,我们追踪他们用鲜血拓下的足印,以初心召唤未来的征途。”……整部《前哨》,气势恢宏,阵容强大,全剧组齐心协力,为观众带来了一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舞台剧作品。
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在‘建党100周年’和‘左联五烈士牺牲90周年’这两个重大时间节点上,我觉得同是文化战线,我们上海戏剧学院应该有所作为”,作为编剧,黄昌勇教授坦言,每一个中文系毕业的人都会有创作梦,而关于左联,他更是因为多年的研究,有着非常特殊的情结。“话剧《前哨》的创作给人一种生逢其时、带着使命感出生的时代性印记,”尽管自己创作剧本尚属首次,但正是自己多年前开始的对这一题材的研究和积累,为此番创作打下了基础,加之在上戏工作十年来丰富的戏剧滋养,早在两年前就开始构思选题视角。黄昌勇组建校内外一批年轻的创作团队,对剧本进行研发和孵化,召开过多场剧本孵化会,并带领组织创作团队进一步深入历史,参观、考察、采风。直至去年盛夏7月,在构思基本完善和统一的基础上,黄昌勇离开上海闭关写作,一气呵成完成剧本,之后又带领导演团队,在国庆中秋长假闭关7天,完成排演本,其间广泛征求了文学界、评论界、戏剧界的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又在创排过程中多次修改,最終六易其稿,呕心沥血而成。其目的就是为了打磨精品,精益求精。对此,复旦大学中文系郜元宝教授认为,《前哨》值得期待的一大看点,就是剧作者凭借自己多年来对现代文学,尤其左联史的深细研究,从史实本身所发掘的戏剧性因素。“‘文献艺术剧’的概念将一举突破历史剧‘几分史实 几分虚构’的固化模式,在更高的艺术真实层面彻底打通纪实与虚构的壁垒。只有这样,戏剧舞台才能释放更加丰沛的艺术冲击力。”